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民间故事>

北海的民间故事

燕青分享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你知道北海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北海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北海的民间故事篇【1】

  东汉时代, 孟尝曾任合浦郡太守(合浦郡: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这一带地处沿海,不产农作物而盛产珍珠。老百姓需要的粮食,只能从隔邻交趾郡 (汉时所置,即今越南北部之东京州)运来,两地经常有商贩往返以合浦珠宝交换交趾粮食。

  在孟尝还没有出任合浦郡太守之前,那个前任的太守是一个贪得无厌之辈。他命令采珠的老百姓,凡采到珠宝,全部要送到太守衙门为他所有,只把很少次等的珠宝留给采珠的人维持生活。由于前任太守的贪得无厌、横征暴敛,自从太守命令下达之后,合浦郡附近海里的蚌一天天地减少,海里的蚌都迁移到了交趾郡那边。

  由于海里的蚌迁移了地方,合浦郡一带变为一无长物,行旅商贩也不再前来进行交易,没有粮食吃,百姓饿死的不知多少。 孟尝到任后,首先革除先前那贪官的不合理法规,处处为民求利。不到一年,那些迁移而去的蚌又重新回到合浦,百姓们便过上安乐的生活。

  后来人们把“珠还合浦”作为成语,流传下来也作“合浦珠还”、“合浦还珠”、“还珠合浦”。用来比喻东西失而复得、物归原主或人去而复回的意思。常在比喻物归原主或人去而复归;或指珍贵的物品失而复得;或比喻人或物的失而复得时使用。

  北海的民间故事篇【2】

  1974年,在南武帝庙正前方的港内,一艘已修好的渔船被搁浅;人们在船底挖沙沟(待潮涨时船能驶出海)时,发现此沙滩下埋藏着大量的珍珠贝壳。当时有人收购,南澫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去挖掘,估计共有十多万斤,说明南澫历史上曾盛产珍珠。据史料记载,冠头岭外有一珠池(产珠的某一处海域)。南村的老人说,明代官方采珠在白龙,民间采珠在南澫。在南海滩发现的大量珠贝,是这一说法的有力佐证。

  南澫开埠以后,广东沿海各地来的渔船日益增多,港湾南端的岸边逐渐建有三条商业小街,当时的街叫埠(南澫人叫“步”,意为靠近水的地方;能停船的码头),分为上埠、中埠、下埠,每埠只有百多米长,其中中埠最为繁华,有米铺、杂货铺、各种熟食摊、赌馆和烟馆。各埠都有一些较有影响的大铺号和老板。如上埠有黄裕丰、李才修、蔡廷翰、梁义兴;中埠有詹成利、韩兴利、詹泗兴;下埠有卜宗礼、龙裕兴等。这些商号或老板,大多为渔船“放船头”,生意非常兴旺。当南澫埠兴旺时,北海村才有人居住(约1796年),故南澫人说,先有南澫街,后有北海村。

  三百多年前,南澫村的渔船经常驶到今北海港避风或捕鱼,北海港位于南澫的北面,当时还没有名称,渔民把今北海港一带的海域叫“北面海”,久而久之,“北面海”被简称为“北海”。以后,“北海”便成为今北海港和北海市区的名字。所以南澫人说,“北海”的名字是南澫人叫出来的。

  尽管南澫历经近400年的沧桑,其地位几乎没有变动过,现在还是一个村级编制的小村庄,可在北海的历史上,南澫村的形成不但先于北海,而且其先民又是古里寨设立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最早的先民,为北海日后的形成、开发和发展,起着开山鼻祖的作用。南澫人可以很自豪地说:“先有南澫,后有北海”;“先有南澫街,后有北海村”;“北海的名字是南澫人叫出来的”。南澫人的自豪既有流传的口碑,史料记载还有历史遗存佐证。

  北海的民间故事篇【3】

  在北海市有一个合浦县。“珠还合浦”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北海市营盘一带.从西汉时起,此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

  为了让大家能详尽的了解此故事的来龙去脉,特从网上摘录此故事贴出来供大家阅读...

