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文化传说>

云南传说故事

燕青分享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那你知道云南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云南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云南传说故事:金马碧鸡的传说

  昆明东面有一山曰金马山,西面有一山曰碧鸡山,史称“东骧神骏,西翥灵仪”,为云南的象征。早在明代,“金马朝辉”与“碧鸡秋色”就已视为昆明胜景。

  流传于昆明的《金马碧鸡》的传说其主要内容有二:其一,说古时昆明为荒凉贫瘠之地,山上无树木花草。一日太阳东升,在“隆隆”巨响声中,大阳里飞出一匹骏马;当天月亮出来,在“哗啦啦”的响声中飞出一只碧玉雕成的雄鸡。于是,昆明处处金花开,满山结金果,坝子成碧海,鸟飞鱼虾跃。

  其二则说:武勇的滇王同哀牢王美丽的公主联姻,金马碧鸡是哀牢王作陪嫁送给滇王的礼物。后来,因滇王有两位王子,相互都谦让王位。老滇王纳宰相之谋,让两位王子都去寻找放到大山之中的金马碧鸡。结果两位王子去找金马碧鸡之后,一直不见返回,于是便成为昆明民间流传的纪念金马碧鸡的许多民 俗事项的缘由。

  《金马碧鸡》的传说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的西汉就在民间有流传。史料记载,汉武帝听信方士的说法,认为云岭之南有神鸡,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飞翔,光彩夺目,其声悠长。汉宣帝封王褒为谏议大夫前往云南求取。王褒因故没有到达,还写《移金马碧鸡颂》以祭之。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里讲到滇池有龙马,龙马交配而出骏马,可“日得五百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72—527年)所著《水经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山有金马碧鸡“光彩候忽,民多见之”。唐宋之后,这一美妙的传说又被佛家所利用,说金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骥”。唐代之后,昆明东西山岳已有金马、碧鸡的词寺,人们把它当作神灵以供奉。历代的文人名士吟咏金马碧鸡的诗文颇多。

  云南传说故事:云南普者黑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这里到处是苍茫无际的原始森林,方圆数十里都没有人家居住。有一天,有位撒尼青年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逃到了这里。原来,这位撒尼青年名叫黄阿亮,因父母得罪了当地的布拉土司,被满门诛杀,阿亮是外出放牧才幸免于难。母亲在临死之前嘱咐:“布拉土司势力强大,你千万不要去报仇,你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逃走,去寻找那个没有仇怨、没有剥削的地方吧!……”说完,母亲便合上了双眼。阿亮悲痛欲绝,本想去布拉土司家报仇雪恨,但想到母亲的嘱咐,于是连夜离开了家,向东方逃去。

  次日,当布拉土司带着兵丁清理黄家尸首时,才发现黄家十七岁的次子阿亮逃走了。为了斩草除根,土司派出了大量兵丁追杀阿亮。阿亮翻山越岭,越沟过箐,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躲过了兵丁的追杀。

  阿亮来到普者黑,这里古木参天,苍藤掩蔽,云雾弥漫,鸟兽成群,三十里外都没有人烟。他认为兵丁不可能追到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于是便居住下来。白天,他砍青竹做弓,削毒木做箭,猎取野鸡、野兔、獐子等动物,晚上就住进宽敞明亮的溶洞里。孤独时,他就用自制的竹笛,吹奏出忧伤、哀婉的曲调。

  一天,阿亮外出打猎,突然听到一阵飒飒作响的树叶声向他袭来。他认为是仇家找上门来了,便躲在了一棵大树背后。原来,是一只狮子在追杀一只受伤的梅花鹿。阿亮看着那凶残的狮子,犹如看见了那诛杀他全家的布拉土司。他怒火中烧,“嗖!”一支毒木箭深深地扎进了狮子的头颅,那只狮子没跑出几步便踉跄倒地。

  那梅花鹿睁着一双恐惧的眼睛看着阿亮,鲜血从它的后腿汩汩而出。阿亮找来草药舂碎,敷在梅花鹿的伤口上,然后用树叶和细藤包扎好。阿亮拍了拍梅花鹿:“去找你的妈妈吧!”那小鹿却不走,不紧不忙地跟随着阿亮来到了溶洞。

