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砀山名胜古迹有哪些
砀山,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砀山名胜古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砀山名胜
砀山黄河故道
金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黄河从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决口流经砀山,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从兰阴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黄河改道北徙,不再流经砀山县,原砀山境内黄河成为废河。故黄河在县境内长46.60千米,流域面积277.80平方千米。砀山古黄河省级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丰富,以地质地貌、水体景观为主,辅以典型地质剖面和生态人文景观,有黄河故道湿地、黑龙潭等水域风光,有黄河故道林场、万亩果园等生物景观,有古黄河大堤等治黄遗迹,也有突山文化遗址,以及酥梨等水果采摘节等旅游商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梨树王景区
砀山素有“梨都”之称,以盛产酥梨年产量15亿斤左右,砀山梨销往欧、美、东南亚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名扬海内外。近百万亩连片果园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堪称世界之最。在砀山近百万亩果园中,古树奇观砀山有逾百年老树六万余株。在园艺场侯楼分场一处百亩老梨园,梨树多有百岁高龄,满园古树,肌肤苍黑,铁干嶙峋。梨园中间,被誉为“梨树王”的一株老梨树,华诞已一百八十余岁,占地0.3亩,年产酥梨4000余斤。因其树形大、树龄老、果实硕大、黄亮美观、皮薄多汁、酥脆爽口、香浓味甜闻名于世。
砀山历史文化
综述
砀山县之名来源于芒砀山,历史多与芒砀山相关。夏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梁太祖朱温诞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檄定百夷的傅友德,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俊杰贤士代出其间。
民风民俗
砀山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运动繁富。有绘画、刻字、剪纸等民间艺术,印花布、柳条、蒲苇制品等民间工艺,四平调、琴书、唢呐等民间曲艺,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等民俗表演,斗鸡、斗羊、斗鹌鹑等民间竞技,拳术、器械等武术表演,洋溢着浓郁的砀山韵味、梨都风情。
安徽有三黄:黄山、黄梅戏、黄河道。历史上的黄河多次泛滥改造,在砀山北部留下了一条长达62千米的故河道。故黄两岸百姓喜爱习武,这里的鸡、羊也爱争斗。从周代开始,古砀郡就盛行斗牛、斗鸡、斗蛐蛐、斗马、斗鸭、斗鹅、斗鹌鹑、斗狗、斗画眉。到了西汉斗羊赛脱颖而出,并风靡三国时代,历经三千年不衰,比著名的突尼斯边太基古城斗羊比赛还早二千年。
黄河故道地区的羊种小尾寒羊,生性好斗,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喜斗羊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已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丁无灾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唐书·艺文志》一书中,唐代丝织工艺家、画家窦师纶就在内库画本《斗羊》中画出黄河故道斗羊时的场景。
砀山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寰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建置沿革
春秋时期,属宋国。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齐国灭宋国,改属齐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燕国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国战败,原宋国领土归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国都为定陶)。六年春,随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随砀郡改属刘恢梁(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都睢阳,今商丘睢阳区)。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砀山县城东),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治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
三国(魏)革梁国,属徐州。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千米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治砀山县东)兼梁国国都。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夏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砀山县城东),砀县治所鲁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南京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千米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军陷徐州。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2.河南最美古镇排名
3.河南最美古镇排名
上一篇:安徽亳州名胜古迹大全
下一篇:安徽的古迹包公园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