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官职>

北宋军营官职

晓明分享

  我国古代,表示官阶尊卑的标准单位曾经有两个。但是你知道北宋军营官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北宋军营官职,希望能帮到你。

  北宋军营官职

  宋朝军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兵权由几个机构分管,各部门权力分散,权力集中于皇帝。宋朝负责管理军事有关事务的有四个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选(武选唐朝归兵部管,宋朝元丰改制前由审官西院管,改制后权归吏部)。

  宋朝实行募兵制,士兵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每逢有饥荒,从饥民中招募士兵,补本城。宋朝政府对从饥民中招募士兵的办法很得意,说是“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也就是说把社会上的可能反抗者变为镇压者,一举两得。宋朝还有个从后周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是从地方厢军中选拔出强壮者充实到中央禁军。这种作法被称作“强干弱枝”,也是宋朝军事制度的一个特点。

  另外,宋太祖赵匡胤“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⑶。这种办法可收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但对作战十分不利。神宗即位知其弊,才废除了这种办法⑷。

  南宋初,允许将领募兵,于是有了岳家军、韩家军的出现。这触犯了宋王朝的大忌讳,有成为私人武装的危险。因而南宋有收回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兵权的举动。岳飞有大功于国,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杀害。

  “三衙”,即侍卫亲军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是中央统率禁军的三个机构。除殿前司单独有最高级的军事职官都点检、副都检点(后不置)外,各衙的长官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禁军分布在各地驻防。统率军队的率臣,有都总管、总管、副总管(初名部署,后避英宗讳改称总管)等军事职官。宋朝制度,军事正印官,一律由文官兼任,武人只能充当副职。

  厢军的长官亦称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但厢军均是老弱,无战斗力,兵士地位甚为低下,有如“给役”(只是一种“听差”)。

  南宋置御营司,自收三大将兵权后,诸军皆冠以“御前”二字,其将领为都统制、统制、副统制和统领。

  古代军营中的官职和相应的统兵人数

  我国古代,表示官阶尊卑的标准单位曾经有两个。秦汉时期的标准单位是"石",包括"二千石"、"千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级,数字大的,官阶级别也高。隋唐以后,官阶单位改成了"品",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级别,以数字少的为尊。由"石"到"品"的转化,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我国最早的俸禄,是按时支给实物(米或谷)。官高者米多,位卑者米少,每年各支给禄米若干。于是,一些度量单位,便借用为当时的俸禄级别单位。

  秦始皇嬴政灭亡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吏俸禄级别也统一用"石"做标准,汉承秦制,也是沿用秦的制度。司马迁的 《史记》中西汉时期的"石"的最早记载是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

  新的官阶单位"品"产生后,"石"的表示官阶尊卑的职能便消失了,仅作为俸禄多寡的单位而存在着。"品"表示官阶的尊卑,"石"表示俸禄的厚薄,在三百年的历史中,这两种单位同时使用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经济最为凋敝的时期。自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庄园军事坞堡 比林立,商品流通量减,布帛粟米代替现钱成了交换的媒介。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给俸禄制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后,沿用北周的官阶制度,继续"以命官人"。在统一中国之后,"削周用齐",正式制定“正从九品三十阶”的官阶制度。官吏的俸禄也视官品的尊卑支给,不再另设标准。隋炀帝杨广一度废除上下阶,只保留正从十八品,但上下阶制度不久又改了回来⒆。从此,正从九品三十阶制度便成为正式的官阶制度,此后的一千数百年里,历代王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这一官阶制度才被废除。 在我国古代军队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五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自西周时起,我国古代军队大多都是依照伍、两、卒、旅、师、军进行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被称之为“比”,五户为一比。每当征兵的时候,五户人家各要送一名男丁,一比共要送五人,恰好组成一个伍,不论干什么事情,这五个人总是被分在一起。我记得“校”也是一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汉武帝时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每校兵数不等,少者七百人,多者一千二百人。统带一校的军官称校尉。不过元帅、、校尉的称号似乎早在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具体的论据暂时想不起来了,有印象而已。以前看《六韬》,“战步”中有:“步兵车骑战奈何”的句子。古代军队编制很复杂,如果详细点说,夏朝,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徒步作战的徒、卒,使用石、骨、竹、木质的刀、戈、镞、矛、斧、铲、棒等原始兵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兵器和护身装具。商、西周、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步兵主要随车作战,车、步合成编组。大量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兵器,弓弩、短剑和戟用于作战,金属头盔、铠甲和皮革制甲胄已装备部队。《周礼·夏官》记载有军、师、旅、卒、两、伍的编制序列。公元前541年,晋国大夫魏舒率军与狄人交战,"毁车以为行"(《左传·昭公元年》),改车兵为步兵。我个人认为这次转变是划时代的。随后,中原诸侯国纷纷效仿,独立步兵逐渐崛起。至战国,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钢铁兵器和抛射兵器大量使用,特别是郡县征兵制的兴起、大量农民被征召入伍,步兵迅速发展成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作战灵活的独立兵种。在此后二千多年里,除辽、金、元、清等王朝建立前后,骑兵相对强大之外,无论是在冷兵器时期,还是在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期,步兵一直是各朝军队人数最多的兵种。其武器装备,长期是制造精良的冷兵器。宋初,开始装备火器,进入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期。明朝,始建专配火器的步兵。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开始仿造、购买西方近代枪炮,步兵逐渐进入主要装备火器的时代。步兵的编制,主要按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和便于管理编组。其编制规模和称谓各朝不尽相同。清后期,新军按镇、协、标、营、队、排、棚的编制序列,仿照西方建立新的管理、训练等制度。中华民国时期,步兵的规模和装备有较大发展,装备大量仿造和购买的西式武器,确立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基本编制序列,并仍然保留着军队主力的地位。楼主的题目很大,详细备述需要准备很多资料,网络上资料很多,建议再查一些。

