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其他历史人物>

夏启是个什么样的君主

学康分享

  夏启真正的姓名应该是姒启,是夏朝的第二个君主,那么夏启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夏启是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启是个什么样的人

  夏启,本名叫做姒启,史书上也称呼他为夏王启、夏后启。史书记载大禹娶涂山氏族女子生子启,所以夏启的母族是涂山氏族。《竹书纪年》记载,夏启登基时间约为公元前1978年,驾崩的时候是公元前1963年,共称王15年。

  传说大禹在世时本来是要依照禅让的传统将王位传给皋陶,可惜皋陶死的早,没有等到大禹逝世。于是大禹又决定将王位禅让给皋陶最有贤名的儿子伯益。

  但是,大禹培养伯益的时间太短了,等大禹逝世的时候,伯益还没能有足够的时间树立他的威望。天下的诸侯都对他不服气,转而去支持大禹的儿子启,启得以聚众而登大位。

  这个事件在史书里有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上面的记载也说夏启贤明,天下诸侯都敬服他。那么夏启是一个重徳修贤的圣君,所以众望所归,上承天命得以实现家天下?

  其实后人还有另一个评价:“自姒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说的是夏启的荒淫无道,完全摒弃了他父亲大禹的美德作风。

  夏启是什么样的人现在已经无从考究,只能仁者得仁,智者见智,不过夏启用武力强行夺取王位,打破大禹的禅让制,不管如何粉饰肯定是不光彩的。

  夏启的夺位之战

  大禹时代,领袖的人选是通过大家的推举选出最有能力最具贤德的人,这也是所谓的禅让制。在大禹晚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大家最先推举的人是皋陶。可是皋陶比大禹死的早,所以再一次选择继承人,这一次有两个候选人:启和伯益。启虽然是大禹的儿子,但是他的名望和功劳远远无法和伯益相提并论,毫无疑问伯益成了法定国君继承人。

  大禹死后,伯益继位,可是启却并不愿意放弃帝位。启依靠夏氏族的强大实力,发动了对伯益的军事叛变,伯益的氏族完全不是夏氏族的对手,伯益也在箕山被杀死,夏启就这样通过武力夺取了王位,自此开启了家天下的传承制。

  这场武力夺位在相关书籍中亦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

  还有一种说法:“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却是说的启的武力夺位是大禹早有授意的。

  总而言之,不管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夏启不是正统的法定继承人,他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发动战争才能成为新的国君。

  夏启身为大禹的儿子,而且夏氏族当时的实力远远的超出其他氏族,在王位旁落他人的时候,夏启肯定是不会心甘情愿的。不管他是忠是奸,动用武力发动叛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实力才是权位的有力保障啊。

  夏启为什么要杀伯益

  姒启(后人俗称为夏启)是禹王(就是那个治水的大禹)之子,从伯益手中抢来部落领袖之位建立夏朝。伯益为大禹治水时的重要助手,其禅让的对象。这二人的争斗,可以说是新旧思想的斗争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当然,成王败寇,总有一方是被灭的。

  二人都有能力都有才华,单论个人能力,伯益要高于启。在部落里讨论继承人的时候虽然也有人推荐启,但是就当时的情况,伯益的功绩威望要远远高于启(伯益也是治水有功,又帮助当时的人们发展畜牧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要高于启,因此,伯益成为继承人,启落败。虽然大禹禅让的对象是伯益,但出于人的私心,估计大禹心理还是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的,私下里应该是有小动作的,应该对启后来的兵变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启在落选后自然也没闲着,他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为百姓谋福利收买人心,总之是一系列的活动,让百姓与大臣们的心逐渐的偏向了自己的一方,再加上他爹大禹治水有功恩泽百姓,作为他儿子的启自然顺带着被爱屋及乌让人心生好感,而伯益却在之后没什么大的政治功绩,两相之下,伯益人心渐失。

  大禹死后,伯益即位,而启也没什么顾忌了,直接发兵讨伐伯益。其实伯益也老早看启不顺眼了,启对于他来说那是如鲠在喉炸弹一枚,怎么着都是威胁,之前是不好下手明着弄死,大禹一死正好是个契机,于是双方势力正好分出个高下。双方具体是怎么打的已经不可考据,毕竟历史太久远,最终结局是启方获胜,伯益兵败。作为争夺王权的战败方伯益自然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于是一个世代结束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来临。

猜你感兴趣

1.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2.夏朝第二位皇帝夏启简介

3.商汤灭夏的战争

4.第二任君王夏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