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唐朝发生的故事

燕青分享

  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监察制度代表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那你知道唐朝发生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唐朝发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唐朝发生的故事:玄奘周游印度

  玄奘将到王城,国王亲自率领官员、僧侣等一千多人,纷纷出城欢迎,并请他乘坐大象进城,住在阉耶因陀寺。第二天玄奘又被国王请到王宫,国王又请来本国 的佛学高僧十来个人,和玄奘一起住进了王宫。由国王供养。称法师不顾自己年老体虚,向玄奘讲授了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和“因明学”(逻辑学)、“声明学” (音韵学)。国王还特意派了二十个佛门弟子帮助玄奘抄写佛经。玄奘在这儿用了两年的时间,刻苦背诵研究了该寺院收藏的佛教徒们第四次结集的三十万颂经论, 将其全部熟悉掌握后,玄奘又开始了他新的旅程。

  玄奘向西南跋山涉水至半簸嗟国,从此东行至遏罗阁补罗国,再东南下山渡水至瑜迦国。从监波国至瑜迦国,都属于北印度的国境,这里的风俗习惯十分骠烈,人们礼节少义气薄,骁勇善战,难免有些不良风气。玄奘从曷罗阁补罗国到瑜迦国巡礼时,还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当玄奘出遏罗阁补罗国后,两天后渡河至阁耶补罗城,中经奢羯罗城,到那罗僧诃城。再东行穿波罗者大森林时,玄奘突然遇到强盗五十多人,不但衣服全被抢劫,而且差点丧命。

  幸好池边有个水穴,玄奘才得以脱逃,并遇到一位耕地的婆罗门。婆罗门召集八十余百姓走了群贼,还救出了玄奘其余同伴。玄奘在村中一个人家投宿时,许多人 因为丢失了财物而哭泣,只有玄奘脸上面带欢笑,并没有忧愁之状。大家对此感到奇怪,问他缘故,他坦然答道:“人生性命是最重要的,性命既存,区区衣食又何 足惜!”说得大家转悲为喜。

  在瑜迦国,玄奘还访问了一位传说七百岁的婆罗门。此人看上去不过三十余岁,形体魁梧高大,有渊博的知识。 两人谈话十分投机,他得知玄奘遭遇劫匪,便号召大家敬施。玄奘也为他们讲经,说因果报应,大受欢迎。玄奘在此停留一月,他从婆罗门那里学到了《经百沦》、 《广百论》等书籍的有关知识。这位高寿的婆罗门是龙猛的弟子,亲得师传,将这些经文讲得十分透彻。

  玄奘又东行到至那仆底国,在突舍萨 那寺投宿,寺里面有位高僧名叫调伏光,他很有风度,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玄奘在此留居十四个月,随从学习《显宗论》、《对法论》、 ((理门论》等。接着,东北行至阉烂达罗国,在那迦办驮那寺投宿,用时四个月,向寺中高僧旃达罗伐摩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论》。

  从这里 向东北长途跋涉,经过一些险恶的路途来到了屈露多国。又南行越山,渡河至设多图庐国。又到达西南的波里夜呾罗国,进入中印度境内。玄奘他们向东行走来到秣 菟罗国,向东北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又东行至率禄勤那国,率禄勤那国东面临近恒河,北面靠着大山,阎牟那河从它边境中流过。沿河东行八百余里至恒河源,水 味甘美,细沙随流。印度俗书称为“福水”:进入河水中洗澡,可以除去身上的罪恶,用水来嗽口,可以免去祸患,在这条河中被淹死的人据说可以升天。因此男女 百姓,常在河边集聚。国中有高僧名阇耶鞠多,精通佛法,玄奘于是在这里从冬天住到春天,直至听讲《经部毗婆沙》完毕。

  这年晚春渡河来 到秣底补罗国。该国有高僧名蜜多斯那,年九十,佛法高深。玄奘因此停留半春一夏,在此学了《辩真论》、《随发智论》等书。然后北行至婆罗吸摩补罗国,又到 达东南的垩醯掣咀罗国。又南渡恒河,再西南至毗罗删孥国。行至东边的劫比他国。之后,顺恒河而下到达羯若鞠阇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就是戒日王,他信奉佛教非 常虔诚,派人到处建造佛塔,雕塑佛像,兴建佛寺。仅曲女城就有一百多寺院,一万名僧尼。玄奘在跋达罗毗诃罗寺学习了三个月佛经。