  以后阿亮出去打猎,每天都要带回一捆嫩绿的青草,隔几天还帮梅花鹿换伤口的药。在阿亮的精心护理下,梅花鹿的伤口渐渐愈合了。

  一天,阿亮打猎回来,发现洞中有了一缸米。阿亮惊奇万分,方圆数十里都没有人家居住,是哪位好心人送米给他?他问小鹿,小鹿摇摇头。

  第二天,阿亮打猎回来,发现洞中又有人送来一套新棉被,一套新衣服。阿亮更加迷惑不解了,他问小鹿,小鹿还是摇摇头。

  第三天,为了探个究竟,阿亮佯装出洞,然后又悄悄返回洞中,躲在一块巨石后偷偷观看。到了傍晚时分,奇怪的事出现了,只见那溶洞金光炫目、扑朔迷离。那只小鹿看看四周,抖动了一下身子,便变成了一个美貌绝伦的少女。她将一坛稻谷种子和一把铁锹放在阿亮的石桌上。姑娘正欲往回走,阿亮大声地:“姑娘,请留步!”说完,阿亮一闪而出,紧紧地抓住了姑娘的手。

  原来,姑娘是瑶池仙宫的荷花仙子,她趁王母娘娘出游之际,便偷偷溜到凡间。但没想到,她刚刚来到这片森林就被凶猛的狮子追赶,幸亏阿亮搭箭相救。荷花仙子觉得阿亮为人忠厚老实,且心地善良,就跟着阿亮来到了溶洞。阿亮的不幸遭遇引起了荷花仙子的同情。阿亮恳请她不要返回天宫了,他会一生一世用心用情地爱她。荷花仙子看着阿亮一个人在这深山老林里孤苦零丁,于是她欣然同意了。他们以月亮为谋,天地作证,结拜为夫妻。

  从此以后,阿亮与荷花仙子搬出洞外,建起了茅屋。共同开荒种地,引水灌田,春去秋来,大获丰收。一年以后,他们生下了一男一女,男的取名叫阿卓狄,女的取名叫阿卓玛,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再说,当王母娘娘得知荷花仙子下凡人间,还与凡人阿亮生得一男一女时,就勃然大怒。迅速派出天兵天将到普者黑捉拿荷花仙子。

  霎时间,普者黑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阿亮一家正在地里收庄稼,阿卓狄领着阿卓玛在地边捉蚂蚱。天兵天将二话不说,抓着荷花仙子就往回赶。任凭阿亮怎样嘶喊,任凭阿卓狄兄妹俩怎样哭泣,都不能留住荷花仙子,他们已深入云霄。听到阿卓狄兄妹俩撕心裂肺的哭声,荷花仙子悲痛欲绝,她拼命挣扎,从怀里掏出了珍藏多年的荷花丝帕抛向地面。这荷花丝帕乃是天宫仙物,只见一道亮光闪过,荷花丝帕落到地面就成了连绵的群山,明净的湖泊,艳丽的鲜花,肥沃的田野。

  荷花仙子偷下凡间,触犯了天规,王母娘娘命令将其押往天廷刑台极刑伺候。危急时刻,观音菩萨特地从普陀落迦山赶来。她向玉皇大帝诉说了阿亮一家悲惨的遭遇,请求玉帝放荷花仙子一条生路,让她重返人间。玉帝动了慈悲之心,与王母娘娘一阵耳语后,便同意了观音菩萨的请求,没收了荷花仙子的仙术,让她返回人间,做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荷花仙子终于与家人团圆了,他们一家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后来,押送荷花仙子重返人间的天官向王母娘娘禀报,说普者黑山美水美,万物祥生,简直赛过天堂。王母娘娘急忙叫人抬出灵犀宝镜一看,惊叹道:“此等美景只应天堂有,哪能在人间!”她再仔细一看,暗暗自语道:“这不是我当年赐给荷花仙子的荷花丝帕吗?”于是,他当日就派出青龙与白虎到普者黑取回这块荷花丝帕。

