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时期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文字狱历代都有,可是到了明太祖时期,就不一样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明太祖时期的文字狱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明太祖时期的文字狱
有明一代,太祖朱元璋因出身寒微,疑心极重,群臣往往因为一两个字,而被认为讪笑他的过去,因而招致杀身之祸。
明代的所谓文字狱,在正史中基本都查无实据,只有一些稗官野史、笔记小说中提到。
如祝允明写《野记》称文人高启因写作了《上梁文》与苏州知府魏观同案处斩。
高启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所长,无不兼之。”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赋诗作《题宫女图》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以为是讽刺他,记恨在心。退休后长住苏州,洪武六年(1373年)姑苏太守魏观案发:魏观将府衙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被御史张度污为“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魏被斫杀,高启曾为魏观撰写《郡治上梁文》,其中“龙盘虎踞”等句触怒朱元璋,一并被腰斩于南京,截为八段。高启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而付出的代价[2] ,可以说是朱元璋杀鸡儆猴的牺牲品。
高启学生吕勉回忆高启和王彝被执送京师时,“众汹惧丧魄,先生独不乱。临行在途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景泰元年(1450年),徐庸搜集《缶鸣集》等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凤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评论高启在金陵的诗歌论文。
明太祖兴起文字狱的原因
朱元璋文字狱的诱发原因还得从朱元璋的身世说起,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苦,家里的兄弟姐妹又多,朱元璋幼时的时候父母就身亡,家庭散裂,兄弟姐妹们也都安了家,只剩下年龄最小的朱元璋,为了一口饭吃,朱元璋只好去寺庙当起了和尚。
因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在朱元璋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疤,在朱元璋的朝代来到后,曾经的小和尚就开始放出了命令,不准别人说或者写关于“秃头”、“僧”、“寺庙”之类的词汇,朱元璋认为谁说了这些词汇就是对他的身世一种藐视,就是在揭他朱元璋的伤疤,就是在嘲笑他。
再加上朱元璋曾经身战沙场整整十七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使得其身心多疑,别人无意的一首诗他都认为是在嘲笑讽刺他,就算无意间写错了一个字,他也瞎猜,然后把别人杀掉斩头,明朝很多文人墨客死在他的手下。
而这样的一场犹如“焚书坑儒”般的文人浩劫却在历史中无从记载,这也是从野史中才得知的,可见朱元璋的怀疑心是有多大了。但是也有史记专家说到恐怕文字狱并没有那么的严重,纯属当时反明朝人所胡乱编造的谣言。
不过朱元璋文字狱具体是因为什么,后世人也不得而知了,只能进行一些没有证据的猜测。
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学成就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民之家,但是他在文化学习方面却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朱元璋诗词写的还是很有水平的。
他的文化学习是从他当了义军统帅之后开始的,那时他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并不影响他的学习,他坚持每天晚上都读书,并且常常与手下的一些文人学士讲经论史。经过他不断地努力,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而且还能进行写作、评论文学作品的好坏。
相传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天,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鸡鸣声,以为是非常好的兆头,高兴的诗兴大发,便以《咏鸡鸣》为主题写了一首诗。
诗的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众大臣听了,都觉得出语太俗,但都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忍着往下听,只听得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有的大臣实在忍不住了,慌忙扭过脸去掩住嘴巴偷笑。朱元璋看到了大臣的反应,但他并不以为意,也觉得开头两句实在是非常平淡,难怪让人偷笑。当说出诗的第三句:“三声唤出扶桑日”,大臣们便不在偷笑了。“扫退残星与晓月”待朱元璋念完后面这句后,众大臣惊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敢小看他的诗作了。
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朱元璋的诗词总能以十分朴素的语言表现出非凡的气势!朱元璋诗词中有种睥睨天下、臣服万物、砥柱中流、舍我其谁的魄力!
看了“明太祖时期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的人还看了:
1.清朝的文字狱
2.康熙时期的文字狱
3.雍正时期的文字狱
4.清代文字狱简介
5.乾隆时期的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