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百家姓>

百家姓佘姓来源_百家姓佘姓历史名人

蓝俊分享

  佘姓,中国姓氏之一,一说由余变化而来,一说以地名为姓氏。接下来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百家姓佘姓来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姓佘姓来源

  1、出自余氏音变后转化而来。据《姓氏寻源》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在汉代以前无佘氏,因此在周、春秋、战国时代都无“佘”氏的记载。后来“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的。那么“佘”氏也应是有一些余氏的后人改变而来的,遂形成佘氏。

  2、出自以地名为氏。汉后有佘山(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南),居住在佘山的周围的居民,其中就也有以山名为姓氏,称为佘氏。据古书记载,佘姓人多住于江西省南昌。钱大昕曰:“佘姓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

  百家姓佘姓迁徙分布

  佘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以雁门、新蔡、新郑为郡望。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佘姓,初见于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据《姓苑》上记载,佘姓起源于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记载,佘氏,音“蛇”,从示,唐开元年间太学士佘钦,是南昌人。另从《姓氏寻根》上追溯,古时没有佘姓,只有余姓,余转韵读蛇。佘与余,这两个写法十分相近的姓氏,它们之间也确有关系,从古人杨慎的笔记可看出其大概。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代有余写作佘,音蛇。从这两书记载可知,佘、余两姓关系同出一源。从《姓苑》介绍的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带的情况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聚集地:据宋朝时候的古书《姓苑》上说,佘姓人多来自南昌那一带。唐宋年间,余姓佘姓先后进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源于山西佘太君一族。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新郑(今河南省中部新郑县)。

  今安徽省的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枞阳、巢湖市和县、含山县、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岳市、西昌市、仪陇市、遂宁市、南江县,重庆市南川区、万州区,北京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汕、顺德市、普宁市、阳江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市、随州市、孝感市大悟县、黄冈市、咸宁市,贵州省的安龙县,江苏省的南通市、扬州市、江阴市、如皋市、连云港市、赣榆市,湖南省的望城县、邵东县、长沙沙县、怀化市会同县、益阳市南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桑植县、湘西州龙山县,辽宁省的沈阳市,吉林省的九台市,河北省的邯郸市、定兴县,山东省的莱阳市、日照市,云南省的昆明市、丽江市宁蒗县,河南省的长垣县、信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游县、漳州市、石狮市、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陕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布。

  百家姓佘姓历史名人

  佘 钦:历史上第一个佘姓名人是唐代太学博士佘钦,他的籍贯就是南昌,由此判断,从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因某种缘故使自己的姓氏变成佘氏,极为可能。

  佘太君:原名佘金花,是河北省义安人,《杨家将》中人物,也称杨令婆。北宋名将杨老令公杨继业之妻,精通韬略。其八子及一孙,多数殉国。在西夏侵扰时,她已百岁高龄,仍身挂帅印,率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集中地体现了杨家将的爱国精神。她以一老妇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见的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

  佘熙璋:清朝著名书画家,祖籍江苏省杨州人,居直隶宛平县。能做诗、做文章,而以书法绘画和绘画特别出色,擅长画竹,他的图章也刻得很好;他的书画作品中,有着诗歌、文章里的那种气息,在当时社会中评价很高。

  佘国观:祖籍江苏省杨州人,居直隶宛平县,佘熙璋之子。字容若,号竺西,又号石癫、石颠。父熙璋善画,为麓台高弟。佘石癫能世其学,善篆刻,尤工兰竹兼铁笔。印作曾被选入于《飞鸿堂印谱》。

  百家姓佘姓郡望堂号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新郑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曰郑桓公,此郑建国之始。东周初郑武公迁都于此,曰新郑(今河南新郑,距郑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别于原陕西省之郑地。战国韩国灭郑尝都于此,当时为韩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秦过置新郑县,又分置苑陵县,同属河南郡。晋省新郑入苑陵郡地。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复置新郑县,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郑,后不复变。唐、宋诸朝以来或属郑州、或属开封府、或属钧州,时有变动。明、清两朝时期隶属关系亦多有变动,自清朝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改属开封府,后直至清朝末期不再变。民国初期,新郑县属开封道,以后撤道,直属省辖。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郑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猜你喜欢:

1.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

2.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

3.百家姓顺口溜

4.百家姓余氏图腾

5.百家姓要怎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