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习俗>

各国婚嫁习俗2021

蓝俊分享

  地域不同,代表着文化不同,婚嫁习俗也不同,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各国婚嫁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印度的结婚习俗

  一、准备

  在举行婚礼前几天,牧师要到新娘的家中诵读祈祷,祝福婚礼能顺利举行。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的典礼来欢迎新郎的家人和亲属。通常,新娘的母亲要赠送礼物给亲家母。但是这段时间是不允许新娘与新郎见面的,因为那样将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不幸。

  二、服饰

  虽然印度各地对婚礼服装样式和颜色各有不同要求,但是大多数时候新娘都是穿金边的红色和白色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纯洁,而红色象征生活富裕和人丁兴旺。新娘要佩带很多黄金首饰和珠宝等。新郎一般穿白色衣服,上衣是宽松的镶金边衬衣,下衣穿宽松的裤子或围裙式的布裙。在印度北方,新郎还要头戴精致的头巾和一串串的花朵,几乎把新郎的脸都遮住了,但是在印度南部,新郎头上则不佩戴任何装饰。新娘的脖子上挂着用玫瑰花和金盏草编成的大花环,一直垂到膝盖。

  三、婚礼

  婚礼一般在由四根竿子支起来的帐篷(mandap)下举行。新郎由舅舅护送到婚礼帐篷。新郎则由伴郎和一名年轻女孩陪伴,女孩的任务是不断摇晃一个装了硬币的金属壶来使新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具体婚礼仪式流程:

  1、洗脚。新娘的父母会用牛奶和清水为新人洗脚并对新人进行祝福。

  2、牵手。新娘的右手会被交到新郎的右手里,牧师读完圣经后会在新人的肩头缠绕24圈白布。之后在帐篷中央点燃一堆小火焰,新娘的兄弟、表兄弟会领着新人围绕火焰走数圈。而且新人的手中必须拿着大米、燕麦和树叶等,因为它们象征着财富、健康、幸福和繁荣。

  3、撒花。绕火焰仪式结束后新郎的兄弟会向新人抛洒玫瑰花瓣以庆祝。

  4、喂糖。新娘要给新郎喂五颗印度糖果,表示从此给全家做饭照顾丈夫是她应尽的义务;之后新郎再给新娘喂五颗印度糖果,表示从此供养妻子及全家人是他的责任。

  5、亲人祝福。最后新人双方的亲戚会在新人额头上点红点并抛洒大米,祝福他们生活幸福美满、长长久久。

  6、婚宴。婚宴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宴会过后,开始了婚礼的高潮,因为这时大家开始陆续离开,而新娘也要借机大哭一场,这其中既饱含新婚的喜悦与羞涩又不乏对娘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从此新娘将与她的丈夫一起开始他们的生活了。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珠宝首饰出口国,所以婚礼上的首饰都以24K黄金为主,造型都极具民族特色,精湛的做工、古典、复杂、华美集聚一身。印度的婚礼习俗是独特的浪漫奢华。

  四、婚礼当天

  新郎家里要大宴宾客,时辰到了,新郎还要引领一批壮观的迎亲队,西式鼓号队,吹吹打打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一路上唱唱跳跳,当新郎和迎亲对到来以后,新郎要把朱砂涂在新娘的头发分缝处,那朱砂最好是水状的,让它流到额头上一些,这样子才可以使夫妻相爱到老。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后,此时祭师已把大米、树叶、燕麦、玫瑰花瓣等象征财富、健康、幸福、繁荣的各种祭品摆在祭坛上。

  新郎新娘面朝东方站立,中间生着一堆火,视火为神,以火为证,完成结婚仪式。新人双方依祭师的指示向火中投掷拉瓦 (炒熟的大米),祈求火神保佑对方,并望婚姻圆满。

  另一种是新郎新娘绕火转圈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朝拜火神,祭师要新郎向新娘以梵文说道:我如拉玛神一样值得称颂,你如同梨俱吠陀一样值得赞扬,你犹如地球,我好似太阳。我俩欢欢喜喜地结婚,早生贵子,儿孙满堂,各个长大成龙成凤,我们自己也健康长寿。祭司对祭品和新人表示祝福,然后把他们的手握在一起,然后新郎新娘要围绕火堆走7步,被称为七步神。其后,新郎新娘向长辈行触脚礼,即跪在地上用前额去触长辈的脚,或用手先触长辈的脚再触自己的额头,同时接受长辈的祝福。