  然 后,玄奘渡过恒河,再南行至阿瑜陀国。瞻仰完阿瑜陀国的名胜古迹,他立即与八十多人顺着恒河乘船东下。途中忽遇贼船拦截,将众人衣服脱光,搜求珍宝。这伙 群盗信仰供奉突伽天神,每年秋天寻找外表端正、容貌较美之人,然后杀掉他,取其肉血来祭祀,以此来祈求福门降临。今见玄奘正合标准,相视而笑道:“我们祭 祀节将到,正担心找不到好的祭祀的东西,这和尚生得这般好,杀了祭祀必会大吉大利。”随后便在岸边林中设立祭坛,准备在祭坛上杀了玄奘。在这千钧一发之 际,玄奘自知难逃此劫,闭目打坐,异常镇静,众贼目瞪口呆。同伴无法搭救,同声号哭。突然之间,到处起了黑风,沙尘满天飞,而且把树木都折断了,河水汹涌 澎湃,浪花拍打着河岸。贼徒大惊失色,忙问玄奘同伴:“这是何人?”同伴们齐声回答是从中国来的大唐高僧,并说:“你们要杀他必遭神责,赶快忏悔吧!”这 伙盗贼心里非常害怕,都叩头向他求饶。玄奘遂讲因果报应,劝他们改邪归正。这伙贼都将武器投入河中,把衣服归还原主,并接受五戒,欢欢喜喜告别而去。

  此后,玄奘又开始周游印度,到处游览佛教圣迹。先东行渡恒河,再北行至阿耶穆佉国。从此东南行又渡恒河、阎牟那河,又向北到达钵罗耶伽国。从钵罗耶伽国 向西南行走进入森林,凶恶的猛兽、野象经常在此出没。又来到懦赏弥国。又东行至鞞索迦国。继续东行,玄奘等人在室罗伏悉底国参观了释迦牟尼生前长住的祗洹 精舍,在劫比罗率国的古迦比罗卫城,瞻仰了释迦牟尼父亲净饭王的正殿、释迦牟尼诞生处,在婆罗尼斯国参拜了释迦摩尼成道后首先说法的鹿野苑和释迦牟尼的洗 衣池、浴池。从此东南行至劫比罗伐率堵国。再东行荒林至蓝摩国。后又至拘尸那揭罗国。再人大森林行至婆罗马山斯国。顺流而上东行至战主国。又东北渡恒河至 吠舍厘国。又至摩揭陀国。该国有五十余所寺院,万余僧人,是大乘佛学的中心,圣迹很多。玄奘先在无忧王原来的城堡遗址参观圣迹,七天才观看完。又西南行六 七日至底罗磔加寺,寺中僧人纷纷出来迎接。离寺南行到菩提树,如来就坐在此树下成无上等觉。这菩提树树叶发黄,茎发白,枝叶青润,秋天冬天都不凋落。只有 到了如来涅槃的日子树叶会突然落光,经过一晚上又长得跟先前一样。每到此日,诸国王和臣僚们共集下以乳灌洗,将落叶全部收集好。

  玄奘 巡礼圣迹到此处,瞻仰慈氏菩萨所作成道时像以及菩提树,不觉五体投地,自伤自叹,眼泪满眶。在此停留八九日,然后向那烂陀寺进发。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壮丽的 佛教寺院,有八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大院,高高矗立于周围五十多所佛寺中,与之交相辉映,十分壮观。寺内住着四千多僧侣,再加上客居的僧人、俗人,总人 数上万。这里也是当时印度文化的中心所在,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他们藏有不少大小乘经典,以及声明学、因明学、天文、医药、地理、技艺等书籍。主持 这个寺院的是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是印度当时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

  那烂陀寺的僧众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和尚玄奘来此留学。玄奘到达的那天,有两百多名那烂陀寺僧人和一千多名百姓,捧着香和花来到路上迎接。在大家的赞叹中,玄奘进入了那烂陀寺。