  青龙与白虎一到普者黑,他们就被这里的景致迷住了。加上天气炎热,他们便脱龙衣虎袍,索性在湖里玩个痛快。王母娘娘见二位迟迟不回,走出南天门一看,二位正在湖里戏水呢。王母娘娘一气之下,降下龙虎剑,处死了青龙与白虎。青龙化作了今天的青龙山,身上被刺通的洞叫月亮洞和火把洞,里面流出的水听说是青龙的血,人喝了能延年益寿。白虎被劈下半个脑袋,变成了今天的白虎山。

  青龙山与白虎山雄卧于普者黑湖畔,普者黑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了。

  荷花仙子在阿卓狄十八岁的那年,因船沉而死,有人说她化作了普者黑湖泊里的鱼虾和荷花,也有人说因王母娘娘太想念她,把她召回天宫了。

  就在阿亮临死之前,他把阿卓狄与阿卓玛叫到床前,讲了黄家悲惨的遭遇。由于这里仅有他们一家人居住,为了黄家子孙后代的发展,阿亮要求他们兄妹成婚。

  千百年之后,普者黑的撒尼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孙又生子,子又生孙,一代代繁衍下来。这些撒尼人认为自己的祖宗是天上的仙人,他们把阿亮与荷花仙子居住过的洞叫做仙人洞,把阿亮与荷花仙子居住过的村叫做仙人洞村,把荷花仙子沉船而死的湖叫仙人湖。子孙们为了感谢当年观音菩萨的救命之恩,还特地在离村不远的一个溶洞里塑了许许多多的观音像,并取名叫观音洞。

  云南传说故事:圆通寺的传说

  据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天夜里,昆明市区下了一夜暴雨。翌日清晨,一个和尚走出僧房,只见庭院中落叶遍地,转入大殿燃灯上香,却见木柱上的两条泥龙浑身水淋淋,好像才出水面归来。这和尚惊愕万分,转身跑去报告住持,住持半信半疑,于是,带领一群和尚奔进大殿,果见这两条龙遍身是水,鳞甲上粘挂着青苔(海藻之类)。龙的胸部一起一伏地喘着气息。众和尚见状,惊得目瞪口呆,不敢出气。其中有个小沙弥,好奇地左瞻右顾,他走出殿堂,见地上有一条粗大的水迹,这水迹是沿着柱上盘绕的泥龙而伸到殿外,这小沙弥向众和尚指指点点,他们似有领会,一齐蹑手蹑脚,沿循水迹去寻找根源。一行来到今翠湖的九龙池畔(今圆通街坡底西北面),岸上围着一大群人正议论纷纷。原来昨夜天降大暴雨时,许多人听到神龙咆啸,格斗之声音一夜不绝。又有人在岸边拾到有碗口大的几片龙鳞壳,和尚们才恍然领会,方知是本寺的两条泥龙奔入海中(翠湖原名菜海子),驱逐强占九龙池的一条蛟龙。在这以前,昆明常遭蛟龙泛水,淹没半个城区街道,老百姓叫苦不迭。经此一战,蛟龙绝迹了,人民安居乐业了。

  圆通寺的大殿后,筑有咒蛟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正是蛟龙潜藏的大石洞,蛟龙占着居高临下的地势,时常兴妖作怪,危害人民。距昆明城南约40多公里处有座盘龙寺,寺僧名阿咱李。他懂得峋嶙经文(古夏文),经文上详细记载着大禹治水的经过。其中有就(就有)降伏蛟龙的神咒。昆明城的耆老们,为了收伏蛟龙,才在此筑咒蛟台,恭请阿咱李在台上日日夜夜念峋嶙经,数日后法咒的效力显现了,蛟龙出洞伏于地,作求饶状,阿咱李挥之令去。此后蛟龙泛水之灾患就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

1.云南的传说故事

2.云南民间传说故事

3.云南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4.石林景点的传说故事

5.云南民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