  俄罗斯婚嫁习俗

  一、说媒

  俄罗斯的传统婚俗像中国的婚俗一样也是由说媒开始的。传统的说媒可以请专职的媒人来做,当然,也可以是男方的亲属去担任,甚至是自己父亲或教父教母。按照传统,说媒要选“吉日”,一般选在单日,13号除外,因为俄罗斯人非常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一般,媒人受到男方委托通常在晚上到女方家去求亲,为的是避开外人。媒人到女方家时,在敲门前,要用手或臂膀轻轻地碰下门框,然后再进屋,进屋后要先对着圣像画十字再开口。若女方双亲同意媒人提得这桩亲事就要同媒人一同绕着桌子三圈,再对圣像画十字,然后就能谈相亲的日期,一般被安排在七天之内举行。

  二、相亲

  传统相亲大多都是男方相女方。媒人要在相亲这天,把小伙子及其父母领到姑娘家,与姑娘及其双亲见面。男方见到女方后,小伙子及其父母要穿过大堂,在门廊里进行商议。女方母亲会端来杯蜜糖水给小伙子,如果小伙子接过后一饮而尽,说明相中姑娘;倘若他仅用嘴唇碰一下杯子就把杯子退回去,则没中意。若是相亲成功,双方要寒暄一番,并绕着桌子走3圈,然后双方会坐下来喝茶及商定彩礼适宜。彩礼主要包括家具、衣物、首饰、生活用品等。俄式炉子是富贵的象征,在相亲过程中,还有“看炉子”的习俗。

  三、订婚

  对于订婚,俄罗斯人是非常看重得。因地区不同订婚仪式还稍有差别。城市里,在法律上确定双方关系并决定结婚日期之前,男女双方要到结婚登记处办理订婚手续。登记后女方家里会举行晚会。餐桌上要摆置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用以象征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冒着热气的俄式茶炊也要摆在桌上,来预示未来生活充满活力希望。酒宴的菜肴,由未婚妻烹制,来表现自己有操持家务的能力。在农村,庆贺仪式会在女方家门口进行。“面包和盐”会由男方父母向女方的父母奉上。女方父母要吻一下双手接过的面包,以表示诚心和感谢。接着,新娘走上台阶宣布自己已经订婚并向大家鞠躬行礼。按照传统习俗,订婚后的姑娘一般不再参加劳动。她开始缝制嫁妆以等待婚礼之日的来临。

  四、嫁妆

  俄罗斯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送嫁妆的习俗。嫁妆一般由媒人或女方的姨母送,由五辆敞篷马车组成嫁妆队伍。第一辆车放圣像和茶炊,一个男孩端着由彩带装饰托盘,托盘里有糖果和茶叶。第二辆车,坐着女方教母,端着镀金的银盐碟;第三辆马车则装着男方的彩礼。第四辆车上装的一般是家具和毛毯;第五辆车搭乘着媒人及女方亲人等。男方的母亲或者已婚的姐姐来迎接车队。由媒人和女方的姨妈负责铺结婚新床,她们要在毛毯下放一个用来预祝新婚夫妇早日生儿育女的煮熟的彩蛋或木制的彩蛋。

  五、告别

  出嫁前夕,姑娘要举行告别少女时代的仪式,即新娘在家里举行告别晚会。新娘要请来自己的女友,跟她们唱有关结婚的民歌,一起沐浴并与家神告别。新娘为了告别少女时代,会将头上的彩带分别送给少女。

  六、婚礼

  俄罗斯的wed114.cn/" data-ke-src="http://www.wed114.cn/" target="_blank">wed114.cn/" target="_blank">婚嫁习俗中,最有特色、最热闹的场面莫过于婚礼。按照举行仪式,婚礼可分为传统和新式两种。

  传统婚礼:

  大多数传统婚礼都在教堂举行,古典又隆重,有数不清的礼仪贯穿始终。结婚当天,新娘要与女友们一起沐浴。女友们一边给新娘梳洗打扮—带花环、编辫子,一边唱告别的歌曲,等候新郎来迎接新娘和亲戚好友,新郎本人则要在伴郎、好友、媒人和婚礼主持人的陪同下去迎接新娘。