  在那烂陀寺,玄奘和大家一一敬礼相见,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按照寺内的规矩,先去拜见了戒贤法师,并拜戒贤为师。戒贤法师很客气地请他坐下,询问他从何 方而来。玄奘回答说:“弟子玄奘从中国来,想要以正法藏为老师,请求教诲指点。”“正法藏”是戒贤法师的尊称,“正法”即佛法,“藏”为包含万有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指对佛教经典全部通晓的大师。

  戒贤法师十分高兴,又问了玄奘几个问题,玄奘都作了详尽而又正确的回答。师徒二人\谈得很投 机。原来,佛教经典包括律、经、论三个方面,又称为“三藏”。在那烂陀寺的四千多个和尚中,精通二十部律、经、论的,有一千多人;精通三十部的有五百多 人;精通五十部的只有九名,这些人可称为“三藏法师”。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的中心,按照教规,除了正法藏戒贤法师外,还应拥有十名三藏法9币,可是这个愿 望一直没有能实现,它成了戒贤法师的一桩心事。现在,玄奘来了,他是精通五十部以上律、经、论的高僧,可以当之无愧地获“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样,那烂陀 的“三藏法师”的人数就符合教规要求了。戒贤法9币因为这个而十分高兴。

  戒贤法师对玄奘的期望很大,不仅勉励他在学问上精益求精,在 生活上也像招待上宾一样对待他。每天供应他担步罗果一百二十枚、豆菀二十颗、槟榔子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供给“大人米”一升。“大人米”是这里的特产, 做饭香鲜,米粒特别大,平时只供国王和最有成就的学者食用。另外法师还拨给他一名侍者,一名婆罗门,帮助玄奘料理琐碎的事务。他出去可以坐一种装在象身上 的轿子。

  玄奘在寺中住下后,先到南部五舍城一带短时间地寻访佛教圣迹。礼毕后返回,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戒贤法师破例为玄奘开 讲,同听者数千人,前后十五个月才讲完。玄奘在寺,听了三遍《瑜伽论》,一遍《顺正理》,一遍((显扬》,一遍《对法》,((因明》、《集量》、《声明》 等论各两遍,((中》、《百》两论各三遍。其他如《婆沙》、《俱舍》、《六足》、《阿毗县》等曾在迦湿弥罗诸国听过,在此仅提出问题,请戒贤解答。

  玄奘留学那烂陀寺一年余,兼学婆罗门书,深通大小乘学,声誉鹊起。但他学而不厌,打算再游历南印度许多国家,进一步求得真经。于是前往伊烂孥钵伐多国。 国中有两位高僧,一名师子忍,一名如来密。他们都精通《萨婆多》部。玄奘遂留学一年,研读《毗婆沙》、《顺正理》等。从此东行至瞻波国。又行至羯朱嗢祗罗 国。又东渡恒河,至奔那伐弹那国。往东到达迦摩缕波国。一路寻礼圣迹。

  随后又东南行至羯罗孥苏伐刺那国,此时已经到达东印度境。玄奘 他们又向东南行至临近大海的三摩怛吒国。再西行至耽摩粟底国。从此西南行至乌荼国。又向西南行走来到恭御陀国,后又人大荒林来到羯棱伽国,到了南印度境。 从此西北行至侨萨罗国,又重新回到中印度境内。该国有位婆罗门善解因明(即逻辑学),玄奘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阅读了《集量论》。

  之后,人大森林向东南行又至南印度境的索达罗国。又南行至驮那羯磔迦国。玄奘在驮那羯磔迦国遇到了两名僧人,一个名叫苏部底,一个名叫苏利耶,都精通大众部三藏。遂留居数月,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他们也从玄奘那里学到了大乘诸论。

  唐朝发生的故事:房谋杜断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後期任用长孙无忌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征,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材济济。

  房玄龄(579-648),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他博览经史,能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 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 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朝政,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 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才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即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四年,房玄龄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行使宰相职权,在其后的近20年中,他一直连任,直至70岁病逝。

