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其他历史故事>

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燕青分享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现代德育的重要价值资源,也是现代德育价值的需要。那你知道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张良复仇

  诗曰:张良狙①击,为韩复仇,灭秦假手,从汉依刘。

  战国时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势力相当,但是最后秦国统一了天下,而六国中最早被消灭的是韩国。张良非常忠于韩国,一心想要复仇。

  张良出生在韩国,他家族上面的五代人都是韩国的宰相。秦国灭韩国的时候,他当时二十岁,家里的仆人有二三百人,家境也相当富有。可是国家被秦所灭,国破家亡,张良为了报答深厚的国恩,弟弟死了也不肯多花钱安葬,在匆忙之中把所有家产全部卖掉,来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一心想要复仇。他到处去收买打听有没有大力士,可以把秦始皇击毙的。后来得到了一个大力士,暗暗地调查知道秦始皇行程要经过“博浪沙”,于是在这个地方埋伏,希望能击毙秦始皇,但是没有成功,只击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查找谁是凶手,谁是主谋,于是张良便隐姓埋名在下邳(今江苏省宿迁县)隐蔽了很久。

  后来张良遇到了汉高祖刘邦,就一心辅佐他,直到灭了秦国,张良就离开了刘邦,回到了韩国,立韩成为王,他当宰相。后来国王韩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又归于刘邦麾②下,最后刘邦消灭了项羽,一统天下。汉朝建立,张良被封为留侯。但是张良是一个懂得进退之人,知道刘邦对贤士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人,于是就离开了他。在汉朝统一天下后,韩王已经去世,张良就辞官学仙道去了。张良多次为刘邦谋略策划如何统一天下,其实他暗中还是忠于韩国,他假借刘邦来消灭秦始皇和项羽,无非是为韩国复仇。

  【注释】①狙:jū,狙击:趁人不备,突然袭击。②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比干死争

  诗曰:比干强谏,尽其忠诚,纣王淫泆①,遂以死争。

  殷商灭了夏桀之后,商的开国之君为汤王。汤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以“仁道”治理天下,他曾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以,商朝开始非常兴盛,历经二十九个国君,立国五百多年,最后毁于纣王。

  据《史记》记载,帝纣天资聪颖,反应灵敏,能说会道,臂力过人,能徒手跟猛兽搏斗。他的智慧足以拒绝他人的劝谏,口才足以粉饰自己的过错。在大臣面前炫耀才能,在整个天下吹嘘名声。

  纣王的叔父叫比干,在纣王身边做少师官,看见纣王这样的荒淫游佚,叹着气说:“国君暴虐得这个样子不去劝谏,那就是不忠了;为了怕死不敢说话,那就是不勇敢了,国君有过失就应该去劝谏,做臣子的不用死去力争,那么就对不起天下的百姓。”于是比干就到纣王那去强谏。纣王生气地说:“听说圣人的心上有七个窍。”就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脏来观看。贤臣箕②子大为恐惧,于是假装疯癫去做奴隶,纣又把他囚禁起来。太师、少师便携带着祭器、乐器逃奔周国。周武王于是率领诸侯讨伐纣王。纣王兵败,逃回城里,登上鹿台,穿上他那饰有珍珠宝玉的衣服,跳到火中自焚而死。周武王于是斩下纣王的头颅,悬挂在大白旗杆上,又杀死妲己,把箕子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给比干建了坟墓,为后人做榜样。周武王把首都迁到镐③京,建立了周朝。

  忠臣为什么不怕死,因为心中有一个“仁”字,所以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天下人的生命。比干因为劝谏而死,因此孔子就把微子、箕子、比干同称为“三仁”。为什么把这三个人称为殷朝的“三仁”呢?因为:

  微子看到纣王无道,就第一个来劝谏,劝谏无效就隐身而退,逃出殷朝这个国家不再回来。孔子说他是人、身、名并全成名。

  箕子也劝谏纣王,纣王把他关了起来,箕子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假装疯癫,受尽了屈辱,受尽了折磨,最后能保得自己的生命。孔子说他是人、身成名。

  比干所选择的是强谏,非常激烈,最后是剖心而死。孔子说他是杀身成名。

  孔子称他们为仁人志士,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想解救天下百姓。尽管结果不同,但忠诚是一样的。

  【注释】①泆:yì,放纵,同“溢”。②箕:jī。③镐:hào。

  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苏武牧羊

  诗曰:苏武持节,啮雪餐毡,牧羝①海上,一十九年。

  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其版图十分辽阔,活跃在北方草原的匈奴不时地侵犯边疆,而汉朝也经常出兵反击他们。

  后来匈奴的单②于派使节向汉朝朝贡,希望能藉此拉拢彼此之间的邦国友谊。于是汉武帝决定派苏武向匈奴回礼,并护送他们的使节回去。

  出使的那一天,苏武手中持着长长的“汉节”,那是邦国之间互相往来的信物,他带领着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和平使团,随着一声威武的号令,庄严而肃穆地启程。他们带着丰厚的礼物,放眼望去,那浩荡的队伍展现出无比的威德,要传达给远方匈奴的是大汉民族对于战争永远不再发生的殷切期望。