  文如下:

  珍珠不过梅岭,二太监割肉藏珠

  从前,合浦县白龙海湾海水蓝、海鸥白,鱼虾成群,海蚌成片,珠贝累累,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海湾。

  在白龙海湾岸上,有一个住有几百户人家的渔村叫白龙村,他们世世代代靠打渔、采珠过活。村上有个打渔青年叫海生,是个身强、英俊、勤劳、勇敢的打渔能手。

  一天,海生摇着橹、划着桨,出海打渔。不到半天,就打满了两箩鱼。正准备返航时,突然,一条比海蛇大得多,蛇不象蛇,鱼又不象鱼的海怪,窜到他的船上,张开血盆大口朝他咬来,海生拿起鱼叉,瞄准海怪的咽喉直刺过去,海怪挨了这一叉,鲜血横流,钻进深海逃窜了。摇摆起宽大的尾巴,扫了两扫,竟把海生扫进了海里。海生还未看清海怪逃窜的方向,不料一下子,海怪钻来到他的身后,海生的脚板被海怪咬破了一块肉,鲜血直冒,但他没有一丝胆怯与示弱的表现,他脚踩海水,手持鱼叉,猛向海怪刺去,海生那把长叉此刻已不好使唤;海怪张开大口,吡牙咧嘴,情况十分危急,正在海生即将被海怪撕咬的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一道似利剑的白光向海怪射来,射中到海怪的两只眼睛上,海怪被强光镇住,立刻低头向海底逃跑了。

  海浪将海生的渔船推离海生好几丈远。海生望望自己的渔船,感到好奇怪,船头上似乎站立着一个人影,是谁呢?他游向船边,爬上船,果然见一位姑娘有点羞涩地走过来,姑娘热情爽直而又有几分腼腆地向他自我介绍:“你上来啦。我是苦水里生,海水里长的渔家女子,刚才我见海怪作恶就跑过来助你一臂之力的。”

  海生惊异地问:“刚才那一道强烈的白光,莫非就是你使用什么法宝的么?”

  “那就是小女子的夜明珠射出的白光。”

  海生十分高兴:“请问姑娘尊姓大名?”

  “我叫珍珠。”

  “感谢珍珠姑娘救命之恩!”

  “不谢,不谢。”珍珠姑娘说“,“我也会织网打渔,还会划船。你能让我给你做一个帮手吗?”

  海生求之不得,忙说:“那太好了!”

  于是,珍珠姑娘摇橹荡桨,海生撒网捕鱼,不大一会,又打满了两萝鱼。海生满心欢喜地对珍珠姑娘说:“时候不早了,请你跟我一同回去,到我家吃饭去吧。”姑娘也高兴地点头答应。

  他俩走进白龙渔村,海生的老妈妈虽已又目失明,但老人每到打渔人收船返航时就倚立在门口,盼望着儿子平安归来。海生老远就跟妈打招呼:“妈,我回来啦。今天我带来了一位客人,是我们渔家女子,她名叫珍珠姑娘。”

  海生妈说:“好,快进屋坐。我看不见。”

  珍珠姑娘向海生问明情况,知海生妈因患眼病已瞎了三年。她便将自己往日学得的医术本领和自己随身所带的珍珠粉、海马、铁树枝等海中药给老妈妈医治眼病。在珍珠姑娘的精心医治、细心照料下,很快就治愈了老妈妈的眼病。

  村上百姓们听说珍珠姑娘能治病,有病的也都来找她看病。珍珠姑娘有求必应,凡来找她看病的,她都迅速地帮助把病治好。珍珠姑娘受到全村百姓的称赞。

  海生与珍珠的感情日益加深,并建立了爱情。不久,他俩结成了夫妻。

  乡亲们跟着海生夫妻俩闯大海,凭着夜明珠的威力,遇礁险能化险为夷,遇海怪能驱赶海怪,夜间捕鱼,夜明珠的宝光、辉耀海面,为夜渔人照明。因而,乡亲们每次远航冯海,总是一路平安,满载而归。大家过上了温饱生活。珍珠与海生夫妻俩更加受到乡亲们的爱戴。