  任职期间,房玄龄至忠至勤,成绩卓著,堪称能相。史书上写道:“任总百司(总管政府中的各个衙门),日日夜夜地、谨慎虔诚地处理各类问题,尽心竭力,不让一件事办得不合理。”

  对于选拔人才,房玄龄十分谨慎。唐太宗曾经说过:“任免官吏是一件不可闪失的事,用对了一君子,就有许多君子慕名而来;若用一小人,许多小人也就会钻营附和而来。”在这一点上,房玄龄对唐太宗极其赞赏。

  他知人善任,常向太宗推荐人才,委以重任。太子李治的府中有一位太子右卫率(主管太子的安全保卫),名叫李大亮,房玄龄很器重他,说他为人耿直,有西汉 忠臣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委以重任。不久,李大亮就被任命为房玄龄的副手。房玄龄在用人方面,既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做到扬长避短。但如果一时找不 到合适的人选,他也宁缺勿滥,绝不做滥竽充数之事。如管理财政申报开支的部门,很长时间没有人选,但房玄龄认为这个部门关系到“天下利害”,是“民力所 系”的地方,故“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他这样做,有时会招致别人说闲话,评论他在授权方面十分吝啬。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对于个人的声誉,从不计较。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琐事,他事事一概过问,不仅定期审查吏治、司法的得失优劣,甚至连宫室的营造、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古今罕见。

  在对李世民的进谏方面,他也做得很好,虽未能像魏徵那样屡屡犯颜直谏,但也能坦率地陈述自己的意思。其实,魏徵对他也是很佩服的,魏徵曾经说过,在事必 躬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面,自己比不上房玄龄。一次,唐太宗忽然问左右大臣说:“自古开国的皇帝,把皇位传给了子孙,为什么经常出现变乱呢?”房玄龄 直率地说:“那都是因为皇上宠爱子孙,而子孙生长深官,自幼过惯了富贵的生活,不知人间疾苦,不懂国家安危,不能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缘故。”

  唐太宗也有过不少失误,如对高丽的战争,不但给高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多年的战争中,仅战马就损失了十之七八。贞观二十 二年(648),唐太宗又要用兵高丽,当时房玄龄已重病卧床,闻知此事后,立即上书太宗,并对儿子们说:当今天下安宁,各得其所,唯有东征高丽,必会成为 国家的大患。我虽不久人世,但知而不言,也会死不瞑目。“太宗览表以后,十分感动地说:此人危笃至此,尚能忧我国家,实在是难得啊!

  房玄龄心地赤诚,胸怀宽广,团结同僚,容易与人共事,并且注意发挥别人的长处。如经他推荐的杜如晦,就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史书上称他“时军国多事,剖断 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就注意发挥他善于决断的长处,每和太宗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用房玄龄的话来说,就是“非如晦莫能筹之”。而杜如 晦的很多观点,往往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房谋杜断”,相互补充,他们两人的密切配合,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习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古今佳话。

  房玄龄从小就爱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因而在任职期间,他主持编纂了对各类图书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一次,唐太宗问房玄龄道:“为什么历史上修的本朝国史,都不让皇帝本人看呢?我想看看你主持修的国史,不知是否可以?”

  房玄龄说:“国史应按事实而编修,这样就必定会写到皇帝不好的地方,有时还会加以抨击,当然不让皇帝亲眼看到。”唐太宗反复解释,说要看国史并无他意,只是为了鉴戒自己,房玄龄这才同意让他看。

  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病危,太宗不断派人探望,并亲去慰问,房玄龄临死前,与他握手叙别。房玄龄死时,“太宗对之流涕”,可见君臣感情之深。

  杜如晦(585年~630年)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安区)人。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学。隋炀帝大业年间,吏部侍郎高孝基 器重他机杜如晦画像敏善应变,遂将他补为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尉。他见隋朝政治腐败,又认为县尉之职卑微,因而弃官归家。

  大业十三年 (617年)底,李渊父子率军队攻克长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闻知杜如晦足智多谋,便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唐政权初建,需要向各地选派官员。时秦王 府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调出去任职。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别的人 全调走不足惜,唯杜如晦不可舍。”李世民听到此说,立即上奏唐高祖,请求将社如晦留任秦王府。之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 物。

