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书法家>

柳公权拜师的故事

炜基分享

  《柳公权拜师》是一则小故事,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世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学习是没有止境和终点的,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自身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柳公权拜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柳公权拜师的故事

  柳公权酷爱书法,自幼就临摹书法大师的作品,在全村中,是一名“小书法家”,深受全村百姓的称赞。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柳公权写下“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这时,一位卖豆腐的老伯挑着豆腐从前面路过,看见了柳公权的作品。他认为柳公权小小年纪,就如此心高气傲,便皱了皱眉头。他沉吟片刻说,柳公权的字写得一点都不好,就像自己卖的豆腐一样,软软塌塌,没有一点美感和骨筋,还不如别人用脚写的作品,就这样一幅作品还敢在人前卖弄。柳公权听完老伯的话,十分生气,便呛声老伯让他写一幅作品试试。老伯听后笑着说,自己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但是在华京城有很多书法很厉害的人。柳公权听后,想去华京城一探究竟。第二天,柳公权五更起床,前往华京城,一进城门,他看见一棵槐树下围了很多人。柳公权十分好奇,他挤进人群中一探究竟,只见一位没有双臂的老头用脚写字。这位老头坐在地上,右脚夹着笔,左脚压着纸张,正在挥洒自如地书写对联。老头的字体肆意飞扬,赢得阵阵喝彩,柳公权佩服不已。柳公权跪在地上,希望这位老伯能收他为师,老伯自嘲自己出身卑微,没办法为人师表。在柳公权的苦苦哀求之下,老伯拿出一张纸写下: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恍然大悟,回家之后日夜练习书法,手上被磨起了厚厚的茧,但是柳公权依然不放弃,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柳公权的名言

  柳公权的名言是: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笔画则姿正也。

  这句话是柳公权是书法艺术上的经验之谈。作为一名书法家,柳公权在书写作品之时需要全神贯注,心神清明后,才能学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所谓“用笔在心”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了柳公权在“心学”上的造诣,旨在将伦理观念与书法艺术进行融合。圣人之学在于心正和笔正,练习书法作品也一样,从心出发的作品才是内心的真实写照。而这句话也体现了柳公权注重修身养性,后人们在评价书法大家的作品之时,都习惯将他的人格修养当作是一个参考标准,如果此人品行高雅亮洁,他的作品会受到推崇;反之,如果一个人在书法上有很大的修为,但是人品欠缺,后人也不会将他的作品当作是典范。苏轼在东坡题跋中写到:“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苏轼口中的柳少师就是柳公权,苏轼很赞同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这一理念。宋代有一位奸臣名叫蔡京,蔡京酷爱书法,在书法技艺上也有很高的技巧,但是因为他品行奸诈,所以书法大师中没有蔡京的一席之地。足以见之,书法和品行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这句话也体现了柳公权书法艺术上的技巧。他开创了“柳体”,对于楷书而言,“字正”才具有美感。也只有心正、笔正、写出来的字才会方正清秀。

  柳公权的代表作

  柳公权是唐代人,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等是柳公权的经典代表作。

  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

  《金刚经》是柳公权于公元前824年所刻立,当时柳公权四十七岁。《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体现佛法精神和内涵的一部作品。《金刚经》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早期作品,从他的字体中可以看出借鉴的成分。在《金刚经》中,可以看出柳公权的字体和颜体有几分相似,但是,柳公权加以改革和创新,融入了魏晋和唐朝初年的楷书书写技巧,在碑文上,字体苍劲而有力。仔细观察字体,会发现每一个字体都有不同的变法,极富动感之态。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在他六十四岁时候书写的,笔法苍劲而有力度。在颜体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柳体和创新,字体紧密而富有力度,整个画面干净利落,富有美感。《玄秘塔碑》被认为是书法大家柳公权的鼎峰代表作,字体美观,字体形式体现了柳体书法特点。这部作品虽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柳公权拜师的故事相关文章:

1.柳公权的故事有哪些

2.柳公权练字的故事

3.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4.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十则

5.读书感人小故事

6.励志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