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大全>

古代饮食礼仪思想根源

蓝俊分享

  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往往从商周时期民间及上层社会的饮食方式谈起。原因就在于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大厦建设的时期,中华文明的主体组成部门即是在这一时期奠基的。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饮食礼仪思想根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饮食礼仪思想根源

  依古文献载,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的生成,至少可溯周初,且逐渐以具体的礼节仪文积淀成俗。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权设计中,礼仪制度使社会各阶级、各团体“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进而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要领与手段。

  周代是一个礼乐发达的社会,所有的运动都必须纳入礼的规模之内,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种种礼仪制度中,饮食礼仪制度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饮酒有饮食、乡射少不了饮食、尊老养老、祭扫、敬神、居丧、婚嫁更无不以饮食为其主要内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种种礼制都与饮食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由于礼仪制度的制定为上层社会所决定,因此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品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特点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政治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奇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行随便搅动之。

  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体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异,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勤学——从政——肉食这样的社会思想和教育看法正是在这样的配景下发生的。

  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饮食因为所处职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差异,贵族们的钟鼎而食与庶民的食不果腹这样的差异,也是由于统治者职位高下不等使得财富占有的多寡差异而造成的。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神赐性

  社会对天神、地示和人鬼(主要是祖先神)仍充满敬畏,遇到重大节日或事情皆需要祭祀,希望通过祭祀到达禳灾赐福的目的。同时周人认为他们日常所食之物乃神灵所赐,吃掉祭品则是分享神灵的福佑,因此在祭祀之后要举行宴会分享祭品。

  古代祭祀的工具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门窗户牖,甚至作为炊具的灶自己也成为灶神。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凭据世人的尺度分出崎岖贵贱,这即是大祀、中祀和小祀。差异品级的神享受差异尺度的供奉。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家族性

  古代祭祀运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家族成员配合加入的。所以在祭祀运动之后的宴会中体现了周代食品的神赐性、宴饮的家族性的饮食特点。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谨遵守。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礼仪性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在礼乐方面体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寓教于乐的文化模式。先秦《礼记·曲礼》上对饮食礼仪已有了很是严格的要求:

  “毋抟饭”,不要把饭搓成饭团,然后狼吞虎咽大口吃,这样做有争食之嫌;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汤,有菜的羹汤应用筷子夹食;

  “毋放饭”,不要把手中的饭再放回盘碗中,以免给人以不洁的感受;

  “毋流歠”,不要喝得满嘴淋漓,给人以馋相;

  “毋咤饭”,用饭时不要啧啧做声,发出唏唏的响声;

  “毋絮羹”,客人不要当着主人的面和谐羹汤,似乎自己的烹调武艺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齿”,不要当众剔牙,显得不雅观,须待饭后再剔;

  “毋啮骨”,不要太过地啃骨头,给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这样做会显得有些自私;

  “毋扬饭”,不要因为贪图吃得快一些,就去扬着热饭,以散去热气,这样做显得心急;

  “毋歠醢”,不要喝酱汁,使人觉得你没见过世面;

  “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而须用专用匙,以免给人喙食之感;

  “毋反鱼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盘碗里,应当接着吃完,以示卫生,吃时应少取,不够再取;

  “毋投与狗骨”,不要把肉骨头投给狗,以免主人误以为他举办的宴席只配狗食;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和谐羹汤,主人就要致歉,说烹调得欠好,请包容;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如果客人喝了酱汁,主人也要致歉,说菜肴乏味;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煮过的肉可用牙齿咬断,干肉则不要用牙去咬,须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块的烤肉,不要一口吞下去,这样会塞满口腔,呈狼吞虎咽状;

  “共食不饱”,即同别人一道用饭,不要吃得过饱,要注意文明和谦让;

  “当食不叹。”用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行哀叹。

  “共饭不择手”,即同别人一起用饭时,要检查手的清洁,把手洗洁净后再食;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进餐完后,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腌渍物的盘子,交给旁边的仆役,主人则随着起身,请客人不要收拾,然后客人再坐下等等。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品级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等四大特点,在种种场所的饮食中都有所体现,而饮食的这些特点可以说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缩影。

    上一篇:古代饮食礼仪

    下一篇:古代饮食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