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穿靴子男靴
春秋战国时期到到唐朝、都是穿靴子的。唐朝穿戴是圆领、革带、长靿靴,一直流传到明代。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人穿靴子男靴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人穿靴子男靴
荒古时代
最初,人类把动物的兽皮裹在脚上,再把毛皮割成皮条,将毛皮在足部捆扎,这样人们就创造了人类最原始的裹足皮(鞋)。
随着人类的智力和技术不断的进步,又充分利用更广泛的制鞋材料---植物叶茎。用简单的工具编织成草鞋。故史书上常把兽皮和草茎作为最古老的鞋材。
皮鞋和草鞋被称为最古老的鞋类。
商周战国、春秋战国(公元前1766--公元249)
殷商时代丝纺织业有很大的发展,开始用丝织品做色彩斑斓的缎面鞋
战国七雄的战斗,推动了中国服饰的一次大**--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服式的改革者。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引进了西北地区胡人的穿戴,短衣、长裤和革靴。从此,既便于泥沼寒冷之地行走又便于马背骑乘的鞋饰--靴子盛行了两千年。隋唐宋元明几乎代代皆穿用,直到清朝才改为布制的靴子。
秦代、汉代(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汉时期皮革资源多,穿皮鞋是生活简朴的表现。此外有履(用丝绸制作)、屐(木鞋)、不借(草鞋)。
秦汉时期男女款已显区别,男人穿方头鞋履,表示阳刚从天(天方地圆说)。女人则穿圆头鞋,意喻温和圆顺从夫。
汉代贵族死后鞋穿金缕玉履,配套金缕玉衣。
魏晋、南北朝(公元280--公元585)
北方常用的靴子相继在中原流行。
靴子一般用兽皮为面料,男女通用,但不能作为正式礼服使用,穿靴不得入殿。
当时最盛行的是木履和丝履,木履即为用木料制成的鞋,亦称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上庶都穿木屐。
屐为木底下装前后两个齿的鞋,便于在雨水泥地中行走。
隋、唐、五代(公元589--公元907)
隋唐是服饰文化发展的的鼎盛时期。
靴子常用彩皮或织锦制成尖头短靴,靴上镶嵌珠宝。贵夫人的履大多大多具有各种各样装饰精美的高耸履头,最高达30厘米。
民间崇尚手工编制鞋履,喜爱穿蒲草编织的履。
宋、辽、金、元(公元960--公元1333)
宋朝缠足愈演愈烈。缠足履(三寸金莲)演变出不同的性质,把唐朝崇尚的“小头鞋履”推到了三寸为美的程度。金莲小脚在宋代已经与洛阳艳丽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
人推波助澜造出了“金莲文化”。一般劳动大众不缠足,穿平头鞋、圆口鞋、蒲草鞋。
元代时,女性不裹脚,会被视为奇耻大辱。
唐后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一位妃嫔为得到李煜的宠幸,用
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以完成一种在金莲高台上跳动的舞蹈。此后,这位妃嫔为了能保持这种舞蹈的绝技,维持李后主对她的宠幸,便常用白菱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形”。
辽金元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与汉人交流和学习中,服饰鞋履户汉交融,但以靴为主,花式繁多:计有朝靴、花靴、旱靴、钉靴等
明、清时代(公元1368--公元1911)
明恢复汉唐的服饰鞋履,百官上朝穿与唐相同的靴履,出皮革制作外,也有毡、缎等织物制成。但必须染成黑色,俗称“皂履”。鞋底用木头做成一定的厚度,外涂一层白粉,因而又称“粉底皂靴”。
民间女子仍以三寸金莲为俗,此时,出现了高跟缠足鞋,一般跟高达4~5厘米。
清代强行推荐民族服饰,妇女喜穿木底鞋,中间脚心部分有一块10厘米左右的木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