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乐器>

文人雅玩之古琴收藏介绍

邱惠分享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弦乐器之一,古时称为“琴”或“瑶琴及“七弦琴”,又有别称“绿绮”、“丝桐”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文人雅玩之古琴收藏介绍,希望你喜欢。

  文人雅玩之古琴收藏

  为了区别于胡琴扬琴等乐器,1919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所设古琴组将“琴”首称为“古琴”。古琴的音域宽广,音响含蓄、深沉,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为历代文人隐士所喜爱。过去的琴学界及音乐史学界只注重对历代相传的琴曲及琴人的研究,斫琴史的研究却显得较为萧条。

  古琴这种乐器是何人何时制造出来的,现已无法考证。传说原始时代有个发明农耕的叫“神农氏”的氏族,曾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移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太平御览》引《通礼篡》云:“尧使无勾作琴五弦”。《礼记·乐记》则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在《大荒东经》中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弄其琴瑟”;在《海内经》中又记载:“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不论是尧、舜及晏龙作琴,还是伏羲、神农或其他什么人造琴瑟,都不过是传说而已。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创造了“琴”这种乐器。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七弦琴,是现在已知古琴的最早实物。琴身山独木斫成,构造简单,当时还没有后世琴面上的十三徽,底板和面板是分开浮搁在一起的。从这些出土的古琴实物可以推测,古琴的形制在先秦时代还在不断发展,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定形。《诗经·国风》中记载,公元前662年卫国人民在楚丘(今河南淮阳西南)建时唱道:“树之榛粟,椅桐梓漆,爱伐琴瑟”。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已懂得斫琴瑟要选择理想的木材——梓、杉木了。

  古琴到了汉魏之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有了完善的共鸣箱,而且也有了标志音位的琴徽。《后汉书·蔡邕传》记述这样一件事:蔡邕在吴(今江、浙)时,有一次见人烧木做饭,听到木在火中发出清脆的爆裂声,知是良材,立刻抢救出来,制成古琴,果然音色不凡.此琴因尾部还带有焦痕,故被人们称之为“焦尾琴”。在《广博物志》中则有这样的记载:“刘子尝游泰山,见霹雳伤柱,因以制琴有大声。”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用霹雳木制琴的记载。蔡邕所制焦尾琴,传至六朝时还在使用,后世并出现了许多仿制焦尾琴的精品。蔡邕用烧焦的桐木制琴的经验,也被后世斫琴家们用于木材处理技术中。晋·顾恺之的《斫琴图》,保存了我国古代斫琴的珍贵资料。这一切,经过南北朝和隋代斫琴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唐代所琴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的琴,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当时由于人们需要的古琴数量多,斫琴家们通过斫不同类型的琴,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琴家对于古琴趋臻完美的追求,促使一些斫琴的能工巧匠在选材、造型、斫制、髹漆等方面苦心探索。当然,斫琴术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统治阶级对于古琴的偏爱和提倡这一个重要的因素。《琴书大全》载,隋文帝的儿子杨秀封为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以后蜀地的斫琴名家辈出,也可能与此有一定联系。唐代当过宰相二十年的李勉“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筩为之。多至数百张,有绝代者'响泉''韵磐',自宝于家。”有钱有势的人家,这样成百上千地大规模地制造古琴,无疑也会推动研琴工艺的改进。唐代的斫琴名家,首推四川雷氏。大历(公元766一779)间,称他们所斫之琴为“雷琴”。其特点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攵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苏轼《杂书琴事》)与这一评价相似的另一说法是:“所以为异者,岳虽高而弦低,弦虽低而不拍面。按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琴书大全》引黄延矩之语)。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贞元(公元785一804)中,成都雷生所斫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琴雅》)雷氏世代斫琴,其中尤其以雷威为最有名。传说他的斫琴技艺是经神人指点,又说他常趁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听辨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从中选取良材造琴。可见人们对雷威斫琴的技艺是非常佩的。在雷威之前,有做过唐玄宗待诏的雷俨,和雷俨齐名的还有冯昭,接着又有雷霄。雷威以后则有雷压、雷迅、雷文、雷会、雷盛、雷迟、雷绍、雷震、雷焕、张越、郭谅、沈镣、李等斫琴名家。