  然而,好景不长,珍珠姑娘在白龙村安家落户行善事的消息,传到合浦县官耳里,县官大为不满,将此事密告给廉州州官。

  这位知州又总是嫌自己的官位还不够高,日思夜梦,又总想向上爬。他心里盘算,夜明珠到手后,这可是件进贡的好宝物,我何不将这进贡给皇上,皇帝的公主将要出嫁,夜明珠可是件最珍贵的嫁妆,皇帝和公主见了,准会很高兴。皇上接纳了这件贡品,一这赏给他一个大官做。于是,在他派在兵马开出了州府之后,他马上写一奏折,派专人火速送去京城。

  白龙村被州兵团团围住。百姓们知道官兵到来是为了抢珍珠姑娘和夜明珠,人人满腔义愤,都拿起渔刀、渔叉,跟官兵展开一场搏斗。终因官兵人多势大,百姓们虽拼命相搏,都未能打退官兵,反而死伤了不少。

  一帮官兵闯进海生家,强逼海生交出珍珠、夜明珠。海生怒斥官匪,坚决不依。官兵们将海生双手捆绑,并把他的嘴堵塞起来,不准海生呼叫。接着又去捉拿珍珠姑娘。正在这极度危急时刻,日夜伴随珍珠姑娘的那颗夜明珠,突然变得庞大起来,象面盆那样大,它将珍珠姑娘驮在它的身上,然后它就纵身一跳,跳上了屋顶。珍珠姑娘脚踏夜明珠,如同踩在一个巨大的飞轮上似的,带着难舍难离的心情,一下子飞过村庄,飞过山岗,飞到茫茫的大海,落进了他俩原来栖身的白龙海湾白龙珠宫里去了。

  官兵们抓走了海生,又朝海生家放一把大火,烧掉了海生房屋,连他的老妈妈也烧死在屋里。海生心里万分悲痛。官兵们将海生带到廉州府,关进了监牢。

  珍珠姑娘失去心爱的人之后,日日坐立不安,她那颗圣洁、庄重的心,装的全是心爱人的身影。她夜夜来到珊瑚礁石上思念海生,盼望海生。她想到自己的命运,刚刚建立的这样一段美满的姻缘、这样一个好端端的温暖家庭,被官兵们残酷捣毁了,如今家破人亡、夫妻分离。她越思越难过,越想越伤心,悲痛的眼泪簌簌地往下滴。珍珠姑娘的真情,感动了礁石底下的蚌群,它们同情地接受珍珠姑娘的伤心泪,咽进贝壳里,天长日久,珍珠姑娘的一滴滴眼泪,在海蚌肚里育成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象每滴泪珠一样地浑圆、透亮。

  每当月白风清之夜,珍珠姑娘来到珊瑚礁上坐了一阵之后,就往沿海一带来回踱步,那是因为从合浦到北海一带有七个多鱼的海区,海生过去经常爱来这七个地方打渔的缘故。珍珠姑娘沿着丈夫的足迹,一边思念一边走,一边伤心一边器,她来回不停地走,眼泪也不停地朝海里洒。这七个海区不仅是鱼多,也是海蚌最多的七个地方;因为珍珠姑娘痛苦的眼泪洒下海里的缘故,渐渐地这七个海区形成了盛产珍珠的珠池。即如今的白龙、杨梅、平江、乌泥、断望、白沙、青婴七个珠池。后来,渔民们说,这七个珠池的珍珠,都是珍珠姑娘的泪珠孕育的。

  知州仍不甘心罢休,为了把夜明珠搞到手,又派一批官兵到白龙村,强迫一些渔民下海寻找夜明珠。在官兵的刀枪威逼下,渔民们不得不下海捞蚌。下海的人,有的因天冷水寒,在海底下被寒冷的海水冻死了,有的被鲨鱼咬死了,有的由于在船上面拉绳的州兵,绳收得太晚,在海底下待的时间太长而气绝死去。这样,许多渔民冤枉地葬送了性命。

