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其他历史人物>

黄道婆生平简介_黄道婆的贡献有哪些

学康分享

  黄道婆,宋末元初着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那黄道婆的贡献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黄道婆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道婆生平简介

  黄道婆,宋末元初着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黄道婆的贡献

  被称为中国纺织之母的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她幼年时期过得十分凄苦,她十几岁时就被卖做童养媳,后来受不了夫家的折磨匆忙逃出,到了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在那里她受到了淳朴的村民的欢迎,还学习到了她们精湛的棉纺织技术。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将近三十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的纺织技术已经比当地人还要好。而长年未归乡,她十分思念故乡。

  在元朝元贞年间,她回到了乌泥泾。多年未归家,她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朝廷换了,而人们的劳作更加先进了,植棉业在长江地区迅速普及。但是很快黄道婆就发现,人们种植出来的棉花的利用效率很低,纺织技术很差。于是她就想要将自己高超的纺织技术教授给大家。

  她不但将纺织技术教给了当地的妇女,还改良了一套纺织的工具,甚至还创造了心事纺车。黄道婆贡献不仅仅是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对整个国家的纺纱效率产生了巨大影响。就这样,乌泥泾这个地方成为了全国的纺织中心,淞江地区的布匹被称为衣被天下。

  黄道婆资料介绍

  在中国古代,女性是深受压迫的人群,很少有流芳千古的女性。而黄道婆是这少数人中的其中一个。黄道婆是对我国棉纺织行业做出了极大贡献的宋朝女性。让我们通过黄道婆资料来了解这个伟大的女性。

  黄道婆,别名又叫做黄婆、黄母等,出生于松江府,也就是如今的上海地区。黄道婆出生的时候正值宋朝溃败,元军大肆进犯中原时期,浙江、上海这些地方首当其冲受到了元军的肆意破坏。当时的黄道婆家乡已经是破败不堪,很多人都家破人亡,黄道婆就是其一。

  黄道婆很小的时候,就孤身一人,迫于生活而成为童养媳。没有想到的是,成为童养媳之后的生活更加艰难。黄道婆不但要做家里的重活、粗活,还经常没有饭吃,她的婆婆和相公还常常殴打她。在又一次被家人打骂之后,黄道婆不堪忍受这些,就逃离了这个家庭,坐上去崖州的船只离开。

  到达崖州后的黄道婆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她也在那里定居下来。过着安定生活的黄道婆开始学习崖州特有的纺织技术,在经过三十年的刻苦学习后,黄道婆终于学有所成,技术甚至还超过了当地人。

  但是三十年的时间流逝,让黄道婆十分想念家乡,最终她回到了松江地区。她将自己从崖州所学的技术倾囊相授,认真教导家乡人民纺织技术,后来更是自己研究创造出了更加省时省力的轧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