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其他历史人物>

晏子谏景公_晏子谏景公故事

学康分享

  “晏子谏齐景公”来自于《晏子春秋》一书中,它主要记录了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主要提醒齐景公在执政方面要忠实百姓疾苦。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晏子谏景公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晏子谏景公故事

  晏子谏景公故事

  齐景公还在位时,天气伴随着下雪一直不放晴,当时的齐景公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进朝面谏君上,站立了一会,景公说道:“真是奇怪,下了几天雪,天气却不冷。”晏子回答:“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我听别人说,以前古代的国君,自己吃饱后却不知别人饿着,自己不冷却不知别人的寒冷,自己过的安乐却不知别人的贫苦。现在君王却也不知道了。”听完,景公:“好!我已经领悟了。”于是就命人拿出皮衣,拿出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齐景公想要建高台,于是发动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又想要造钟。于是晏子进谏道:“所谓的君王不能以百姓的劳苦作为自己的乐趣。君主已经建造了高台,现在却又想造钟,这样会对百姓造成很大的负担,百姓必然也不会接受。君主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样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于是,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停止了造钟的想法。全文主要通过晏子与景公之间的对话宣扬了爱民思想,并劝诫了君王为民着想的执政之道,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强盛。

  晏子为齐相

  晏子生活的时期是在春秋末年,正是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作为朝廷的相大夫,他一直认真辅佐齐景公,一丝不苟。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晏子对外反对侵伐战争,对内主张和实施尚贤和爱民的仁政德治。他的政治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反对齐国参加对外侵伐战争,主张培养文人义士为主。后期主要是反对一些暴敛行为,主张节约爱民为主。

  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度过的,他忠于君上而不保守,机智却不呆板。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还将他和齐国的另一个在宰相管仲相并列共同写入书中,并且还对两人进行了不同的评价。晏子对待齐国的真的可谓是鞠躬尽瘁,齐庄公在位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晏子的劝阻,不但不理会,还产生了间隙。之后又是不听阻拦,一意孤行,组织叛乱趁机攻打晋国候又攻打鲁国,导致激怒了鲁国。晏子迫不得已只能将家里的贵重物品全部上充国库。散去了佣人,带着自己的妻儿老小来到一个小村子里,一边靠打鱼维持生计,一边密切关注事物的发展。

  身为齐国的相大夫,辅佐齐国的三任君主,一直都是勤勤恳恳,廉洁从政。他管理国家的大小事都秉着公正无私的态度。对于亲属的请求,也是秉着合法就给办,不合法就拒绝办理的行事准则。从政以来概不接受礼物,尽管很微不足道,也从来不接,还经常将自己的俸禄烦发给穷苦百姓,这样的行为似乎比皇帝做的还称职。

  晏子的资料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他是山东夷维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还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在齐灵公二十六年,他的父亲宴弱去世,就由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于诸侯界。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孔丘曾赞过他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其中关于他的代表作品是著名的《晏子春秋》。

  在朝政上面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1、治国之道。主要推崇“仁政爱民”作为施政的中心,还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2、劝谏艺术。晏婴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是直接的强谏而是委婉的曲谏或诱谏,从中显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并且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3、就是个人修养。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猜你喜欢:

1.晏婴谏景公罢宴的故事

2.春秋时期有哪些故事

3.史记里晏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