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孔门七十二贤>

有关子路的故事介绍

学康分享

  子路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有很多关于他平生的一些故事。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子路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子路率尔而对曰闲步的故事

  史书中记载了关于子路的这样一件事,子路不假思索的说,一个有一千辆战车的大国,夹在两个强国之间,经常受到强国的攻击,并且百姓又食不果腹,如果给我一个这样的国家让我去治理,那么我只需要用三年的功夫就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勇敢善战,使得这个国家的人知道做人的道理。

  从上面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性子是非常莽直的,说其自信也好,说其不谦虚也罢,总而言之,子路的理想是有一个国家可以治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积极的入世精神,这是儒家积极进取的一种思想表现,是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种表现。子路表示自己不仅仅能够治军,还可以治民。从这里可以看到子路是非常的直率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想法丝毫不加以掩饰,作为受到孔子器重的学生,我想子路一定是有着治理国家的能力的,所以说其这些语言是对自己的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可以的。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翻译的故事

  子路与孔子之间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是非常民主而且平等的,子路有事会对孔子说,孔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路也说明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像是朋友一样共同的探讨一个问题,孔子不会用自己师长的身份去压迫子路,子路也不会因为孔子是自己的老师就谦让孔子,不直言相告。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子路让自己的师弟子羔做费的地方官,孔子说,这个孩子还没有完成学业,让他这么早就主持一个地方的事物,这是害了他呀。子路回答说,那里有人民,也有供奉神明的社稷,子羔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没有必要非通过读书来学习。孔子生气了,说,我讨厌那些伶牙俐齿的人,就像你这样。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与孔子在对一件事的意见相左的时候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子路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而孔子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德行学问的学习,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这是一个人修为的两个途经,不能说有了实践就更加的好,也不能说学习书本知识就一定好。一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对于子羔来说,我个人认为是读书更加的重要,因为孔子作为万代师表,对每个弟子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孔子也是会做到因材施教的,所以孔子说让子羔做费的地方官是害了他,肯定不是毫无根据的。

  子路有什么远大志向

  子路的出身比较贫寒,甚至衣食都是问题,所以在自己的生活没有温饱情况下,孔子问子路的理想,子路说,我想要与我的朋友一起分享我的好车和好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这个时候的理想还是简单的,这与子路的生活条件相关,子路这样说,不怕别人笑话,因为这确确实实就是子路的志向。

  当子路跟随孔子的日子久了,自己也在鲁国当上了官,甚至是当上了当权者季的宰之后,子路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不愁吃喝,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人了,这个时候的子路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志向,这个时候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了呢?从子路的行为上就可以见到一斑,子路这个时候辞掉了官职,去陪着孔子周游列国,可以说走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路。我想这个时候子路的理想就是孔子的理想,想要实现儒家的治国理念。

  子路曾经率真的表示如果给自己一个有着内有外患的大国,只需要三年的时间自己就可以让那里的人们变得勇敢,并且知道礼仪。这个时候我想子路的的理想是治理好一个国家。

  后来子路在陪着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到卫国当上了大夫孔悝的宰,并且在治理蒲邑的时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起志向获得一定程度的实现。

  当孔悝与蒯聩发动政变赶走了卫出公的时候,子路赶去城里,子路明明知道自己此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是还是去了,当帽子掉下来的时候,子路不顾生命捡起帽子,称“君子死,而冠不免。”,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时候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已经是子路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