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长平之战爆发原因有什么

邱惠分享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爆发长平之战,秦国主将白起、王龁出兵进攻赵国长平一带,赵国以廉颇、赵括为主将迎战。最终以赵国战败告终。那么长平之战中,白起真的坑杀了40万赵军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平之战爆发原因,希望你喜欢。

  长平之战爆发原因

  秦攻韩,孤立了韩的上党郡,韩王为自保,令上党郡降秦,上党郡却降于赵,数年后,秦为了大一统,攻上党郡,赵派廉颇支援,长平之战爆发。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赵孝成王说:“好。”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计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中所云“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而也有记载赵在长平之战后,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所以秦国60万,赵国45万的数字基本是属实的,可能略有夸大吧。估计两边的军队,这个数字应该不可能全部是战斗人员,应该是包括了后勤部队。考虑到战争所在,也是三年的相持,是在上党,也是赵国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赵国采用运输和自给自足的耕种,应该可以基本满足军队所需。

  关于坑杀的问题。首先,坑杀的数字可以说肯定有夸大,当时赵国最多发动了有水分的45万人马,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不大可能还有40万的剩余部队。而且考虑到当时天下未定,秦国又是众矢之的,刚经过一场那么激烈的战斗,虽然获胜但是损失过半,需要的是时间来恢复国力军力。而且养不起投降的赵国军队,又不可能放回去。所以用坑杀的方式,一方面彻底削弱赵国,一方面也有杀给其他各国看的成分在,让他们在发动对秦战争的时候需要多多考虑。所以很有可能非常多的夸大了数字,可能只坑杀了10几万到20万的军队吧。

  所以30万剩余秦军,坑杀10-20万赵军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坑杀的地点,根据最新研究,是很分散的,不是一次性集中在一个坑里面杀掉的,是分散的,所以白起可能是分开来,瞒着降卒多次进行的坑杀,可能是以叫他们进行挖坑的工作是坑杀或者用酒灌醉后坑杀的,以所以带着武器也可以理解。

  长平之战的结果

  长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之母。

  长平之战的争议之处

  时间争议

  关于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有三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是3年,即前262年-前260年,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冯亭降赵开始的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

  第二种说法是半年,即前260年农历四月至九月,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前260年四月秦赵开战至九月赵括突围失败止;

  第三种说法是21个月,即前261年年初至前260年农历九月,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秦国攻占上党开始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

  各方说法论著如下:

  三年说

  杨宽先生在《历史教学》1983年第3期、1983年第11期先后著文《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再谈长平之战的时间》,认为长平之战的时间范围是三年。

  依据是《吕氏春秋·应言篇》“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口”等的记载,认为是役应从《史记·秦本纪》所说“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计起,即“上党降赵,秦因攻赵”,长平之战事实上已经爆发,而两军经历数载“相距”小打,终成短期大规模决战。

  杨宽还驳辩长平之战六个月之说,是论者惑于《史记·秦本纪》为了行文方便把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都记在战胜之年而形成的误解。

  半年说

  张景贤先生在《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1983年第11期先后著文《长平之战时间考辨》、《长平之战时间再辨》,认为长平之战的时间范围是半年。

  张景贤对史学界长平之战历时三年的传统说法作出考辨,认为长平之战作为一次战争,“应该从秦、赵双方军队在长平开始接战作为战争的爆发,到分出胜负停止军事冲突而告结束”为战争持续时间,依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赵世家》等史料,是役实际上由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四月至九月,仅历时六个月。

  张景贤驳辩历时三年之说系把在此之前的由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韩一秦赵上党之战也合计于长平之战的范围之内,亦即将上党之战和长平之战两役混为一谈了。

  二十一月说

  1958年出版的,由齐思和等编著的《中外历史年表》前261年和前260年两条持此说法。

  人数争议

  长平之战的结局,传统说法是赵军全军覆没, 战殁者5万,投降被俘者40万,降卒全被秦军坑杀。但是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

  宋裕先生在《晋阳学刊》1983年第3期著文《白起坑赵卒有“四十万”吗》,又于《河北学刊》1990年第6期著文《长平之战的真象》。

  两文通过当时赵国可能有的人丁总数以及可能征发长平的兵力的一般考证推理,认为所谓白起坑赵:卒“四十万”是夸大之辞;而从白起敢于用仅25000人去绝赵军后路、堵截援兵,以5000骑可分割穿插赵军中路看,赵军“四十万”是不可能的;是役前期廉颇屡败而改取守势,只能以赵兵力薄弱解释;又赵军几经突围不成,赵括赤膊上阵以至身亡,说明于时赵兵所剩已不多,“长平之战不过是一般的大战”。

  邵服民先生在《赵国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著文《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质疑》,亦认为秦“斩首虏四十五万”是可疑的;指出秦军是为攻韩薄弱地区上党而来,并非来打一场歼敌数十万人的会战,赵亦不会为此一役发空国之兵;赵军被分割为二,不能迂回腾挪,说明地形险要而狭小,实地考察省冤谷(谷口)虽比《寰宇记》所称“六十步”略大一些,但在此坑杀40万众绝难实施,“白起或未有杀降,……或杀降数目距四十万人相去甚远”。

长平之战爆发原因有什么相关文章:

1.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介绍

2.初一上册历史联考试题及答案

3.初一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试题及答案

4.2017初一历史上册期中测试卷答案

5.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0 12课综合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