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图腾文化>

满族的图腾文化

邱惠分享

  海东青,一种极具神话色彩的鸟类。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曾在《四平民族研究》创刊号封底题字:“民族之鹰海东青”。充分说明了满族人民的确与海东青一般,坚韧奋飞。在我国历史上,这种鸟曾经挑起了北方地区两个民族的仇恨,最终导致女真人起兵灭了辽国。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满族的图腾文化,希望你喜欢。

  满族的图腾文化介绍

  在满族萨满神谕中传讲,天刚初开时候,大地像一包冰块,天神让一只母鹰从太阳那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然后飞到世上。从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时候,人和生灵才有吃饭、安歇和生儿育女的时候。

  可是母鹰飞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神鹰忙用巨膀扇灭火焰,用巨爪搬土盖火,烈火中死于海里,鹰魂化成了女萨满。所以,萨满魂就是不屈的鹰。女真族崇尚萨满教,所以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入到其文化之中,是女真族的图腾所在。

  在我国古代辽金时期,辽强金弱,海东青被定为金国进献辽国的最重要的贡品,辽帝每年都要派出催索鹰贡的使者到金国横征暴敛。他们穷凶极恶、为所欲为,除像催命一样限期索贡海东青。女真人几乎抓尽了境内的海东青进贡给辽朝,却仍然不能满足贪婪的辽国统治者,不得不揭竿而起,奋起反之。

  女真人与契丹人的仇恨自然不能归罪于海东青,它原本是应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辽国的灭亡是契丹统治者昏庸贪婪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女真人非常野蛮地毁掉了辽国的许多辉煌成果,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遗憾。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由女真人创建的大金国也被成吉思汗的铁骑所灭。不过,海东青却没有因为大金国的灭亡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到了明代,海东青仍旧在诗歌中频现,曾经写出名著《西游记》的吴承恩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成群引着犬,满膀架其鹰。荆筐抬火炮,带定海东青。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关海东青的记载越来越少。近代才被现代动物学家发现称为矛隼的海东青依然分布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青海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不过,在这些地方,海东青也已经极其罕见。如今,海东青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二级保护动物。

  每当向那些满脸沧桑的满族老人提起海东青时,他们的脸上都溢满了崇敬的神色,满族的祖先及其千百年来的民族文化都和充满着神奇色彩的海东青密不可分。

  传说中的满族三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困,居住的房屋大多数是由土坯和稻草垒成,窗户大多是保暖效果不好的木棂格子窗,每到秋末冬初天气逐渐寒冷时,人们就要想办法挡风御寒,但因生活条件或物质资源所限,人们常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自制的麻绳糊在一起粘到窗棂上,为了让它经久耐用,人们会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让它在干燥后变得既挺阔又结实,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同时还能对木制窗棂起到保护的作用,由于没有风化的侵袭和雨水的腐蚀,从而延长了木制窗户的使用寿命。

  现今,除了个别的穷困地区外,很难再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地区

  常见的现代的生产资料:塑料,而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这个习俗却早已销声匿迹,作为一个历史场景被回顾。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因为文化生活单调,东北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又是东北乡村的农闲季节,这时的乡亲们就会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做女工,俗称“猫冬”。

  人们在抽旱烟时可以用纸将烟末卷成卷吸,形似如今的烟卷,但外形粗糙,也可以用烟袋锅装满烟末,用火柴点燃抽吸。因为物质资源和生活条件的原因,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用烟袋锅抽烟,而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烟袋抽旱烟,便成为了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作为一大怪事被历史记录下来。

  现在,除极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如今的姑娘小伙子们抽烟也会赶个时髦,夹着名牌洋烟卷喷云吐雾不说间或摆个造型,大有不弄得异性们两眼发蓝誓不罢休的架势,哪里还有人愿意用那有损自己光荣形象的烟袋锅呢?它早已成为祖奶奶祖爷爷们的专用工具了,在他们的眼中那和古懂没什么两样,等着给儿孙们当传家宝吧!