  唐武德元年(618年)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莱国公。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盘据今陇右一带的薛举兵强马壮,趁李唐政权立足未稳,出兵东犯。高祖派李世民统兵征讨,杜如晦随军参赞,经两次交战,唐军彻 底打垮了西秦的势力,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胁。李渊为嘉奖李世民的战功,命其出为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杜如晦随行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 户。其后,李世民连续统兵东征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等武装割据势力。杜如晦每每随行,为之参谋帷幄,决胜于疆场。他遇事善断,处理公务迅速无误,是同僚 中最为干练的人才。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世民为了笼络人才,研究文籍,设立了文学馆,置十八学士,杜如晦被选为学士。贞观二年(628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官员,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

  大业十三年(617年)底,李世民上奏唐高祖,要求将社如晦留任秦王府。从此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随着唐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在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逐步展开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杜如晦和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鼓动他先发制人,发 动政变,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建成和元吉也在加紧策划,打算分化瓦解秦王府中的骨干力量,他深知“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社如晦与房玄龄耳。”于是,便向高 祖上奏,说房、社二人对朝廷不利。高祖便令将房、杜二人赶出秦王府,并不许以后私见李世民。当李世民下定决心要与建成、元吉进行最后决战时,便密派尉迟敬 德去召房玄龄、杜如晦人府计议。杜如晦化装成道士模样,随长孙无忌潜人秦王府。在经过一番周密安排之后,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杜如 晦、尉迟敬德等一班亲兵亲将,发动了有名的“玄武门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政敌。李世民为皇太子,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同年八月,李渊被迫退 位,李世民当了皇帝。唐太宗登基后不久就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杜如晦多年随李世民参赞戎机,尤其是在策划政变,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有功,进封莱国 公,食邑1300户。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

  贞观二年(628年),又以本官检校侍中,改任 支部尚书,总监东官兵马事。三年二月,升为尚书右仆射,仍然掌管选拔官吏的事,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 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疾病之侵,贞观四年三月甲申(十九)日(630年5月6日),杜如晦 因病而卒,死时年仅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为其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并手诏为制碑文。后来有一次唐太宗吃块美味的香瓜,忽然忆起杜如 晦,怆然泪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这位文臣的灵牌前,不时送御馔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问其夫人儿子,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 职位。“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唐朝发生的故事:唐平高昌

  唐太宗平定吐谷浑之后,继续经营西域,用兵高昌。

  西汉时的车师前王庭国是高昌国的前身。晋朝时,那里人丁昌盛,地高宽敞,遂以此地为高昌郡,以交河城为郡治所,设太守统辖。后魏文帝末年,这一地区为茹茹占据,立阚伯周为王,这是高昌称王的起初阶段。

  伯周去世后,其子义成继承王位,后来其堂兄首归害死他,首归自立为高昌王后,铁勒阿伏至罗又将其杀死,铁勒立敦煌人张孟明为高昌王。不多时候,孟明被手 下杀死,马儒被立为王。马儒派使者到后魏请求内属,但依恋故土的高昌人不愿东迁,遂杀马儒,立金城榆中人麴嘉为王,又成了茹茹的属地。铁勒击败茹茹后麴嘉 随而臣服于铁勒。麴嘉死后,子坚嗣位。

  高昌的都城交河城,周长达一千八百四十步。主要官员有令尹、田北公、交河公,这都由王子担任,其他官职大致与中原王朝相同。大王决定并主管朝中大事,太子和交河公、田北公决定并评断、处理日常琐事。

  高昌气候温暖,地多沙漠,可耕地土质肥沃,谷麦一年可以两熟。还适宜种棉花,俗称“白叠一条”。高昌人以采花织布来做衣料,用之所剩也拿到市场上做买 卖。又盛产葡萄,能酿出醇美的葡萄美酒。民俗信奉天神,也兼信佛法。男子身穿胡服,辫发到背,女子身穿汉人的裙襦,发辫长至地面。文字以汉文为主,兼用其 他文字。赋税计田收银,无银收麻布。刑法及婚姻丧葬风俗也似于中原汉族。

