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药方>

肝郁湿热中药方

蓝俊分享

  肝郁湿热是指湿热内蕴,肝气郁滞,以两胁胀痛,胁下痞块,或身目发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肝郁湿热中药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肝郁湿热中药方

  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

  【处方】白菊花9克,木贼9克,蝉蜕9克,银柴胡9克,羌活9克,生地9克,女贞子9克,苍术9克,白术9克,防风9克,赤芍6克,菟丝子15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清肝解郁,健脾渗湿。主肝经郁热,湿蕴于脾。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广西中医药》

  开郁舒肝丸

  【处方】香附、沉香、陈皮、甘草、枳壳、六曲、乌药、茯苓、山楂、厚朴、青皮、砂仁、元胡、槟榔、白术。

  【制法】炼蜜为丸,每丸重10g。

  【功能主治】开郁顺气,健胃舒肝。主膨闷胀饱,消化不良,不思饮食,两胁疼痛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1日2次。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实用中成药手册》

  解郁清肝汤

  【处方】柴胡6g,酒黄芩9g,香附9g,青皮3g,银花12g,青黛0.6g,赤芍9g,牡丹皮9g。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主风轮激开。因怒气伤肝,气血挟郁火冲逆于上,目珠胀痛,白睛赤丝紫胀,风轮泛高,青睛表层骤起裂痕,且兼胸满胁痛,脉弦有力者。

  【各家论述】方中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酒黄芩、青黛、柴胡清解肝中之郁火,赤芍、牡丹皮清肝经血热,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则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之功。

  【摘录】《张皆春眼科证治》

  肝郁湿热病因

  情志不遂,或受到精神刺激,思虑伤脾,脾失健运。

  肝郁湿热病机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则两胁胀痛,胁下痞块;脾失健运,湿气内生,气血瘀滞,肝郁久化热,则身目发黄,口渴口苦;湿热蕴结可见乳房胀痛或阴痒,月经失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湿热辨证要点

  两胁胀痛,胁下痞块,或身目发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湿热常见病症

  肝郁湿热证 经间期出血

  临床表现: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质稠,或白带挟血,小腹腰骶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甘草、生地黄。

  针灸泻法:关元、三阴交、肝俞、期门、太冲。

  肝郁湿热证 经断复来

  临床表现:绝经后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常用方剂: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常用中药: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针灸泻法: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肝郁湿热证 阴痒

  临床表现:阴部瘙痒,如虫行状,甚则奇痒难忍,灼热疼痛,带下量多,色黄呈泡沫状,或色白如豆渣状,臭秽,心烦少寐,胸闷呃逆,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常用方剂:萆藓渗湿汤加白头翁、苦参、防风。

  常用中药: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通草、滑石。

  针灸疗法:中极、三阴交、上髎等,针刺用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