  宋代虽出现了官办的斫琴局并统一了古琴的形制,但仍以仿雷、张古琴为主。宋代的研琴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金道、陈道、马希亮、马希仁、施木舟、龚老和梅四等。宋代还产生了所琴专著,即碧落子的《斫琴法》。碧落子是石汝砺的号,广东英德人,所撰《斫琴法》见于《琴苑要录》。他认为唐代张越、雷震只规定出琴的尺寸,但是“不言调声之法”,这是很不够的。于是他的文中除尺寸外,还讲了削面、调声诸法。《琴苑要录》还收有“斫匠秘诀”和“琴书、制造”部分,都是斫琴法的专门著作。前者分二十条,编为口诀,便于匠人牢记要点。后者就造弦、制琴的各道工序和要求详加论列,并有插图。这些都是当时斫琴技艺的经验总结,看得出宋代比唐代的斫琴法又有所发展。但总的看来唐宋是我国古琴制作的黄金时代,此间出现了众多造型美观工艺精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的古琴佳品。

  元代的斫琴技艺,比之唐宋较落后,大概是外族人统治的结果。但是,由于唐宋所琴成就和影响,也出现了许多研琴名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严古清、朱致远等。

  明代帝王经常大批造琴,出现了一些所琴能手.嘉靖年间有为衡王斫琴的冯朝阳,有为益听琴的涂桂;崇祯年间又有为内府局监制的琴张。他们与其他工匠一起,成百上千地研琴。潞王的“中和”琴数百张,至今还常能见到。在当时民间也有不少斫琴能手.明代的斫琴名家还有张敬修、施彦昭、吴拭、祝公望、方隆、惠祥和宁王朱权、益王朱佑宾等。张敬修,练川人,他的斫琴被称为吴中绝技之一。《陶庵梦忆》说他的斫琴技艺上下百年无敌手。常熟琴人陆太徽请他试用楷木斫琴,效果比桐木还好.施彦昭,武陵人,能弹琴,尤工于斫琴。天台陶凯有诗赞他:“武林城中百万家,斫琴施氏良足夸。嗟哉!施氏之外无复人桐树枯死终为薪”。(《西神客话》)吴拭,字去尘,休宁人,善诗,工书画,所制之墨和漆器很有名。他精于琴理,著有《订正秋鸿谱》。他所斫之琴称“去尘琴”(见《休宁县志》)。

  清代斫琴史上是空白。大概也是因为外族人的统治所致。晚清到民国间,杨时百、徐元白、王露等,经过多年实践,仿效唐琴将琴制逐渐加宽加长。本世纪30年代,我国的著名音乐团体大同乐会所制的一套乐器(共一百四十多件)中见有古琴且有一些改的成份。

  古琴会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古琴的历史极其悠久,相传伏羲造琴,可以说几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流传至今,人们一直在演奏它,从未间断。

  古琴的样式十分丰富,有着近六十种不同的款式。

  他还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减字记谱体系,并且用这种减字记谱法保存了自六朝以来的一百四十余部琴书谱集,在这些琴书谱集上,记载着三千三百六十余首不同派别的传谱。

  它被称之为一种文化,始终占据着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最高点。自古以来就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和“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

  这些,都无疑的让古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古琴、喜爱古琴和学习古琴。古琴被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给与古琴的一种荣誉,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对古琴的一种肯定。

文人雅玩之古琴收藏介绍相关文章:

1.古琴基础知识

2.古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3.世界最好听的古典音乐欣赏

4.极乐吟古琴谱

5.古琴是什么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