  军队构成 汉朝军队包括京师兵、郡国兵、边防兵三个部分。 三者结合,构成军队的整体。 武帝的我不清楚,也基本如此

  京师兵即中央军。历来不少学者认为,汉初京师兵主要指南北军,因驻地分别位于长安城内南北而得名。南军的主要任务星负责保卫宫廷,成员有卫士、郎官之别(南军组成,常见的还有二说:一 是南军即刀尉所领之卫士,—是南军仅指郎中令所领之郎官)。卫士是郡国轮流服役的正卒,由卫尉统领;郎官由高官子弟和品学出 众之士组成,属郎中令统领。北军主要任务是警备长安及京畿地区,士兵多征调三辅正卒,一年一更换,初由统率。非常时期,南北军由皇帝指定重臣统领。武帝时,南军增设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愤八校尉兵,分驻京城内外。南北军由此扩展成为皇帝亲自学握的一文重 要军事力量。东汉时期,形式上沿袭南北军制度,但已无南军之称呼,光禄勋(郎中令改称)统辖七署朗官,卫尉统领各宫卫士。北军 分作两部:一部内执金吾(改称)统领;一部(主力)由五校尉 (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分领,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灵帝时 增置西园八校兵。 企考两汉文掐,汉朝京师兵是其军队的精锐,主要负责宿卫皇宫韧保卫京师,按任务可分为三个系统:①省殿卫军。汉初由郎中令统领的郎官充任。郎官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新入仕途而非服兵役的高官子弟、品学出众之士和有某种特长之人组成。主要 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待遇优厚。汉武帝时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为加强宿卫与侍从,先后置期门(后改 体虎贲郎)、羽林(初称建章营骑)和羽杯孤儿,充任省殿宿卫和执兵送从的主力。期门、羽林选自西北六郡能骑善射的良家子弟,羽 林孤儿由作战死亡将士遗孤组成,皆长期服役,地位较高。②宫城卫士。由卫尉统领,职掌宿卫殿外宫门和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后宫殿及中央宫府的安全。卫士由各郡回轮番赴京师宿卫的正卒充当,每期一年,期满回籍。⑶京师屯兵。任务是屯戌京师,保卫京师及近畿治安。大体包括三支部队:一是南北 军。汉初京师屯兵的主力,通常由、卫或贾臣统领。如吕后以吕禄为上,领北军;以吕产为相国,领南军;丈帝元年(公 元前179)“拜宋吕为卫,居南北军”(《汉书·文帝纪》)。文帝二年即罢卫之军。至此,南北军并存的建制不夏存在。武帝初, 恢复北军组织.并扩大北军为北军八校兵,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日常事务由中垒校尉兼掌,另 派监军使者监领。东汉裁并八校为五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屯戍和出战任务加重。二是卒。由(后改称执金吾)统领。主要负责京师,维持治安;曳帝出巡时,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三是城门屯兵。武帝时始设,置城门 校尉统领,以外戚、近臣充任。下有司马和十二城门候,领兵分守长安十二城门。东汉相沿,洛阳十二城门亦设城门屯兵警守,兵员略 有减少。东汉末年,外威、宦官拥兵割据。外戚大何进旱北军五营及期门、羽林后,宦官集团逐募京畿丁壮,创设西园八校尉军。 各置校尉一人统领,总领于上军校尉,从而形成外成、宦官分 掌京师兵的局面。

  郡国兵即地方兵。汉初,高祖令各郡国选择勇武有力者,因地 势所宜,置材官、骑上、轻车、楼船,各有员额。平时参加军事训练.

