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适郑的典故讲了什么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关于孔子的典故有很,那孔子适郑的典故讲了什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适郑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适郑的典故
生活中有一句“丧家之犬”的成语,它意在比喻那些无家可归的狗,但实质上是比喻那些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来自于《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郑”的典故。
故事内容大概是:有一天,孔子来到了郑国不巧和他的弟子走散了,孔子很是焦虑,在城墙东门旁很是着急,这时郑国过来一个人对子贡说:“东门那边好像有一个人,他的前额很是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又有点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那人如此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说完,郑国人便离去了。子贡找到师傅,便将这一段话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当时孔子并没有生气,反倒是很坦然地笑着说:“能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太夸我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在孔子看来,“丧家之狗”其实是一个人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是褒义和善意的比喻;对于那些凄凄惶惶无家可归的人,很有可能安贫乐道、志高识远,这才是是现实世界的“丧家之狗”;想那些身宽体胖富足优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尸走肉,才是正真意义上的精神世界的“丧家之狗”。孔子周游列国,其原因并无是无家可归,至于这则“丧家犬”的成语就被后人望文生义,成为一代典故。
孔子让路的典故
孔子让路这个典故出自于一段文言文,原名叫做《项橐难孔子》,这个故事还被收录在课文中,被人们所争相传阅与学习。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品质,真正好学的人会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置,只要是学有所成的人,不分老幼,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故事发生在河南修武县五里堡村西头,那里现在还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刻着孔子问礼碑这五个大字。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让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于列国,传播他的思想与学说,一天驾车来到了郑国。驾车过路时发现前方有一个小孩在路中央玩耍,用碎石乱瓦在细细堆砌着。这小孩在路中央挡住了孔子的去路,于是子路就下车对孩子说:孩子,你挡住我们的去路了,快给我们让路。
小孩子没有理睬子路,还是专心的干着自己的活。孔子下车后走过去和小孩子说道:我们要赶路,请给我们让路可以吗?孔子礼貌有加。但是小孩看了一眼孔子,问孔子道:你看我在建什么?
孔子看了一眼后发现是一座城池,用碎石烂瓦堆砌的城池。孔子看了一眼没放在心上,依旧说道:这孩子怎么如此不懂礼节,路是让人同行的,你在路中央玩耍挡住了车的去路,还不让路。
孩子还是眨着大眼睛,反问孔子:我哪里不懂礼节了?我看您老人家阅历丰富,那么你说是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孔子一时不知如何接话,他细想到,孩子说的确实是实话,在大人看来这个城池是玩耍,但是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一个真的城池,怎么看孩子都没有错。车可以随意移动,但是城就不行了,它是死的,所以只能车为城绕道。孔子叹道我一生倡导礼义,但是还不如一个小孩来的懂呢。
孔子想通后和孩子兴平气和的聊天,原来这个孩子名叫项橐,今年七岁。孔子对其身边的人赞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并夸赞项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足以做我老师了。
后来孔子就让学生驾车绕城而行。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不论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还是他的生平事迹都被世人流传了下来。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相师的故事等等。
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主要源于孔子从他的两个弟子在救人后的不同行为中看到不同的结果。孔子的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了一个落水的人后,收下了那个被救的人为表示感谢而赠送的一头牛。孔子对于子路接受被救之人的答谢礼物的行为非常赞同,并且还说这样能够使鲁国形成乐于救人的风气。孔子从子路救人并接受答谢这件小事就看到了这样的行为有利于培养人们积德向善的品德。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用自己的钱赎了一个鲁国人,事后没有接受官府作为表彰奖赏的钱。孔子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鲁国不再出现用钱赎人的事。从子贡赎人后拒绝奖赏的举动中,孔子看到了这样的举动会不利于引导人们做善行的结果。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孔子能够从小知大,由近知远,这也就是孔子能被世人称为圣人的原因了。
与孔子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些故事中都蕴含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能让了解故事的人学到一些东西。同时人们读孔子的故事越多,就越能了解到孔子的为人,了解到孔子的“圣人”之处,学到更多。
猜你喜欢:
3.孔子的历史典故
4.孔子的典故有哪些
6.有关孔子成语典故
上一篇:孔子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下一篇:孔子的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