  按照传统,新郎夏天会乘三匹马的大车来迎亲,冬天则乘三匹马的雪橇。要用彩带、鲜花、花环装饰车身,从车身到车辕还要系上车铃铛。新郎的男友们一路上弹着吉他,拉着手风琴,在欢乐愉悦的乐曲声下,迎亲车队载歌载舞,向新娘家出发。在迎亲路上,新娘家会在预定路线上设置一些小障碍等。每遇到一处障碍,车上的伴郎就要用葡萄酒或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来为这些小障碍“买单”,以买通行路。到达新娘家门外时,赎买道路的热闹场面会再次出现。

  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新郎进入后,还有赎买新郎座位的活动。在双方的父母向新人献上祝福之后,就要去教堂举行正式婚礼仪式。在迎亲车队去教堂举行婚礼前,新娘及其家人、亲戚朋友要按照传统习惯嚎啕大哭,象征着姑娘从此离开娘家,表现亲人对其恋恋不舍的心情。这是婚礼的转折点,因为传统习俗规定,姑娘只能在离开娘家去教堂举行婚礼时才能哭泣,此后不能再有悲痛哭泣的声音,而只能有欢声笑语。

  家庭富裕的新郎新娘如果在春秋举行婚礼还要踏着鲜花步入教堂。新郎挽着新娘来到教堂经台前时,神甫开始诵读祷告文,唱教堂赞美歌,并喝三杯淡葡萄酒向新婚夫妇表示祝福,然后把婚冠带到他们的头上。最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后,婚典宣告结束。从教堂出来后,新郎和新娘同乘一辆车回新郎家。此时,新郎的父母在家门前迎接等侯从教堂回来的新婚夫妇,手里捧着“面包和盐”并为他们献上祝福。

  照例,新人们要吻双亲三次以示敬意,然后举行婚宴。传统的婚宴,要摆成“Ⅱ”字形进行,正中间坐着新婚夫妇,若新娘有长兄,首先就由他为新郎新娘祝酒。此时新娘头上披着一块方巾,大多不参加大家的娱乐活动,而宾客们则会在宴席间一次又一次的高喊“苦啊!”“苦啊!”这是来宾要求新郎新娘亲吻的专用语,新郎新娘在宾客们的喊叫声中频频接吻。对于过去来说,姑娘结婚是痛苦生活的开始,而现在喊“苦啊”是反语相祝,希望新人婚后生活得幸福甜蜜。端上各种甜食或饼干时,来宾们就会起身跳舞,舞会通常在子夜结束,甚至是通宵达旦。

  巴基斯坦婚嫁习俗

  一、求 婚

  在巴基斯坦,男方寻找对象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而女方却只能悄悄地进行。过去,由于盛行家族内逼婚,女方都是坐等男方上门求亲,无须多方寻求。现在,由于时代发展了,女子教育水平也提高了,家族内不易找到令人满意的对象,所以,女方也开始设法从家族外寻找。

  求婚必须由男方提出,女方是绝对不能主动提出求婚的。在为男孩子物色对象时,姐妹们有很大的发言权。正式求婚前,男方往往要通过一个双方共同的亲戚或朋友进行试探。如女方没有异议,男方的父母姐妹再正式登门求婚。女方答复同意后,男方再登门商议订婚日期。

  在巴基斯坦,也有不少私人办的婚姻介绍所。到婚姻介绍所来寻求帮助的以女方的父母为多,也有移居欧美的巴基斯坦人通过婚姻介绍所在本国寻找对象。婚姻介绍所只帮助男女双方父母建立联系,事成之后,再收取相当的费用。婚姻介绍所如果在本所的表格档案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还负责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

  二、订 婚

  订婚仪式,在男女双方家中举行。只邀请关系最密切的近亲参加。

  首先是男方家人的上女方家里,给姑娘戴上戒指和红色头巾,有的还要送首饰和衣服。过一、两天,女方再去男方家里,给男孩子戴戒指。订婚时,双方都要互送大量的甜食,向亲戚、向邻居们报告喜讯时也要分送甜食。

