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史记故事>

司马迁史记故事概括

燕青分享

  《史记》不是史料是史书,而且是带有战国秦汉子学特点的史书,属于历史学的第三世界。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故事概括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史记故事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史记故事概括:秉公执法的悲剧

  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之后,孝文帝去世,孝景帝即位。景帝让他的老师晁错担任内史。晁错颇受皇帝宠爱,而且言听计从,而丞相申屠嘉也感到自己所说的话不被采用,因此忌恨晁错。

  晁错内史府的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外的,晁错进出有许多不便,他就自作主张,将宫墙凿开一道大门向南通出。而他开凿的墙,恰巧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听说之后,就想借晁错擅自凿开宗庙围墙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办,奏请皇上杀掉他。晁错的门客事先得知此事,告诉了晁错。晁错非常害怕,连夜跑到宫中,拜见皇上,向景帝自首,说明情况。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景帝说道:“晁错所凿的墙并不是真正的宗庙之墙,而是宗庙的外围短墙,况且这又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晁错并没有什么罪过。”退朝之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非常后悔没有先杀了晁错,却先报告皇帝,结果反被晁错给欺骗了。”他回到相府之后,终因气愤不过,吐血而死。

  司马迁史记故事概括:一山更比一山高

  魏其侯、武安侯都喜欢儒家学说,他们推荐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他们迎请了鲁国的申公,筹划明堂的修建事宜;还命令列侯们回到各自的封地去,并且废除了关禁,按照古礼来制定各种服饰制度,希望兴起全新的政治流派。此外,这些儒官们还检举、谴责窦氏子弟和皇族中的品行恶劣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

  当时,窦太后和王太后娘家的一些子弟被封为侯,列侯们很多都娶公主为妻,不想回自己的封国都很怨恨窦、田等人。因此,毁谤魏其侯等人的话每天都传到窦太后的耳朵里。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魏其侯、武安侯、赵绾、王臧等人竭力推崇儒家学说,贬斥道家言论,所以,太皇太后越来越反感这些人。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奏请不要把政事再禀告给居住在东宫的窦太后。对此,对朝政有深厚影响力的窦太后十分气愤,逼迫武帝罢黜了赵绾、王臧等人,而稍后,丞相、太尉也被免职,以侯爵的身份在家闲居。在窦太后的操纵下,柏至侯许昌出任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出任御史大夫。

  田蚡虽然失去了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他依然受到亲幸,屡次向天子献计献策,大多都被采用,可以说势力仍存。而窦婴因为惹恼了窦太后,仕途上始终没有起色。天下趋炎附势的士人和官吏,都离开魏其侯而归附了武安侯。田蚡的骄横日甚一日。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后,许昌、庄青翟先后被免官。天子任命武安侯为丞相、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的士人、郡守、诸侯都更加趋附武安侯。

  司马迁史记故事概括:日渐宠信

  公孙弘见闻广博,常说皇帝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着布被,吃饭也十分节俭。他后母死了,他也依礼守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陈述种种选择,让皇上自己去定夺,他从不肯当面驳斥某个人的观点,也不在在朝廷上与他们争论。皇上暗中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家学说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两年之内,他就被提拔为左内史。武帝曾经召见他和主爵都尉汲黯,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也常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也显贵起来。

  一次,他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与皇帝辩论,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顺从了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的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性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他不是个忠厚的人。”皇上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厚。”皇上赞许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受宠的大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从没往心里去,而是越发厚待公孙弘。

猜你感兴趣

1.司马迁史记中故事概括

2.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概括

3.司马迁史记故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