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历史名将>

历史上俞大猷的简介

炜基分享

  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他有一套专门的棍法俞家棍并著于《剑经》中。俞家棍的动作刚柔兼用、灵活百变、威武勇猛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历史上俞大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俞大猷的简介

  俞大猷(1503年-1579年),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晋江(福建泉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考中武进士,授职守卫金门、同安一带,历任百户、参将、总兵、都督、同知等职。转战江苏、福建、广东和山西大同等地,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不仅多次得到皇帝嘉奖,还被时人称为“俞家军”。俞大猷曾参与和部分领导了明代沿海抗倭战争,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在47年的戎马生涯中,俞大猷虽血战倭寇13年,有显赫军功,但一生宦途坎坷,曾四次做参将,六次做总兵,官至都督,还曾被蒙冤入狱。晚年三次上疏请求告老归乡,万历七年(1579年),病死于任上,赠左都督,谥武襄。著有《剑经》传世。

  俞大猷的棍法

  俞大猷师从于李良钦的荆楚长剑,又得到赵本学奇正之术的真传,加上他常年在外抗倭的实战经验,不断积累和总结,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俞家棍法,在实战中又加以完善,在抗倭战争中表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少林棍的棍法也是由俞大猷所传授,被称为“俞家少林棍”。

  嘉靖四十二年,俞大猷在南征时听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剑技,想一睹为快,因此造访了少林寺。在俞大猷看后,他对少林寺的剑法大为失望,告知方丈说:“少林棍法因传久已经失去了它的真诀。”小和尚们听了之后便想要向俞大猷学习真正的棍法,俞大猷告诉他们,这些真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经过数年的苦练才能悟出里面的真理。

  于是,众僧推荐了两名年轻而又有胆识的人跟随俞大猷南征并且学习棍法。在南征的过程中俞大猷随时随地传授棍法的要领,二人在军营中也在不断的学习,一边杀敌,一边学武,进步非常之大。随军三年,便学到了高超的棍术,此外还学到了轻功等武技。然后回到少林寺,将所学的棍法传授于众僧,学习的人非常多,武技精湛的人也有近百人,从此俞大猷的棍法一直流传至今。

  俞大猷的成就

  俞大猷之所以善于运筹帷幄,把握战机,出奇制胜,可以说正是得力于青年时代对《易》学有关奇正、虚实、矛盾、变化的辩证思想的深刻理解。

  俞大猷认为作为战争的指挥者,首先应该具备“忍”的策略思想。他说:“忍”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行为的出发点和成就一生事业的基本条件。它对于战争决策者而言,“能忍,则不为人所致,机操自我焉者也”;“不能忍、则常为人所动,机操自人焉者也”。“机操”,意即把握战机,掌握战争主动权。能忍者,就能把握,掌握战争主动权;不能忍者,就会贻误战机,丧失战争主动权。俞大猷以司马懿和诸葛亮为例,告诫战争的决策者说,“能自安其国”,“自全其军”,且能“危人之国”,“破之军”,这都是“能以忍自守,不为人所动之大诫也”。

  “功收万全”的用兵基本思想。他平时想到战时,战时想到战后,计定而后战,战则求全胜。

  按照俞大猷的计划,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两个士兵的军饷供应一个士兵,以部队的质量来代替数量。

  但是,戚继光却更看到问题的要害。戚继光认为,帝国的军队是一支全能的军队,也是一支长久性的军队。它经常性的任务是面对内部的叛逆而非外部的侵略者,就是镇压内地农民和边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间的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农民流离失所、官吏苛刻暴虐,都可以迫使暴动随时发生。而以中国幅员之大,这种所谓“造反”、“作乱”的地点极难预测。所以这个任务就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机动部队所得以完成的。在多数情况下,官军会被造反者死死吸住;造反者熟悉当地的地理民风,官军往往会因之陷入被动而使质量优势无从发挥。因此,数量的多寡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

  此外,俞大猷计划中所创建的精锐部队,他们领取优厚的军饷,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其他部门对流。这样一个浮游在社会上的军事团体,非但不能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相反还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

历史上俞大猷的简介相关文章:

1.历史名人李汉俊简介

2.戚继光的资料简介

3.俞姓的来源介绍

4.明代历史资料

5.国学大师王先谦的简介

6.戚继光的简介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