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关于周朝的小故事

燕青分享

  周朝是我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那你知道关于周朝的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周朝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周朝的小故事: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在商朝末年的时候,北方有个小诸侯国叫孤竹,孤竹的国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忠厚老实,不会变通,更不会拍父亲的马屁,因此国王不喜欢他。二儿子不仅没有才能而且心地不好,所以老国王也不喜欢他。只有小儿子叔齐,不但聪明而且懂得顺从他老人家。按照规矩,应该立大儿子伯夷为王,可是老国王想让叔齐继位。

  国王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把王位传给了叔齐,并且希望伯夷好好辅佐他。叔齐认为王位应该传给他的哥哥,于是他找到伯夷,想请哥哥当国王,伯夷没有答应。为了能让弟弟安心的当上国王,他收拾行李,悄悄地离开了王宫。叔齐发现伯夷离家出走后,更觉得不能在这个时候继位,决定去把哥哥找回来。所以也悄悄地离宫了。国不能一日无君,所以大臣们没办法,只能立二儿子为国君。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兄弟两人团聚后,决定不再回到孤竹国。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比较尊老敬老,就一起来到了周国,当时周国政治清明,环境优美,百姓安康,社会安定。他们很满意这里的环境,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刚到那里不久,西伯侯就去世了,周武王继位。继位后的武王不等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就调动兵力,大举东征,讨伐商纣。武王把父亲的木制灵位放在战车上,当周朝的军队进军到现在孟津地区时,伯夷叔齐不顾自身安危跑上前去,拉住武王的马头劝说道:“你父亲去世还没安葬,就发动战争,这能说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却去攻打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见二人如此大胆,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姜太公制止。

  姜太公说:“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并要求将士不要为难他们。

  后来武王讨伐纣王成功天下统一成为周朝,周武王封他去世的父亲为周文王。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两人决心不做周朝的臣民,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填肚子。当地一位妇人看到他们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生长在周朝土地上的呀!”两人一听,感到很羞愧,立刻决定绝食等死。临死之前,他们还作了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

  登上那高高的西山啊,

  采摘山上的薇菜来充饥。

  使用暴虐来代替暴虐啊,

  还不知道错的是你自己。

  神农虞舜和夏禹的盛世,

  忽然间都已经消逝无迹,

  我们的归宿呀它在哪里?

  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

  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

  我们的命运是如此不济!

  关于周朝的小故事: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姜子牙。他是我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也是我国二百多个姓氏的血缘祖先。

  姜子牙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境已经败落了。为了生活,他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

  虽然家庭贫困,但姜子牙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一边做着小生意,一边勤奋刻苦地学习知识,不但掌握了天文地理、军事知识,还研究治理国家的方法,他期望将来有一天能为国家出谋划策。

  听说周文王姬昌施行仁政,尊重贤能的人士,于是姜子牙不顾自己已经七十多岁的高龄,千里迢迢地前来投奔文王。

  但当他来到文正统治的西歧地区后,他没有迫不及待地前去求见,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县)住了下来。

  姜子牙经常到文王常去的渭水河边钓鱼,等待姬昌的到来。

  有一天,一个砍柴的农夫正好遇到姜子牙在钓鱼,看到他钓鱼的情景,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姜子牙虽然在钓鱼,却不用鱼饵,而且鱼钩还是直的,离水面有三尺多高。农夫嘲笑他说:“像你这样子钓鱼,别说钓三年,就是钓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啊!”姜子牙说:“我虽然在钓鱼,但是我的本意不在鱼而是在当今贤明的君主啊!愿意来的自然会上钩的。”

  姜太公钓鱼

  一天,周文王准备去打猎,负责占卜的太史编对他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去打猎,一定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您收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熊等珍奇动物,而是要得到一位能位列公侯的人才。他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将辅佐您的事业。

  在他的辅佐下,不仅您的事业成功,就是您的子孙后代也能受惠很多。”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果真是这么说的吗?”

  史编回答说:“我有位名叫畴的远祖,他曾经给禹占卜过,结果禹得到了圣人皋陶。那次占卜的特征正好和今天的情景很相同。”

  文王于是斋戒了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他见到了正坐在河岸边钓鱼的太公。文王走向前询问太公:“先生喜欢钓鱼吗?”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很愿意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平凡的人则愿意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就和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我真正喜欢钓鱼。”文王又问:“这两样事情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呢?”

