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磕头的基本介绍

邱惠分享

  磕头是古代的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磕头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磕头的相关记载

  宋 洪迈《夷坚支志·任道元》:“ 任 深悼前非,磕头谢罪。”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二折:“諕的我磕头也那礼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郑舍人 一见了 王部郎 ,连忙磕头下去。”

  《 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赵温便向他爷爷、爸爸磕头辞行。”

  老舍《黑白李》:“讲恋爱的时候要多吻,少磕头,要死追,别死跪着。”

  磕头的形式

  磕头,文言称为“叩首”,白话称为“叩头”,俗话称为“磕头”,磕头的礼仪形式,按照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

  单纯磕头(单叩首),是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礼仪外,还有些与某种仪式相关的规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庙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场中的多种繁缛礼节等,各有些独特的规矩,而且大多比较繁琐,姑且不论。下面只聊聊过去听说的三个特例磕头(不是影视戏剧编排的那样)。

  一是敬神、祈福、许愿时的“三拜三叩”。其仪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个头后,起身站立、后退半步;停数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头,即第二个“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个“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间的数秒时间可以默许一个愿望或同一愿望(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做过)。

  二是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拜见皇帝的礼仪,据说民初时,袁世凯及一些大军阀们用过。实际上是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间有两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秘的会道门,拜坛时也会用“三拜九叩”,类似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势可能与拱手、合掌不同,中间也不起立,且口中“念念有词”,多由司仪或敲击法器来控制节奏等等。

  磕头拜师

  某日举行的 赵本山收徒仪式上,35个徒弟行 大礼磕头拜师引发了一场争议,有网友称,“本山教主”的收徒仪式让人感到肉麻甚至恶心,也有人称其“很丑陋,很封建”。上海戏曲、曲艺界的一些圈内人士却有不同看法。

  上海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说,在戏曲、曲艺界的传统拜师礼中,“磕头”是个标志性的仪式,有没有磕

  过头往往成为有没有正式拜过某位老师的一个标志。戏曲、曲艺都是传统艺术门类,保持一点传统的 礼节也没什么可以厚非的,只要不是强迫的就好。

  上海著名笑星 王汝刚等人认为,“拜师”是戏曲、曲艺艺术本身的特点造成的。戏曲、曲艺讲究的是“口传心授”,拜师是一件双赢的事,比如戏曲流派,都是依靠流派的传人来传承的,因为没有传人而导致流派失传的事时有发生。而对学生来讲,拜名师既可以在艺术上有所长进,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一些演员在跟老师学艺多年后依然要补上拜师仪式,这里面有“功利性”,但更多的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希望让老师的艺术有“传人”的想法。

古代磕头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1.清朝跪拜之礼介绍

2.关于宫廷的礼仪

3.畲族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4.芮姓的来源介绍

5.丧事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