  订婚以后,双方家庭间的来往很多,但未婚夫妇不能见面。订婚以后,直到结婚这段时间,每逢节日,双方都要互赠礼物。男方要给姑娘送节钱、手镯、衣服,在手上染花纹的颜料等,甚至还要给姑娘的妹妹们送手镯等。女方也要给男孩子送节钱、手巾、毛巾、甜食等,还要给他兄弟们送手巾等。现在,许多人家不再送实物,而是送几百卢比现款。

  三、婚 礼

  巴基斯坦的婚礼十分繁琐,主要环节有如下几种:

  (1)“芒恰”或称涂油的仪式

  在婚前三、四天举行,男方的妇女、姑娘带着黄色衣服、甜食、手镯和一种涂在皮肤上的黄色香料到新娘家去。这种涂擦皮肤的东西是由面粉加油以及一种黄色香料制成的。可使皮肤柔嫩,容光焕发。先要由七名丈夫健在的妇女用这种涂料给新娘擦脸和身体。新娘在涂油后便不能出门,也不能晒太阳,一直要到过门那天才能洗掉。因为这种涂料会弄脏衣服,所以,衣服和被褥都是黄色的。举行“芒恰”仪式时要唱歌庆祝。

  现在,城市里许多人只是象征性地往头上涂点油应景而已。有些则把“芒恰”和“满享迪”合并进行。男方也要举行“芒恰”仪式,有些就在家里由自己的姐妹往头上抹点油就算了事。

  (2)“满享迪”或称染手的仪式

  婚前两天在男女双方家里举行。在仪式上,要用捣碎的“满享迪”的叶子制成的颜色在新娘新郎手上描上美丽的花纹。新郎家的大队人马于傍晚到达新娘家,前面是七个姑娘或年轻妇女,每人手托一盘,上置“满享迪”,并饰有纸花,周围还要插上蜡烛点着,她们边歌边舞,进门以后,还要在新娘家的庭院里歌舞一番。

  新娘出来时,要由几个妇女在她头上张着红色头巾,新娘坐下后,新郎的母亲就往她嘴里塞一个名叫“勒杜”的黄色球状甜食,然后在她手心里染上一点颜色。新娘回房后再用“满享迪”在手上描上花纹。次日晚上,再由新娘家的人上新郎家去为新郎举行同样的仪式。在举行“满享迪”的这两天,双方家里都要歌舞庆祝,直到深夜。

  (3)迎亲和签订婚约

  “满享迪”结束后的次日,便是迎亲的日子。这天早晨,还要举行为新郎戴“萨哈拉”的仪式。新郎的父亲或亲属中的长者先给新郎戴上一顶金丝小帽,并缠上很长的包头布。然后再在头上系上“萨哈拉”,这是一种用一串串茉莉花和金色纸条做成的“面幕”,茉莉花串和金色纸条垂下来把新郎的脸遮住。这时,宾客们都要出喜钱致贺,称做“萨拉米”。

  迎亲的队伍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前往新娘家。在新娘家门口,还有一幕非常有趣的场面。新娘的妹妹要给新郎送上一杯牛奶,新郎必须拿钱给小姨子。新郎不肯多给,小姨子嫌少,新郎的朋友们从旁帮腔,吵吵嚷嚷,十分热闹。

  新娘家的院子里或附近空地上,早已搭起了彩布大棚,接待宾客。男女宾客完全分开,不容误杂。宗教法官和证婚人到后,仪式正式开始。婚约一式四份,事先已经填好。宗教法官就有关内容向新郎询问三次,新郎答复三次“同意”,然后在婚约上签字,宗教法官和证婚人也要签字。接着,大家起立祈祷、祝福,并和新郎握手,拥抱,表示祝贺。这时,新郎家的人要给全体客人分发甜食。新郎签完字后,再由证婚人持婚约入内室请新娘签字。婚约签订完毕后,女方要请全体宾客吃饭。

  (4)婚后宴请——“弗利玛”

  婚后次日,男方要举行大规模的宴请,叫做“弗利玛”,邀请双方亲友出席。宾客们要给新娘喜钱。这一次由男方记录并负责归还。“弗利玛”结束后,有关婚姻的礼仪就算结束了。“弗利玛”的次日,新娘家的人要接新娘回去小住数天,称做“回门”。然后,双方的亲戚轮流请新婚夫妇吃饭,这种活动一般要持续近一个月。