  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东北农家,家家都有一种长约1米左右,宽约30—40公分左右,下有一个木制底,四周由薄木片围成高约30公分左右护栏的椭圆形的“悠车”。

  每当家里有孩子出生后,大人们就会在房梁或天棚上用四根麻绳拴好把它吊在离土炕不高的上方,在绳子上拴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彩色布条,在里面铺好被褥和枕头,让孩子躺在其中来回摆动,逗其玩乐或哄其睡觉。小孩子身在其中又舒服又安全,或酣然入睡,或悠哉游哉,夏天可以起到扇风纳凉驱赶蚊蝇的作用,冬天在里面铺上由家禽羽毛如鸭、鹅毛等做成的褥子保持一种衡温,还可以让婴儿免生因热而发生的疾病

  据说,“悠车”最初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预防猛兽对小孩子的攻击。

  这种传统的“悠车”既可以代替母亲的看护,也能使婴幼儿达到自娱自乐,又能给母亲减轻劳动强度,并可充分利用房屋的空间,同时还可节省人力和时间,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育儿工具。

  因为这些优势它作为一种时尚的育儿工具被变相沿袭下来,现在它已成为摇床的前身,只是发生了使用方式、材质、名称和形状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很多地区的人们在好的政策下,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已经改变了落后与贫穷的面貌,早已丰衣足食地踏上了康庄大道,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东北“三大怪”崭新的容颜,并以一种时尚的形式而得以流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三大习俗会有更惊人的变化。

  满族语言起源与发展史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与明朝和蒙古各部的联系日趋频繁。仍借用蒙古文字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创制满文提到了工作日程上。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欲以蒙古字编成国书”,命令精通语言文字的官员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额尔德尼和噶盖推辞说:“我等习蒙古字,始知蒙古语。若以我国语编创译书,我等实不能。”努尔哈赤说:“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人念蒙古字,学与不学者亦皆知。我国之言,写蒙古之字,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以习他国之言为易耶?”见二人仍然面有难色,不得要领,努尔哈赤接着又说:“写阿字,下合一玛字,此非阿玛乎(阿玛,父亲)?额字,下合一默字,此非额默乎(额默,母亲)?吾意决矣,尔等斌写,可也。”

  于是,额尔德尼和噶盖奉命在蒙古文的基础上,遵照努尔哈赤创制满文的基本原则,即参照蒙古字母,协合满族语音,创制了无圈点的满文,史称“老满文”。老满文诞生后,完全借用蒙古文记录,存在诸多弊病,有时候写一个词,有几种读法,因读法不同,词义也截然不同,遇到人名、地名,困难更大。

  于是,达海奉命改革老满文,老满文的改革时间是满族史研究中的疑案之一,史载有四个时间:天聪六年(公元1632)正月、天聪六年三月、天聪三年、天命年间。史载不一,莫衷一是。天聪六年,皇太极命令达海等将满文加以圈点,以做区别。达海遵旨改造满文,经过改造的满文臻于完善,通常被称为“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

  改进后的新满文,其推广使用也经过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样是在女真最高统治者的决策和指导下完成的。从现存的满文档案看,新满文使用初期,存在新老满文兼用的情况。截至崇德末年,在公文档案中才完全用新满文书写。新满文的推广使用,足足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至崇德末年才基本完成。

  目前,在数千万满族人口中,会说满语的不足百人,多集中在黑龙江沿岸一带,其中又以年逾古稀的老人居多。若不及时采取抢救性措施,不用十年,满语口语就将随着这些老人在历史上消失。而懂满文者,全国亦不过20人左右,这些人目前分布在北京、沈阳及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满族的图腾文化相关文章:

1.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

2.夏朝的图腾崇拜文化介绍

3.民俗文化论文

4.北京文化知识有哪些方面

5.2016年黔南州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