  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匈奴内部的一场叛乱。叛变的人和苏武的副使张胜曾经有过密切往来,结果不但张胜被连坐,连苏武也无辜地受到了牵连,被扣押在了匈奴,和平的任务尚未完成,即遭此劫难,让苏武非常痛心。

  单于知道苏武为人忠贞爱国,于是想要借机劝他投降,就派遣卫律等人去游说,苏武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忘恩负义,背叛朝廷,就算是活着,也没有颜面再回到汉朝!”说罢,抽出配刀,往自己身上刺了进去。顿时,鲜血喷洒而出,他倒在了血泊之中。卫律大惊失色,赶紧冲上前去救他,医治了半天之久他才苏醒过来。

  单于看到苏武的志节这么样地高迈,内心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就想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请他为匈奴效力,但是均被苏武断然回绝了。后来,恼羞成怒的单于把他幽禁到了地牢里,想把他活活地饿死,逼他投降。

  在寒气逼人的地洞中,身心交瘁的苏武躺在刺骨的寒冰上,疲惫地昏了过去。不久,难以忍受的饥饿使他苏醒了过来,他爬到雪堆旁,将一把雪塞进了嘴里,又抓起汉节上的一撮毡毛,艰难地咽了下去。奇迹出现了,几天之后,苏武居然没有死。单于被他惊吓坏了,以为他一定是个神人,若是普通人,不早就死了好几回了吗?

  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只送给他几只公羊,目的是要让他像无法繁殖的公羊那样衰老、绝后、自生自灭,要他等到公羊能够哺乳才可以回来。

  苏武拄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他常常抚摸着它,就像是见到汉王一样。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节上的毛早就已经脱落了,完成出使匈奴任务的使命感和忠于汉朝的气节,始终在支持着他一定要活着回去。

  苏武就凭着这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吃着野鼠、啃着野草,艰难地活下去,希望还有那么一天,能重见曙光,返回大汉的国土。

  六年过去了,有一次,单于的弟弟到北海去打猎,惊奇地发现苏武居然还活着。在这种严酷恶劣的环境中,人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他被深深地感动了,默默地送来了一些食物和牲畜,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单于的弟弟去世,而苏武赖以生存的这些财物却全部被偷走了,又回复到从前那种艰苦不堪的日子。

  艰辛的日子又过了五年,单于派李陵来劝苏武投降。李陵是汉朝李广的孙子,也是一位骁③勇善战的武将,他被俘投降匈奴之后,一直都不敢去拜见苏武,苏武高尚的人格,始终令他感到自责和羞耻。而这次受命于单于,他只好硬着头皮去。

  李陵恳切地劝他说:“在这种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哪里有信义可言?有谁见得到你的信和义,忠与贞呢?回到汉朝的希望太遥远、太渺茫了,人生那么短暂,就像朝露一样,你究竟是何苦呢?”

  苏武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做臣子的忠于他的君王,就如同做儿子的孝顺他的父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儿子为了报答父母,就算是死了都在所不惜,更不要说这样的一点折磨了。我和父亲受封于朝廷,国家曾经给予我们非常优厚的恩宠,朝廷的深恩大德是我报答不尽的。今天就算是为国家牺牲,赴汤蹈火、我都心甘情愿,请你不要再劝我了。”

  李陵听了之后百感交集,一时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他赞美苏武是一位真正的义士,并对自己的苟且偷生悔恨不已。回去之后,他送来了几十头牛羊,希望能改善苏武的生活。

  不久之后,汉武帝驾崩了,当李陵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苏武沧桑的脸上乍现出深切的痛苦。他面向南方,扑倒跪地,放声痛哭,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从那以后,他终日悲恸的哭泣,谁都劝不了他。

  数年之后,汉朝跟匈奴开始和亲了,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李陵流着泪,目送他消失在万里黄沙中。十九年前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声势浩大的使团,现在只剩凄冷的九个人,怀着无尽的伤感,踏上返乡的道路。

  他回到长安,奉上太牢,泪流满面地拜谒④了汉武帝的陵墓。朝廷有感于他的志节,给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后来宣帝封他为“关内侯”。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故旧,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妻子已经改嫁,儿子因被连坐而死,而他自己也已经白发苍苍了。

  苏武八十多岁才去世。天下人对他敬仰不已,不但是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许止净先生说,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想想看,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是一无所有,他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可是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这岂不就是因为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而得到鬼神冥冥当中的呵护吗?或者说,这种绵延不绝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

  孔子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

  【注释】①羝:dī,公羊。②单:chán。③骁:xiāo,勇健。④谒:yè,

猜你感兴趣

1.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2.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3.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