  远在京城的皇帝,看过廉州知州送呈的奏折之后,得知合浦有夜明珠,欣喜若狂。立即派两名内宫太监前赴廉州,令二太监迅速将夜明珠押运回京。

  廉州知州迎接了两位太监,并亲自陪同前往白龙村。连押在监牢的海生也一并带去。

  二太监听了知州的禀报,得知夜明珠还未弄到手,十分恼火,气急地将知州停职查办。马上又强令海生和白龙村渔民下海捞珠贝。

  尽管捞了许多海蚌上来,但开贝一看,依然找不到夜明珠。太监下令将捞蚌上来的渔民全部斩首。一位太监本打算将海生也一并处斩的,但中一位太监提议,暂留海生不杀,待看看动静再说。

  接着又强令第二批渔民下海。可是,白龙村的渔民经过三番几次的迫害之后,已死伤了大半。心狠的太监见下海的青壮年不多,就强逼老弱渔民及十三四岁未成年的少年也都要海捞蚌。谁违抗谁就遭斩首。

  身在深海珠宫的珍珠姑娘得知白龙村的百姓惨遭宫匪迫害之的,心如火焚刀绞。为了拯救百姓,她宁愿将护身宝夜明珠献出。

  正当第二批渔民一个个又被捆上海的粗长绳之后,正要下海之时,海面上突然升起一颗晶亮的夜明珠,光茫四射,华辉耀眼。

  海生一见,知那颗珍珠就是他爱妻身边的夜明珠,他心想,夜明珠是珍珠妻子的护身宝,珍珠妻不能没有它,我绝不能让它被朝廷狗官占有。他猛地跳下海,向夜明珠游拢靠近,奋身护卫夜明珠。夜明珠早已听从了珍珠姑娘的吩咐,迅速从海生怀中挣脱,跳出水面,飞到太监船上。太监欢喜至极地将夜明珠捧到掌心上,咧开嘴笑,手舞足蹈。马上下令释放被驱赶到海面来的全部老少渔民。二太监轮流将夜明珠捧回合浦。太监在廉州城连夜征集精工巧匠,雕刻一个九层沉香珠盒,再用九层绫绸缎将夜明珠层层包好,装进珠盒,再安上九层锁,以为如此便可万无一失了。

  当二位太监带着千兵万马护送夜明珠启程回京,行至合浦县边界梅岭,翻上九重岭坳,暂停下来歇息片刻时,太监还有点不放心,打开珍珠盒检查,看夜明珠是否还在?果然,开盒一看,夜明珠不知何时竟不翼而飞了。二太监惊恐万状,一兵丁上来禀报说,夜明珠飞回合浦了。

  二太监又赶马返回合浦。

  这时,有人向太监献计说:“夜明珠是稀世之宝,照平常带珠的方法是无法带出合浦的,只能是”割肉藏珠,可出南隅。”

  二太监觉得割开自己身上的肉珍藏夜明珠,似乎有点不划算,都怕痛,舍不得割肉,最初都不愿采纳这个计策。但他俩又想到,不如此,怕是夜明珠送不到京城,就无法向皇上交差,交不了差使,就犯了欺君之罪,欺群那是要挨杀头的。他们又只好依此计策行事。经过商议,二人轮流割肉藏珠,一人携带一段路。

  先由体格肥胖一占的太监让人割开大腿肉,剜一洞,将夜明珠成长成长藏入内。当他们行至梅岭,翻上山坳,肉内那颗夜明珠破肉而出,又飞回了合浦。

  接着,另一个太监也让人割开大腿肉,剜一个更深的洞,深藏夜明珠,再用鱼丝双线把伤口缝得紧紧的。可是,当他们行至梅岭时,这回还未翻上山坳,夜明珠又破肉而出,飞回合浦了。

  至此,二太监都感到无计可施了,都认为没命回京了。绝望临头,二人都刎剑而死。

  后来,人们说,白龙珍珠城外的两座太监墓,就是他二人的葬身之所。

  后人为纪念夜明珠归还合浦之事,将那座梅岭改名叫“还珠岭”。这座岭至今仍以此为名,离县城大约五华里。

  “珠还合浦”的故事,从西汉时起,就开始在民间传说,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千家万户中,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

猜你感兴趣

1.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2.关于海洋的神话故事

3.中国民间故事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