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的口才变好
口才好是一个人的智慧在口才上的表现,口才好坏的根本是智慧水平。如果有智慧,即使你结巴,也是口才好;如果没智慧,即使口若悬河,也不过是废话连篇。所以说,让口才变好,根本上是要提升智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让自己的口才变好,希望能帮到你。
一、君子必贵其言
说话,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但说话哲学的要害并非“慎言”,而是“贵言”,君子必贵其言,也就是要注重谈话的质量。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孔子曾多次、反复地讲过关于说话的要求与标准,比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再比如“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等等,不甚枚举。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之一徐干,专门写过一篇《贵言》,他是这样说的:“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大意是,君子不轻易说话,每句话,每个字,都很实,都有依据,都有所指,都很有用,绝不讲空话、大话、假话、套话,这样,人就会变得很值钱。
关于“贵言”,我也在不断觉醒之中。
我最大的几点体会是:
1、君子不去游说别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涉及说服别人,一件事,讲清楚就行,言简意赅,对方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算了,不去强求。
2、不要说连自己都不信的话。不要不当回事,其实许多人每天都在说自己都不信的话,而不自知。先自欺,然后欺人。
3、君子不辩。真正高水平的人,一看别人要跟你辩论,他马上就不说了。既然说不到一块儿,还去争个胜负,你不就是把自己当二百五了。
4、争取和高人过招。如果遇见一个造诣精深、事理通达的人,要设法去和他说话,哪怕一句话,不至于“失人”、失之交臂。其实,君子听一句话,就能判断其见识深浅、修养高低,是与不是,一眼可以分别的。
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古人有一句骂人的话:“夏虫不可语于冰”,骂绝了,但确实是那么回事。
圣贤还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讲的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能乱说。这里的“中人”,是指中等才能的人,对于“中才”以上的人,才能和他讲高层次的东西,而对于“中才”以下的人,要浅显通透,或者干脆少讲或者闭嘴不说。
我总结几点:
1、多讲日用常行的,少讲玄妙高深的。
就我自己而言,因为本来就肤浅、单薄,所以我天天讲的都是日用常行的东西,不想去讲玄之又玄的东西,也讲不好。
2、把大量时间用在耕耘土地上,择佳时才种上一颗好的种籽。
人的心地,如果盐碱化了,板结了,种再好的种籽也长不了。所以,我一般去下笨功夫、先耕耘疏松好人的心地,然后遵循“随时、随性、随缘、随喜”之原则,偶尔种上一颗有价值的种籽,相信它会慢慢长。要“惜种”、“贵种”,乱种种籽的人,是最愚蠢的老师。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话是《中庸》里的,被曲解了几百年了,曲解为“以牙还牙”、“报复恶言”。真正的意思是,君子教导人,就是用他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懂的道理,来诱导之,让他明白,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4、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慧根和善根都不同,所以要区分开来。而人的善根和慧根,集中表现在敬畏心上,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向往崇高的东西,才能促进其觉性与德行。如果没能引发、生成对方的敬畏心,再好的东西给他,他也接不住、麻木不仁,甚至怨恨于你。我平常与缺乏敬畏之心的人一般会保持距离,常常曰之为“无根之草,无缘之人”。
不过,无论“语上”,还是“语下”,其实都不如“贵言”,提高谈话的质量,以少胜多,宁缺不滥,宁平勿俗,宁偏勿全。
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一直在强调,言与行之间的关系,《论语》中,至少二十次提及,比如“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为什么反复讲、不厌其烦地讲言行之间的关系?不可小看。这里可能隐藏着一道关于建立良好内心秩序的门,是高维度的一种智慧。
尤其是“讷于言,敏于行”这句最为要紧。“讷”,是迟钝的意思,说话很容易,所以要迟钝、要贵言、要把持住自己的嘴,而身体力行却很难,所以要敏捷。
我们的问题通常出在说到了,事情没做到,一不小心话说过了头,做呢,使劲注意,拼命努力,还是做得不够。
真正的君子,是话不说太满,但行动要敏捷,并能付出100%努力,言能顾行,行能顾言,言必行,行必果。
做个实在人,是人的最大价值,而若人人说你实在,这是最高的德。实在人,内心秩序是井然的,心与口是一致的,他不乱不慌不惧,这样的人,天会照顾他。
进一步说,人的一切麻烦和祸患,和他的那张“破嘴”不无关系,而有德之人,往往更喜欢“闭着嘴说话”,他用心去感应世界、传达意义。
相关文章:
5.口才对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