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百科知识>

玉林通琇禅师的生平简介

卫文分享

  通琇(1614~1675),清初临济宗僧。江阴人。俗姓杨。字玉林,世称玉林通琇。十九岁投磬山圆修出家受具,任其侍司且嗣其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林通琇禅师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玉林通琇禅师简介

  玉林通琇禅师,他出生于1614年,清朝初期人,他俗家姓杨,字玉林,所以世人称呼他为玉林通琇,他是江阴人。玉林通琇禅师的一生可谓是非常顺畅,并且他的人缘非常好,好到小到一个乞丐,大到皇帝,都和他关系很好,因为玉林通琇禅师为人非常和蔼,并且特别怜悯穷苦百姓。那么玉林通琇禅师简介中是怎样具体的介绍这一人物的呢?

  玉林通琇禅师简介中介绍到玉林通琇禅师他在十九岁的时候就出家了,由于家中清贫,所以玉林通琇禅师非常简朴,他自从出了家开始,就认真学习佛学,认真悟道,尤其是玉林通琇禅师在禅学的研究很有成就。他早年去过很多地方,很随着很多著名的禅师都学习过佛学,并且和他们一起研究过禅学,故而,才成就了一代伟大的禅学大师。玉林通琇禅师在晚年的时候居住在浙江省武康报恩寺,一直在那里参悟禅学,还为人们诵经,所以,玉林通琇禅师的名气在当时就非常大。

  玉林通琇禅师在顺治十五年的时候奉命来到了京城,他被当时的皇帝顺治接见之后,就开始在京城的很多地方宣扬佛家理念以及文化,继而吸引更多的佛教信仰者。顺治皇帝还封了玉林通琇禅师为“大觉禅师”,第二年,由于玉林通琇禅师对佛学的通透理解,又被顺治皇帝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并且御赐紫衣。玉林通琇禅师在康熙十四年七月圆寂。

  玉林通琇禅师与顺治

  玉林通琇禅师他的一生能取得那么多的名号,根本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爱新觉罗福临。那为什么要把玉林通琇禅师与顺治帝联系在一起呢?其实这与玉林通琇禅师在佛学上以及禅学上做出的贡献是离不开的。

  玉林通琇禅师他出生于1614年,清朝初期人,他俗家姓杨,字玉林,所以世人称呼他为玉林通琇,他是江阴人。玉林通琇禅师他自从出了家开始,就认真学习佛学,认真悟道,尤其是玉林通琇禅师在禅学的研究很有成就。他早年去过很多地方,跟随着很多著名的禅师都学习过佛学,并且和他们一起研究过禅学,故而,才成就了一代伟大的禅学大师。而当时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他非常喜欢佛学,因为就派人去请了当时在民间名气非常大的玉林通琇禅师。当玉林通琇禅师通过召见来了京城之后,就开始在京城的很多地方宣扬佛家理念以及文化,继而吸引更多的佛教信仰者。并且还在万善殿,为皇帝祈福,为百姓祈福,故而,顺治皇帝封玉林通琇禅师为“大觉禅师”,用来表示对玉林通琇禅师的感谢。

  顺治皇帝至此之后就和玉林通琇禅师关系交好,玉林通琇禅师也经常为顺治皇帝讲解疑难。次年的时候,由于玉林通琇禅师对佛学的通透理解,以及他有着普度众生的慈心,所以又被顺治皇帝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并且御赐紫衣。于是,由以上就可以看出,玉林通琇禅师和顺治皇帝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同一般的。

  玉林通琇禅师史料记载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卷四(摘录)

  至磬山圆修一派,传入都门,则自玉林国师始。国师名通琇,童时即颖异不凡,年十九,投磬山剃染受具,执侍巾瓶,夜则随众坐香。一晚,目不交睫,至五鼓,修呼曰:“不用急,我为你举则古话;庞居士初见马祖,便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谁?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为汝道。”琇闻之,即呈一偈,修曰:“不问你不侣万法,要你会一口吸尽。”琇于言下大彻。后修凡有征诘,琇皆当机不让。修寂后,遂继法席。

  玉林于顺治十五年戊戌,奉诏入京,敕谕中有云:“朕俯询法器,缅想高风,思御宇以来,期沛无为之治,而虚席以待,乐闻无漏之因,用是特遣司吏院掌印官张嘉谟,颁赐玺书,远延杖锡,尔其遄驱象驭,早践龙墀,陈密义之慧空,赞皇猷之清净。呜呼!顺风而问,朕将同访道于崆峒,计日以来,尔尚效朝宗之江汉。”可见顺治帝钦慕之忱。既至京,奉旨在万善殿升宝座,举扬大法。帝常亲临,屡与问答,恒欣喜称谢。但未几,玉林即坚请还山,帝留其弟子溪行森和尚在京。道忞奏对之时,行森亦恒列席问对。

  帝于十六年,又颁敕谕,加封玉林为“大觉普济禅师”,谕中有云:

  “用是特降褒纶,赐号大觉,方欲久留瓶钵,时听伽音,冀朝夕之启予,庶默成夫元旨。而禅师欲全子道,祈尽孝思,坚请还山,勉襄石塔,有裨人伦,克端风化。朕俯徇其愿,敕护遄归,惜山川之既遥,夏秋之已隔,永言遗韵,惓惓于怀,追惟对御之言,实发大乘之秘,传灯可续,末法所希,爰是复降温纶,加封大觉普济禅师,赐以紫衣,并予金印,遣使赍往,昭朕眷衷,重扬法席之辉,永镇山门之宝。”

  盖帝于十五年,初封玉林为大觉禅师,至是,复加封大觉普济,至雍正《御选语录》中,则称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是盖玉林十七年入京传戒时所加封者也。

  至十七年庚子之秋,顺治帝复召之入都,敕谕中有云:“兹欲于都城建立皇坛,俾衲子一千五百人众,受毗尼戒。七条一缕,出自上方,五戒三皈,重宣佛义。然非禅师亲为羯磨,正恐以最上慈航,为人天阶级耳。惟冀荷担如来,阐明大法,不辞远道,惠然肯来,则皇城四众,重闻薝卜之香;新学缁流,顿长菩提之树。知禅师以佛法大事为先,不以静退小节萦念也,遥瞻浮渡,速慰悠怀。”是为玉林第二次入京之因缘。帝就见于西苑丈室,相视而笑,日穷玄奥。帝见一矮戒子,指问林,林云:“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帝喜谢。十八年,帝崩。玉林拈香云:“报身如梦幻,世界若空华,唯过量大人,去来无碍,进退如意,此是皇上用不尽的。”此可见玉林受顺治帝眷遇之隆,第二次入京,为时亦较久,宜乎圆修派与圆悟派之竞传都门,并辔连镳,一时称盛也。

  玉林晚年,居天目山,计其生平,开堂说法四十年。康熙十四年乙卯秋,示寂于淮安慈云庵。先是:玉林闻宜兴善权寺,被土人焚毁,其法嗣白松自投火死,乐安老人(幻有禅师之师,玉林之祖)祖塔亦被掘。乃尽屏参侍,不食粒米。孑身潜出,渡江而北,至清江浦,止慈云庵。示微疾,唯饮冷水,索笔书曰:“本是无生,今亦无死。此是正说,余为魔说。”掷笔而逝,春秋六十有二。门人迎归全身,建塔于西天目。有语录行世。


猜你喜欢:

1.关于梅贻琦的故事

2.论语的经典名句赏析

3.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25篇

4.成都文殊院导游词

5.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