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国学三圣>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什么

学康分享

  儒家精神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孔子创立的儒学也影响着每一代人。孔子和儒家精神的影响如此之大, 和孔子本人做的两件大事直接相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创立儒学的过程

  第一件事。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总结并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传统人文精神遗产。尽管孔子前后许多学者都从不同侧面做过这种工作,但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学术成就的,当首推孔子。

  从当时文化传统看,孔子对儒家精神的构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鲁国特定历史文化环境的产物。鲁国位于今山东南部,它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宝贵 的精神财富,保存了许多西周文化典籍。据史籍记载:成王分封伯禽时,把大量的“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带到鲁国,因而当时就有“周礼尽在鲁”的美谈。生活在 这样文化背景下的孔子,长期受邹鲁缙绅先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于接受殷代和西周的精神财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春秋末期,文化中心转移到图书文化十分丰富的 鲁国。对于这些,孔子既有继承,也有改造和创新。他并不是一味守旧的学人。他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在许多方面为中华人文精神赋予新内容。

  孔子在年轻时就对《诗》、《书》、《礼》、《乐》等相当熟悉。加之博学强记、不耻下问、勤奋刻苦,对于传统礼节都要追根到底,问个明白。他善于把学习和 思索结合,这些就奠定了他的学问基础。他满怀信心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表明他决心继承西周以来的精神财富,并加以发展。 他一生的教学和学术活动,证明他达到了这个目的。这是儒家精神的重要来源。

  第二件事。就是他从理论上总结 了创办私学的教育经验。他不论学生的家世和身分,只要愿意学习,并按章交纳学费,就可接收为自己的弟子。但在教学上,孔子要求非常严格。学生们有了缺点和 错误,他是要进行严肃批评和热情帮助的。所以,他的弟子就说他“威而不猛”。在他的严格教育下,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史记·孔子世 家》。)。

  孔子聚徒讲学,并无旧章可循,也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而是不断探索,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 以归纳。他还亲自带领学生,辛勤搜集古代文献,进行加工整理。这样做,不仅保存了他以前的中国古文化典籍,而且加以整理,使之完善。据学者们的研究,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典,都经过孔子不同程度的增删和考订,并以此为教本,教育学生。

  在整理古籍 过程中,孔子与学生一起讨论《诗》、《书》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对当时三千余篇诗歌和《尚书》加以选择、取舍;把《礼》、《乐》两书重新编排篇目,进行爬 梳整理。他认为,西周流传下来的许多礼制,已经不符合春秋时代的需要,难怪当时已经形成“礼崩乐坏”的局面,这就必须对以往的礼乐制度加以修订,使之具有 新的内容,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他看来,这个新内容就称之为“仁”。意思指当政者必须有一个“仁”者之心,抱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而且要 把道义放在第一位。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一切都要符合“道”的原则。因而他所说的“仁”,其实是 道德规范的总和。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简单点来说就是: 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和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并且孔子个人观点符合当时时代发展:

  1、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指施教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地域。孔子的弟子有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受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

  2、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和子贡。谙熟政事的:是冉有和季路。以文学著名的:有子游和子夏。”使不同长处的学生都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3、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弟子冉有问孔子:“我应该去远行么?”孔子回答:“你应该立刻去。”弟子公西华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你的父兄还在,最好谨慎出行。”公西华表示不解,问:“我实在不明白,同样的问题,回答却大相径庭。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冉求禀性柔弱退让,所以激励他进取;你莽撞勇武,所以要抑制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