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因素,最具凝聚力、最具亲和力。那你知道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孔子尽礼
诗曰:至圣孔子,老聃①是师,事君尽礼,温恭威仪。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出生时头顶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约有三千人,其中非常优秀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这一切都和孔母早期教育分不开。孔母经常给孔子讲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女娲②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许许多多的故事。一天孔丘听母亲讲了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非常认真地攥着小拳头说:“周公太好了,娘,我长大了也要当周公那样的人!”
他曾到洛阳,在老子那儿问礼,后来在鲁国做司寇,代理着相国的职务,他服事君王,非常尽礼。上朝时,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端谨。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种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有一次孔子同鲁国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鲁君违背礼制,没有将祭品分给大夫们共享,孔子觉得他们无礼,没等脱下礼帽来,就离开了鲁国,到别的地方去了。路过宋国时,他曾和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的容貌很舒畅,神色很愉快,外表虽然温和,却仍旧带着严肃;外表虽然威严,却不流于刚猛;外表虽然恭谨,心里仍是安泰的。他遇到放得不正当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吃饱;在这一天里哭过,就不再唱歌。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一天,鲁国的乐师襄③子来拜访孔子,孔子和他谈起了音乐。襄子善于弹琴,孔子想请他指导自己弹琴,襄子答应了。于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十天以后襄子觉得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好了,再学一支吧!”“不,”孔子诚恳地说,“我刚会弹,对旋律还不熟悉,让我再练几天吧。”说着,孔子又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
几天后,襄子又说:“你对这支曲子的旋律已经很熟,可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不同意,说道:“虽然旋律弹熟了,但我还不太清楚这支曲子的意思,让我再琢磨几天吧。”这样,孔子又练了起来。过了几天,襄子又催孔子学习新的曲子。孔子说:“我现在知道这支曲子的意思了,但我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再给我几天时间,让我想想好吗?”襄子被孔子认真学习的态度感动了,就不再勉强他。又过了几天,孔子兴奋地跑到襄子那里,告诉他:“这支曲子的意思很深,作曲的人一定有远大的理想,除了周文王还能是谁呢?”襄子惊叹道:“你说得一点儿不错,我学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的老师好像说过,这首曲子是周文王作的,叫《文王操》。”
孔子认真学习音乐,收获很大。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三千多首,他晚年整理古代诗歌,取其精华,选了三百零五首,都能一首一首地弹唱出来,编成了《诗》,后人称为《诗经》。他一生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编修工作。孔子以这些经典为教材,精心传授学生,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孔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很大影响,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体现在:
1、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不仅自己如此,他的学生们也深受影响。有一次,颜回跟孔子到北方去游玩农山,同子路、子贡辩论着各人的志愿,颜回说:“我愿意遇见一个贤明的君王,帮他助理一切政事,教化做父亲的教训子女要有义方、做母亲的要慈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做弟弟的要恭谨、做儿子的要孝顺,并用礼乐去化导人民,叫百姓们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沟池,家里的人没有离散的愁恨,过了千百年也没有战争的患难,这样说来,那么子路的勇敢,没有地方可用了;子贡的口才,也没有地方可施了。”孔子听了他的一番话,很佩服地说:“颜回的道德是何等的完美啊!不费钱财,不害百姓,不劳口舌,颜家的儿子具备了这几种美德。”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终生倡导用礼法而非暴力治理国家。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六十三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他的宗旨是倡导“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守本分,建立国家社会秩序。施行仁政,以德服民。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安贫乐道。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④行,必有我师焉”。
5、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⑤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地提醒,应学会韬光养晦。同时指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身材高大,约两米左右,人们都叫他“长人”,少年时就体魄强健,他曾为救一玩伴而将公牛搏败,力大无比,这和他注意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他喜欢爬山,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喜爱射箭和驾车,将“射”、“御”列入“六艺”之中教诲弟子。可见孔子的体育教育除了能强身健体,还能陶冶性情,这是和礼乐的美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终生教育”领域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真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的教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无疑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将美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密切结合,使“美”也成为“德”的一部分。他所说的“美”实际也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讲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例如,“智、仁、勇”结合心灵美,“诗教”结合语言美,“文质彬彬”结合行为美,“席不正不坐”结合环境美,这种把美的观点与道德观点连为一体的教育实践,对现在仍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开始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并能学以致用,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经历和观察了不同人事的因果,而能真正守住善道,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乃至一切动物、植物等,七十岁就连坏的念头都不起,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礼制的范畴。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注释】①聃:dān,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名字。②娲:wā,神话中的女神。③襄:xiānɡ。④三人:指善人、恶人、自己。善人的作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恶人的作用: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⑤老子这句话的意思: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遇到死亡的威胁,是因他喜欢非议他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常遭困厄危及自身,是因为他好揭发他人的不善。做子女的在父辈面前不要总是突出自己,做臣子的在君王面前不要总是抬高自己。
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王烈遗布
诗曰:彦方盛德,化及盗牛,使人遗布,激改愆①尤。
三国时的王烈,字彦方,是个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偷牛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诉王烈。”后来,王烈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不久,有人把一柄宝剑遗失在路上,这个曾经偷牛的人就替他看守着,等待失主。后来这个偷牛的人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注释】①愆:qiān,过失。
弘扬传统美德的故事:管宁善化
诗曰:管宁割席,以愧希荣,牵牛代牧,备汲①息争。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从小做事认真专注,从不分心。有一次,管宁和朋友华歆②在地里铲地,华歆突然铲出一块银子,管宁毫无理会继续铲地,而华歆却将银子拣起来,看了又看,然后才依依不舍地丢掉。还有一次,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管宁十分认真,专心致志地阅读,可是华歆却不那么专注。忽然门外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议论纷纷,说是一个有名的大官经过这里。华歆再也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许可以交一个朋友。于是,放下书本看热闹去了。管宁对华歆这种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的态度很生气,于是拿出刀子,割断了坐在身下的席子,表示自己决不和华歆一样,要和这种人绝交,并且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华歆觉得十分惭愧。管宁以割席来教育华歆,让他知道追逐名利与金钱的心理及行为是可耻的。
邻居家有一头牛,在田里乱跑破坏了田稻,管宁就牵着牛到清凉的地方放着,并且自己替他们看守着。牛主人非常地惭愧,好像受到严厉地惩罚一样。
管宁做官的乡里有一口井,汲水的人为了抢先,经常很早起来排着长队,后来的人有的还想抢先,经常发生争斗。管宁就买了许多汲水的器具,早晨比汲水的人起得都早,不等他们到就盛满了水,放在井旁边等着他们取走。于是,抢先汲水的人都深受感动,感觉很惭愧,当下的社会风气由此变好了。
【注释】①汲:从井里打水。②歆:xīn。
猜你感兴趣:
上一篇:弘扬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下一篇:优秀传统美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