  太公回答说:“如果用钓鱼来比喻招揽人才,那么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买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收买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只要是钓鱼,目的都是为了得到鱼,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奥,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大的道理。”

  文王说:“我很想听听这里面深奥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源很深的地方,水流就不停,水流不停,鱼类才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必须很深,枝叶才会茂盛,枝叶茂盛了,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必须情投意合,才能亲密合作,只有大家亲密合作,事业才能成功,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谈举止,很多时候是用来掩饰内心真情的,如果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情。接下来我要说的都是真心实话,没有丝毫隐瞒,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劝告,还不讨厌说真话的人。我怎么会反感您说的话呢?”

  太公继续说:“钓鱼的丝线很细微,能看得见鱼饵,小鱼就会上钩;钓鱼的丝线粗细适中,鱼饵很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鱼的丝线又粗又长,鱼饵很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如果被香饵引诱,就会被丝线牵住;人要想得到君主的报酬,就会服从君主的使命。所以用香饵钓鱼,鱼就能被我们食用;用爵位俸禄招揽人才,人才就能尽您所用;以家为基础谋取国家,国家就会变成个人的;以国家为基础谋取天下,天下才能够被完全征服。可惜的是,虽然土地广阔,国家维持的时间很长,但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会烟消云散;只有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在暗中积聚力量,它的光芒才一定会普照四方。这是如此微妙的变化啊!圣人的道德,就在于能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圣人所考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争取民心。”

  文王问道:“那么应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有了仁爱,天下的人就会归附他。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有了恩德,天下的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

  有了道义,天下的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没有不厌恶死亡而喜欢活着得,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的人就会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太公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么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于是,把太公请上猎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老师。

  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因佐武王伐纣有大功,姜尚被封为齐太公,成为齐国的始祖,是赫赫有名的“千古一相”。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更被追封为“武成王”,立庙祭祀,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家等流派都追任他为本家人物,尊称他为“百家宗师”。

  关于周朝的小故事:昭王南征

  《竹书纪年》载周昭王三次南征,第一次“伐荆楚,涉沙,遇大兕”,第二次攻荆楚之战“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第三次则“昭王南征而不复”。昭王十九年,他南巡荆楚不返,死于汉水之中。死因史书隐讳不言,传说为所坐船为胶船,行至水中胶解,溺死。卫兵辛游靡长臂且多力,于水中取得昭王遗体,返回镐京。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者据现代日食计算理论推得,“天大曀”可能是发生于公元前978年12月17日的日食,并把昭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95年至前977年。

  昭王南征

  背景

  西周初年,由于楚国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与周王朝的臣属关系,周、楚关系尚较缓和。至周昭王(公元前995年~公元前977年)时,楚人经长期“筚路蓝缕”,国家渐呈勃兴之势,已难为周王朝所容忍。已经羽翼丰满的楚人对广阔的江汉平原垂涎三尺,又毗邻鄂东产铜区,面对优越的自然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楚人不甘心于偏居鄂西山地。然而,商代开辟的南方铜路,到周初又分封汉阳众多同姓诸侯国加以保护,使源源不断的铜料运到王室的手工业基地。势力壮大起来的楚,必然要和周王室争夺铜料,这可从后来楚公逆出征汉东得到印证。楚公逆钟铭文载出聪“多擒,钦蚍内乡赤金九万钧”,战败的钦蚍向楚公逆进献“赤金九万钧”,约合270万斤。楚国的行动对周王室战略物资来源构成极大威胁,而此时恰逢国力鼎盛时期的周昭王,他要“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

  同时,周昭王为了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朝的疆域,同时攫取长江中游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如铜矿资源,对于侵犯王室权益的楚国,必然要给予坚决的打击。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

  过程

  周昭王所征伐的“荆楚”,泛指长江中游江汉之间的诸多方国和部落,其中的土著被周人称为“荆”或者“楚荆”、“荆楚”、“荆蛮”、“楚蛮”,此外还有些是商朝的遗民。据史籍记载,周昭王对荆楚先后进行了两次征伐。

  周昭王十六年和十九年(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之后,中国历史才开始有明确纪年,所以周昭王时期无法严格对应公元纪年)两次南征都在成周集结军队,同时命令诸侯率本国部队从王南征。王室和诸侯国军队出征前,在南山以狩猎形式演习作战,而后大军从上侯,跨汝水和汜水,经方城、鄂师等达汉水。大军的先头部队先巡察经行的道路,建立周王行宫,再出使南方各诸侯国,下达昭王征荆楚的旨意,同时在汉水中洲积贮军事物资。这就为大军顺利渡过汉水征荆楚做好了准备工作。

  第一次南征行动计划周密,经由唐(湖北随州西北)、厉(湖北随州北)、曾(湖北随州)、夔(湖北秭归东),王室军队和从征的北方诸侯军,以及南方的诸侯军队配合协调,征战才很快收到战果。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为此特地铸器铭功。