  四、嫁 妆

  巴俗十分重视嫁妆,出不起嫁妆的人家,女孩子出嫁就很困难。即使男方不要嫁妆,女方也得准备。因此,对于女孩子多的家庭,为她们准备嫁妆成了父母十分头痛的事情。现在,嫁妆的花费越来越多,家具,被褥,若干家用电器,厨房用具,首饰,甚至电视和冰箱都包括在嫁妆之内。加上从订婚到结婚的花费,开支十分浩大。虽然政府规定不得铺张浪费,人们也抱怨不胜重负,报刊屡有文章对此提出批评,但收效甚微。

  越南婚嫁习俗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婚姻习俗一般包括婚姻形式和婚姻礼仪两部分。

  一、越南传统的婚姻形式

  婚姻因其组成方式不同,而呈现各种不同的形式。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深受中国孔孟之道的影响,在封建社会里盛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统治阶级大力宣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贞女品德,许多人家的姑娘常常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男女婚姻自然奉行“无媒不交”的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男女结成夫妻关系所必须遵循的法则,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自由恋爱基础上,而是受家庭或家族利益的制约,是一种典型的包办婚姻形式。如果男女婚配而不遵父母之命,无媒妁之言,将被人们看作是“互相看中”或“中了爱符”,不仅父母要反对,同时也会遭世人鄙视。在越南,有的人专门从事媒妁行当,如果经媒人们牵线而结为终生伴侣,那么媒人将是该对情侣一生中的恩人。结婚仪式结束后,男方家将以半盘糯米饭、半只鸡和一件丝绸衣服感谢媒人;第一个孩子满月时必须请媒人前来参加满月庆宴,喝杯满月酒以表知恩之情。

  除了包办婚姻外,越南还存在买卖婚姻、抢婚、私奔婚、二次婚和入赘婚等传统的婚姻形式。

  买卖婚:买卖婚姻是越南封建社会主要的婚姻模式,它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普遍存在于全国大部分数民族之中。男女青年能否成婚要由男方所送白银、酒肉等的数量来决定,此陋习曾使许多有情人不能成眷属,造成了难以数计的爱情悲剧。

  抢婚:抢婚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形式。越南的抢婚习俗主要存在于赫蒙、泰等民族中,其中尤以赫蒙族的抢婚历史悠久。当男青年到了婚配年龄,就到路上拦劫姑娘,把自己喜欢的姑娘拉回家中,然后男方家人送钱物到女方家进行所谓的“赔礼道歉”,这种习俗如今已不多见。另一种抢婚形式则是当男女双方相爱后,遂组织人进行抢婚,虽说是抢,但实际上只是小伙子牵着姑娘的手走上一小段路。保持这种习俗是为了体现婚姻的神圣、珍贵和名正言顺,以此种方式来证明不是姑娘主动跟着去的,而是被抢去的。

  私奔婚:私奔婚流行于泰族青年之中,当爱情与社会关系发生矛盾时,相爱的泰族男女青年可运用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相约私奔。

  二次婚:二次婚是哈尼族人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婚姻形式。哈尼族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婚礼,第一次婚礼小伙子来到姑娘家,姑娘把此前媒人送给自己的定情物——一枚白色硬币交还给小伙子,随后双双来到男方家祭拜祖先和叩拜高堂后遂留住男方家中,等到家庭富裕了,备足了家用物品则请客数日,举行第二次婚礼。

  入赘婚:俗称“招女婿”,是一种男嫁女娶的婚姻。其特点是:新娘不到男方家落户,而是招新郎到女方娘家做女婿,此婚姻形式常见于嘉莱族人民之中。越南的嘉莱族是一个保留着典型的母系氏族制度的民族,嘉莱人的每一座高脚屋就是一个母系小家庭。由于居民中母系氏族特征的存在,女子成人后可以自由选择配偶,可以主动向意中人表达爱慕之情,而男子在整个恋爱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婚后,男子到女方家落户,在家庭中女子处于主导地位,掌管家庭财产,享有财产继承权。选择“倒插门”的男子多为家境比较贫困或无依无靠的男子。

  英国传统婚礼习俗

  早在16世纪时,婚礼往往由父母或监护人安排,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结婚之前,新娘和新郎相互之间都不熟悉,他们年纪还很小(三岁到七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为他们定下媒妁之约,并安排婚礼和订婚事宜。两个小孩子各自跟父母住在一起,偶尔在餐宴或节假日的场合才见面。

