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三国演义水攻战役

蓝俊分享

  秦国统一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秦国决定性的战役是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秦国决定性的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後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後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後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後,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後,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驻军长平,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出裨将茄继续前出搜索迎敌。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王龁军与廉颇军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初战不利後,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秦军攻战年馀毫无进展。由于後勤补给线漫长,秦军难以为继。秦昭襄王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同时应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撤销了廉颇的统率权,启用了擅长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率。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後,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和防守战略。赵括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後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後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後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後,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後,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伤病饿羸,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长平之战影响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26]

  秦军东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时候,韩国、赵国都异常恐惧。赵国与韩国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秦,游说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27-28]

  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建议,在失去时机的情况下攻打邯郸,结果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战败。[29]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过半,即双方伤亡百万左右。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