  很快,周昭王组织了声势更为浩大、军威更为雄壮第二次南征。大军在周昭王的指挥下,趾高气扬地直扑汉水而来。骄兵必败。这一次周人没能续写上一次的辉煌,周朝的军队遭到了空前的惨败,主力部队精锐损失殆尽,更为惨烈的是,作为最高统帅的周昭王居然在撤退的混乱中落入汉水,溺水而死。周人为自己的骄横和轻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还有一说是在班师的归途中发生了不测事件,在大军登上通向汉水北岸的浮桥时,由船系联起来的浮桥突然倾覆,昭王落水溺死,六师也被滔滔江水吞没。

  昭王第一次南征的史事得到金文的印证,行军路线和胜利凯旋较为清楚,但第二次南征史料奇缺,仅有昭王丧师亡身的记载,战争情况不详。

  影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对周王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周人视汉水而为畏途,再也不敢跑到汉水南面来惹事生非,只能东征淮夷了。在连续几代的多次伐夷之役中,周王朝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蛰伏在睢山和荆山之间的楚人锋芒毕露了。

  这次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周王朝军队失败了,它是西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折,国势也因此而下降。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

  吸取昭王经验教训后即位的穆王和他的执政大臣们不仅把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点从北线移向南线,而且注意整军习武,并有目的地与周边民族加强友好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边疆的压力。

  评价

  周军战争的失败似属偶然,但从周朝当肘的情况推断,也有可引以为鉴的教训:一是周王朝国势强大后,不再像周文王、周武王时那样重视从政治上争取团结四方非华夏族方国部落,而是依仗强大军事力量去征服,这就必然激化与各族的矛盾,遭到各族人民的反对,浮桥倾覆也好,胶船解体也罢,都与得不到当地人民的支援有关。其次,在军事指挥和部署上有欠缺,南征大军中缺少有军事经验的将领,著名大将伯懋父未与昭王同时出征,而是远在炎师驻守。昭王只顾统率大军与荆楚交战,没有留下足够的后援部队,才会出现浮桥突然倾覆或胶船解体而得不到救援,造成无可挽回的军事损失。第三,由于东征和第一次南征的胜利,将帅们产生麻痹轻敌思想,认为只要军事力量强大就可征服敌人,根本没有全面考察敌方占据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更没有争取有关地区人民的支持,故行军中遇到特殊事件发生时,不能采取应急措施摆脱危难。

  争议

  因为历史上对周昭王在汉水被楚人“落井下石”用胶粘的木板船害死一事,颇有贬词。所以对于周昭王“伐楚不归”这一史实,《楚史》予以否认。依据是《史记·周本纪》记述周昭王“王道微缺”,到南方“巡狩”,“卒于江上”。因此,周昭王之死于汉水,与楚无关。

  即使如《帝王世纪》和《吕氏春秋》所说,当时的史实也是:周昭王第一次南征,楚国不战而服,而且南蛮的二十六国都来朝拜昭王。倒是昭王为了掠夺位于长江中游荆地的铜锭和铜器,第三年又继续南征,结果遭到惨败,六军几乎全军覆没,而且昭王返回渡江时,因“胶船”破散或浮桥断裂而落水身亡。因昔日习惯上把荆、楚合称,故而殃及楚国。所以在《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成王回答管仲的责问时避重就轻地说:周昭王的时候,荆地属汉,因此楚人不接受这样的罪责。

  为了回避难辩的史实,《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作了折中的记述:周昭王十六年,汉水流域的艮(fú服)国攻扰周土,昭王亲师南征。达到南疆后,艮国归附,并派使者迎接昭王。当时的南夷(汉水流域诸国)、东夷(淮水流域诸国)的二十六邦国均来朝见。周昭王取得南征胜利。昭王因胜利而骄,《帝王世纪》称其“德衰”,十九年又继续南下攻打荆楚。越汉水后遭到以兕(sī丝)为图腾的部落阻击,周军大败,西六军尽丧。昭王回师死于汉水之中。

  考证

  周昭王南征,其对象是楚或荆,文献中楚有四义,在人文地理的含义上,楚有二义,一指芈姓楚国,二指南方楚蛮,楚蛮的历史要早于楚国,西周之时,楚国与楚蛮并存,楚国小而楚蛮大。昭王南征之楚,不可能是楚国,亦非是殷商遗民或荆国,只能是楚蛮。《令簋》和周原甲骨中的楚伯,亦当为楚蛮之首领,不可释为楚国。

猜你感兴趣

1.周朝历史小故事

2.周朝的历史小故事

3.关于周朝的故事

4.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

5.周朝历史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