  17世纪末,这种指腹为婚式的包办婚姻受到了攻击,缘起是一位法官坚称七岁之前进行的婚礼和订婚“全然无效”。但是,如果七岁后两个小孩之间以夫妻相称,相互拥抱、亲吻并互赠和收授信物,他们的婚礼和订婚才算有效。再后来,年轻人干脆双双私奔举行秘密婚礼,这样既无须宣布结婚公告,也不用领取结婚证。私奔和秘密婚礼象征着年轻人反叛父母包办婚姻的开端。

  根据1653年克伦威尔手下的清教徒主持通过的《世俗婚姻法案》(Civil Marriage Act),男女双方结婚要举行世俗仪式,并有地方治安法官在场,婚礼举行前还要出示堂区记事簿中陈述结婚公告已宣布的证书。此外,如果一方不满21岁,还必须出示父母同意此桩婚姻的证据。婚礼仪式由简便的程式构成,男女双方只要重复数次即可,整个过程中新郎和新娘的手都要牵在一起。当时,戒指还在禁止之列。

  1753年的《哈德威克法案》(Hardwicke Act)则要求所有人(皇室成员除外)的婚礼只有在宣布结婚公告或领取结婚证之后才可举行,时间只能是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之间,地点只能是英国国教教堂或礼拜堂,而且必须面对英国国教牧师宣誓。婚礼必须由两名以上的证婚人在场,并记录在案。此外,如果没有宣布结婚公告,还必须有父母的同意。

  罗马天主教会则秉承“特伦多大公会议”(Council of Trent)的教旨重申婚姻乃为人之七项圣礼之一,一旦成行就不得拆散。因此,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不列颠的国民还很难结婚。如果有人想在英格兰或威尔士结婚,婚礼必须在具备记事簿(类似于特许结婚证)的教堂举行,而且只能是在婚礼某一方居住的地区(郡区)内。很显然,只有英国国教会(圣公会)的所有教区是自动登记在册的,不管规模大小。这是血淋淋的事实,无须咨询任何人。

  缤纷多彩的婚俗

  传统上,最稳妥的结婚季节是食物充足的秋收后圣诞前。英国谚语有云:“九月娶妻正当时,生活富庶日子乐。”("Marry in September's shine, your living will be rich and fine.")据民间传说,新娘在婚前绝对不能使用夫姓,不然就会一辈子失去自己的如意郎君。依照传统,新娘会收到一块装饰用马蹄铁,还要把它戴在手腕上。如今,人们很少使用真正金属制的马蹄铁,而是为婚礼特制轻型马蹄铁饰物。之所以赠送马蹄铁,是为了祝新人好运。

  17世纪里,新娘走出教堂时,人们会向她头上抛撒麦子。今天,人们的习惯则是在新郎和新娘举行完仪式离开教堂时向二人抛撒五彩纸屑或大米。在英格兰北部,社区里年龄最长的老人之一会站在新人洞房的门槛上,新娘要端上一盘松饼从她头上一个个抛到门外去。门外的亲朋好友则会争抢抛出来的松饼,抢到者据说会交上好运。在18世纪初的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人们会在新郎新娘的头顶上方切开一块大蛋糕。在阿伯丁郡(Aberdeenshire),新人双双走进喜宴场所时,人们会向他们身上抛撒大麦。

  “蜜月”一词来源于新娘子在婚后一个月内饮食蜂蜜酒(用蜂蜜经发酵酿成的一种饮料)以增强生育能力——尤其是生育男孩的能力。

  在英国对于结婚纪念日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庆祝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年是纸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为皮革婚,第四年为毅婚,第五年称木婚,第六年称铁婚,第七年叫铜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为柳婚,第十年是锡婚,以后是钢婚、绕仁婚、花边婚、象牙婚、水晶婚。从第十五年以后,每五年各有一个称谓,依次为搪瓷婚、银婚(第二十五年是个大典)、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钻石婚。这最后一个是第三大庆典,但很少有人能够庆祝这个庆典。