  长安到高昌的距离大约是四千三百里,有两条通道:一条称伊吾 路;另一条是捷径,要横穿沙漠千余里,从武威西北出发,茫茫大漠中,需寻人畜遗骨及骆驼粪行进。有时会有哭声在途中飘荡,但是,如果真的去寻找,则是绝对 找不到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于是传说有魑魅魍魉作祟。因此商客东西往来多取伊吾路。

  唐初,高昌疆域南北五百里,东西八百里,有二十一 城,拥兵万人。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麴伯雅死后,子麴文泰掌权,仍旧以华容公主作为自己的妻子,并派使者到唐告哀。朱惠表被高祖派去前往吊祭。武德 七年(公元624年),麴文泰进奉拂林狗雌雄各一。此种狗长尺余,高六寸,能曳马衔烛。中原自此始有拂林狗。太宗李世民即位,麴文泰派使者献玄狐裘,华容 公主被太宗回赏了花钿一对,接着太宗又得到了华容公主进贡的玉盘,其真心和好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麴文泰经常向唐通报西域各国的动态。贞观四年(公 元630年),麴文泰亲自入唐朝见,太宗以礼相待,归时赏赐丰厚。在华容公主的请求下,唐太宗下令赐她姓为李氏,并改封她为常乐公主。次年正月麴文泰又入 唐朝见,太宗也盛宴款待。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高昌两者关系急剧恶化。这年七月,焉耆国使者入唐进贡,并请求重新开通由焉 耆到唐的大碛路,以便于往来,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条大碛路自隋末以来就阻塞不通,高昌国是高昌西面国家人唐必经之地,因此,它垄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 往来。大碛路一旦开通,高昌就不是西域各国使者和客商入唐的必经之路了,自然就影响了它的经济利益。因此,高昌竟然派兵袭击焉耆,大掠而去。此后,麴文泰 经常阻遏西域入唐朝贡使者和客商通过。为了抗衡唐的压力,高昌又与和唐对立的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结盟,与唐明争暗抗,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唐太宗下诏令麴文 泰归还逃奔到高昌的中原汉人,这些人有一部分是逃到东突厥以避隋末战乱的,而颉利可汗被唐战败后,又有一些人逃到高昌;但麴文泰隐匿不还。

  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止西域诸国向唐帝国进贡。西突厥先使伊吾臣服,不久唐又使它归属唐朝,西突厥同麴文泰共同讨伐伊吾。太宗寄书责备麴文泰,召回大臣阿 史那矩,想与他议事,麴文泰不让他出来,而派其长史麴雍前来谢罪。颉利可汗死后,大多数生活在突厥的人投奔于高昌,太宗下诏令麴文泰放他们回到唐朝,麴文 泰不将他们释放。又与西突厥一同进攻焉耆,焉耆将此事向唐朝廷汇报。太宗派虞部郎中李道裕前往征询情状,并且对高昌来使说:“高昌也太不把我大唐放在眼 中,区区一个小国,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的礼节,官职称号,均同大唐的设置相同,为防备大唐的讨伐,掘沟挖城。我大唐使者到那里,麴 文泰对他说:‘鹰飞翔在天空,猫戏游于厅堂,鸡伏窝于草蒿,鼠嚼食于洞穴,各得其所,肯定能让他们发展,得到喘息的机会。’再派使者对薛廷陀说:‘你既然 身为可汗,就应同唐皇帝平等,为何要拜他的使者呢?’离间周围邻国作恶,又待人无礼,不除去他,怎么能劝善止恶!高昌将被讨伐。”

  贞 观十四(公元640年)三月,薛廷可汗闻听唐要东征,派使入唐请求为唐军作向导,于是太宗派民部尚书唐俭和执失思力带缯帛赏赐薛廷陀,谋划合力攻取高昌。 但是太宗对麴文泰幡然悔悟、归顺大唐抱着一线希望。随后又下玺书晓谕祸福,还召麴文泰到唐朝,但是他都装作有病不来。太宗震怒,在十二月初四,以侯君集为 交河道大总管,薛万均为副,与东突厥各部等步骑会合,共数万人出师征讨。