  禁军的编制

  北宋禁兵,除班直以班、直为编制单位外,其他禁兵基本上沿用五代的编制序列,“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

  厢 禁兵的最高编制单位。统兵官为厢都指挥使,包称厢主,辖10个军,兵为2.5万人。事实上厢的设置并不普遍,除上四军外,殿前列的马军骆骑军、步兵虎翼军,侍卫马军司的绕捷军、挠武军、云翼军和侍卫步军司的虎翼军、勇捷军、威武军、清塞军、旧恩军也分左、有厢,而其他番号的禁兵并无厢一级编制。同时厢所辖的军数也不满10个军.如真宗时.捧日军和龙卫军每厢仅辖3个军,邮指挥也仅有300人或250人,每厢只4500人或3750人,大大低于规定的编额。由于厢一级编制的兵力较多,各厢都指挥使军权较大,故北宋前期已开始逐步缩小或废弃厢的编制。仁宗时,厢一级编制趋向名存实亡,厢都指挥使也成为武将的虚衔。

  军 仅次于厢的高级编制单位。统兵官为军都指挥使,也称军主,副职为军都虞候。一般下辖指挥(营),兵力为2500人。但也不统一.如真宗时,殿前司与侍卫步军司的两文虎翼军都是左、有备5个军,车厂辖10指挥,约5000人,比标准编制的兵力多一倍。

  指挥 也称营,是禁兵的基本编制单位。统兵官为指挥使和副指挥使,辖5都,兵力为500人。实际上,每指挥实有兵员常不满500人。各指挥均有番号,如棒日左厢第六军第三指挥,虎冀右厢第二军第三指挥等。禁兵的屯驻、更成和征战,往往以指挥为单位;禁军的兵力,也按指挥计算。

  都 是禁兵的基层编制单位。统兵官,马军称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军休都头和副都头。其下.还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等。编制员额均为100人。据仁宗时尹诛《河南先生文集》卷二门《奏阅习短兵状》载:“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步军每一都刀手八人,枪手一广六人、其七十余人并系写手。”可见,禁兵中的马兵、步兵,每都皆为100人左右。

  实际禁兵的体制和编制并非这样整齐划一大多数禁兵仅设军、指挥、部三级。编制内的建制单位并不固定兵力亦有多有少。

  神宗改制,推行“将兵法”、“结队法”,打破了禁兵原有的体制相编制,分场三衙的不同番号的禁兵指挥被混合编组成将,后又下设部、队。这样,禁兵的编制由厢、军、指挥、都四级,逐渐演变为将、部、队三级。以后,又在将之上设军,从而形成新的编制序列。

  将设正将和副将,下辖若干个部,兵力数干至万余人不等。部设部将,辖若干个队。如泾原路最初设将时,每部辖25队,兵力约1250入。队为基本编制单位。神宗时,仿照盾李靖兵法,制定结队法,规定3人为一小队,3小队为一中队,5中队为一大队,另设拥队、引战(后称押队)、旗头、左右傲旗各 1人,共50人为—队。

  系将禁兵出征作战时,间或与抽调的不系将禁兵、在京禁兵临时混合编组成军,以系将禁兵的正、副将为统兵官,并齐备军之上临时委派统制、统领官,负责统一指挥,所辖的军数不等,兵力多寡各异。到北宋晚期,军逐渐成为将以上的正式建制单位,而统制等也成为军一级的正式统兵官。

  宋朝在逐渐设旨军、将、部、队编制的同时,并未明令取消厢、军、指挥、都旧的编制。不系将禁兵4u在京禁兵人体仍保留旧制.系将禁兵则长期维持两套编制序列并存格局,但北末后期禁兵编制已基本过渡到以新的序列为它。 春秋战国时候,很多爵位既是官职,也是军职。

  五人为伍,设伍长。

  百人为佰(不一定是100个人,也就50-70人左右吧),设佰长(百夫长)。

  五百人为旅,设旅长(齐制两千人为旅)。

  千人为师,设千夫长(千户侯)。

  万人为?,设万户长(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