  向心仪对象赠送爱匙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威尔士人从17世纪就开始这么做了。爱匙由追求者或追求者雇用的雕刻匠雕刻而成。之所以雇用雕刻匠,是因为追求者的手艺实在太差没办法自己雕刻。爱匙的柄部会刻上各种符号,比如心脏、车轮或船锚,表达对对方或双方的心意。爱匙尺寸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很精巧,有的却很精简。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即大放异彩,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演变为一种装饰。今天,旅游业内大量的爱匙作为纪念品出售给游客。

  英国现代婚礼习俗

  新娘有“母鸡之夜”(Hen nights)晚会,新郎有“雄鹿聚会”("Stag" parties),分别类似于独身女/单身汉聚会。聚会上有婚仪演练,但演练后可没什么聚餐。如果新人去教堂结婚,教职人员会在婚礼举行前三周的周日宣读预期婚礼的结婚公告。宣读时新郎和新娘不得在场,否则不吉利。婚礼往往在中午举行,随后是各就各座的宴会,称为“喜宴”。婚礼邀请与美国的习俗类似,但很少有人费那么大劲儿一张张地填写请柬。回复卡片也不再使用,因为宾客会自行购买。新娘从教堂出来时,如果有烟囱清扫工亲吻,会很吉利。

  婚礼服饰

  与传统的西式女装相比,新娘的婚纱少了些许华丽。随便妆点些耀眼的东西都需要人们专程赶往大城市,故而花费不菲。

  新娘很少会把婚纱留给女儿,而是会把它卖掉或让人用婚纱的料子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制作洗礼服(Christening gown),因为着装要“有新有旧,有借有忧,硬币放鞋内,万事不会愁” (Wear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 and a lucky sixpence in your shoe")——古老的英谚如是说。

  今天,许许多多的伴娘取代了新娘子的成年看护,看护的着装是要新娘子埋单的。新郎也很少穿黑色无尾礼服,除非是正式的大型婚礼。西装比较常见,伴郎也会穿。亲家母之间从不商量婚服的颜色搭配,也不考虑伴娘着装的颜色。

  婚礼车队

  参加婚礼的人排成队伍向教堂行进(这种习俗古已有之,目的是保护新人,使他们不被妒火中烧的其他求婚者伤害)。豪华轿车很少见,因为它们在弯弯绕绕的小路上可不实用,婚车通常为劳斯莱斯或者老爷车。传统上,英国新娘只有一位成年看护(即证婚人)。今天的习俗则是由许多伴娘取代成年看护。带领婚礼队伍的是一位女花童,边走边沿路抛撒鲜花花瓣,预示着新郎和新娘将由此踏上幸福的生活之路。只有正式的大型婚礼才会有引座员。一般情况下,宾客会各自落座。

  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多数在圣公会教堂举行)通常包括两三组赞美诗。由于多数宾客不必吟唱,因此需要雇用教堂的唱诗班。英国父亲无需在圣坛上亲吻女儿。婚礼中,新郎和新娘离开圣殿(sanctuary area)后随牧师进入圣衣室(vestry)签署婚礼文件。此程序完成后,他们就被认为正式成亲了。在祝福仪式(benediction)上,新娘和新郎头上会盖一块正方形的布,称为“婚布”(care cloth)。教堂的钟声随着新人的驾临而响起。在新婚夫妇离开时,钟声则与众不同,为的是除魔驱恶。

  在英国,婚礼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记处举行。教堂本来是为_设立的,但在教堂结婚也是传统的方式。新娘穿着白色的礼服,戴着面纱,拿着花。新郎穿着西装,等在教堂的圣坛。当新娘到达时,风琴开始演奏结婚进行曲,在音乐中,新娘的父亲带着他的女儿走过长廊,然后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里,于是婚礼开始了。仪式的重要部分当然是交换结婚戒指,当这对新人结婚时,他们在教堂签署结婚登记证,然后他们穿过教堂来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向他们扔大米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

  意大利结婚习俗

  婚姻制度

  意大利人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他们的婚嫁习俗与欧洲其他国家大同小异。今天的意大利男女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多,他们可能寻找自己心爱的伴侣。青年人利用同学、同事、同乡等关系或通过亲友介绍,在旅游、滑雪、打球、观看赛马赛车、赛船或跳舞、唱歌、观看文艺演出等活动中互相结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恋爱过程,有的还主动征求父母或亲朋好友的意见,然后才定下终身大事。男女青年从认识到结婚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相识之后经过订婚阶段,过一二年才结婚,有的结识后很快决定结婚,没有经过订婚的那段过程。订婚的礼仪并不十分复杂,男女相爱后,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后宣布订婚。男方要向女方赠送订婚戒指,并亲自戴在女方左手的无名指上。男女双方要把此消息通知亲友,宣布他们已成为未婚夫妻,并安排男女双方的父母、亲友一同进餐。亲友要向订婚双方送礼,表示祝贺。