  听说唐朝已发兵前来讨伐,高昌王麴文泰对其臣僚说:“从唐到 此相隔七千里,而且光沙漠就绵延四千里,既无水草,而且热风如同火烧一般,怎么能派大部队呢?以前我去过唐朝的陇北一带,当时只见眼前人烟稀少,一片萧 条,不能与隋朝时相比。现在唐朝派军队来攻伐,粮草必定供给不足,兵少了,又奈何不了咱们,我们应当以逸待劳,坐等他们疲敝。如果他们陈兵城下,二十天之 内,只管叫他粮尽兵退,然后我们就能趁机把他们俘虏。难道还有什么忧虑的吗?”但等到听说唐朝部队兵临碛口,他又内心恐惧,不知所措,最后发病死去,他的 儿子智盛即可汗位。

  唐朝的军队到了柳谷,探子说近日要安葬麴文泰,高昌国内人士都聚集在葬地。将领们都觉得这时候正好发动袭击,侯君 集说:“不可。大唐天子以为高昌怠慢无礼,因此才派出正义之师。如今要是在安葬墓地袭击他们,我们就不配称作‘正义’了。”于是擂鼓进军,到达田城,下书 晓谕他,高昌不应,于是在清晨开始攻击,到了中午便攻下城池,将七千多百姓俘获。然后又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当夜,进逼其都城,把前来迎战的高昌人打 败,而后,唐朝大部队也来到高昌城下。

  麴智盛给侯君集写信说:“是我的父亲得罪了大唐天子,他遭了天罚,已经死去。麴智盛刚刚即位不 久,请尚书宽恕!”侯君集回信写道:“你如果是真心悔过,应当主动到营门投降。”智盛还是不出来。于是侯君集下令攻城。同时,从城外把如雨一般的飞石投射 进去,城内人均躲在房屋中。唐军又造高十丈的巢车,将城内状况尽收眼底。城内人走动以及飞石所投目标,唐军都可以通过巢车上的人得知。先前,麴文泰和西突 厥可汗达成互助协议,约定一方遇急另一方相救援西突厥可汗便将专人派去驻守可汗浮图城,做为麴文泰的援助力量。

  等唐朝大军开到城下时,西突厥可汗仓皇逃走,驻守大臣举城投降。麴智盛处境狼狈,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分兵占领各地,后来统计,一共拿下二十二座城池,获得八千零四十六户,一万七千七百人,所控制的土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太宗想改高昌为州县建置,魏征劝谏道:“陛下刚即位时,受到文泰夫妇的拜竭,文泰以后逐渐骄傲自大,所以加以诛伐。有罪的只有文泰一人。我们应该安抚当 地百姓,把它的社稷保存下来,让他的儿子做可汗,则皇上的威德及于荒远之地,四方都会向您归顺。现在要是将其地改置州县,那么还要经常有一千多人镇守,几 年一换,这样一折腾,十有三四的人就会死掉,而且还耗费军资,拆散家庭,十年以后,陇右地区将钱财耗尽,大唐还是得不到高昌供给的粮食布匹。正所谓分散有 用资财以供奉无用之地,臣觉得此法不要。”太宗不听从其建议,九月,将高昌所在地改置西州,把可汗浮图州改称庭州,并各设所辖县。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 府,留下兵力镇守。

  侯君集攻高昌时,曾派使者约焉耆出兵与唐合力,焉耆遵命。等到高昌被灭亡后,焉耆王亲自到唐军营拜见侯君集,请求归还被高昌夺去的三城。侯君集奏请后把城连同被高昌掠去的焉耆百姓一起归还了焉耆王。

  随后,侯君集携被俘的高昌可汗和君臣及豪强等得胜而归。太宗免麴智盛罪,封他为左武卫、金城郡公,还把一并擒来的高昌乐工编入太常寺,原九部乐增高 昌乐后形成唐国家法定的十部乐。至此,东起大海,西至焉者,南起林邑,北至大漠,全部成为唐的直属州县。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

  自麴嘉建立高昌国起到麴智盛亡国止,中间共经历了九代,历时一百三十四年。而唐得高昌后设安西都护府并留兵镇守,使之成为唐朝进一步向西域发展势力的跳板。

猜你感兴趣

1.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2.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

3.唐朝著名历史故事

4.唐朝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