  订婚戒指

  关于妇女戴订婚、结婚戒指,有不少传说。一种传说是:戒指用金子做成,非常结实,表明婚姻牢不可破,而其浑圆无缝,又象征婚姻圆满,婚后幸福无边。另一种传说是:古时没有自由恋爱,有钱有势的人常常强迫妇女成亲,甚至出现抢亲。男子将抢来年女子戴上枷锁。经过多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或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上戒指后,表示她已归他所有。这就是戒指的来历。

  婚礼筹备

  婚约男女永结同心之后,就要为正式婚礼进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如布置新房,购买家具及各种日用品,印发请柬,联系举行婚礼的地点,准备结婚礼服,等等。一旦准备就绪,举办婚礼的时刻就会到来了。男女双方事先进行商议,择日完婚。意大利人习惯把婚期定在春、秋两季,一般以3月、4月、7月、9月、10月为多。因为春季春暖花开,气候宜人,特别是3月和4月正值复活节前后,而复活节是万物生长、充满生机的节日,所以在此期间结婚的青年男女较多。金秋佳节也是青年们举行婚礼经常选择的时节。秋高气爽,景色迷人,未婚夫妇此时喜结良缘,幸福美满。

  婚礼形式

  意大利人对婚礼比较重视。婚礼分为两种,一种是民政婚礼,另一种是教堂婚礼。举行这两种婚礼都是合法的,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进行婚姻登记,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办理。在意大利,除了上述民政婚礼和宗教婚礼仪式,甚至主张不举行正式仪式,只要到市政府婚姻登记处注册登记,就算是结婚了。他们可以到国内旅游城市或国外风景区度蜜月。有的新郎乘从一辆扎满彩绸、飘带和花束的小汽车,前往迎娶新娘,将新娘接到家里,亲友们见面后,共赴婚宴。他们省去了那些繁琐的结婚仪式,婚宴后,婚事就算办过了。

  未婚同居

  现在,也有一些未经订婚、结婚就同居的意大利青年男女。他们眼里,婚礼是多余的。他们认为,愿合就合,愿分就分,没有家庭责任。但大多数意大利人对婚姻仍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有些人还重视结婚纪念,每逢结婚1周年、5周年或10周年还要举办家庭小型纪念活动,如到饭馆聚餐、到郊外旅游野餐或观看文艺演出、举行舞会等。对于25年银婚和50年金婚,则更加重视,夫妇有互赠礼品的习惯,25年送银质纪念品,50年送金质纪念品。而且,夫妻之间要说一些互相赞美的话,如“深深感谢你与我共度50个春秋”等等,使对方感到心情愉快,有利于增进夫妻感情。

  涉外婚姻

  由于时代的发展,各国之前的往来与交流增多,意大利的涉外婚姻也增加了。在一些意大利青年和家庭中,有时产生这类问题:是否可与一名黑人姑娘结婚?要不要收养一名非洲孩子?如果子女同一名东方或非洲有色人种热恋,父母如何对待?现在有多少人能接受与异国人通婚?1993年,意大利女记者安娜·塔利亚卡尔内采访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现代历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意大利侨民等,其结果是:大多数人认为,意大利人不应是单一人的种族,不能受种族主义的影响。在意大利,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与一名黑人小伙子通婚,这是政党的事情。近几年来,由于意大利男女青年与外国人通婚的人数增加,引起一部分人对其后果表示担心,他们害怕对意大利民族产生不利影响。但总的看来,人们并不反对同外国人结婚。经有关人员统计,如果一名意大利小伙子与一名黑人姑娘结婚,将有67%的人赞同,27%的人反对;64岁以上的女人大多数不赞成女子与外国人通婚;45岁以上的男人大多数不赞成男子与外国人结婚;但80%的青年人对与异国青年通婚持赞成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