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演讲表达的实用技巧
演讲是人类传播思想的古老而重要的方式之一。与个人之间的语言传播和书面语言的传播方式相比,演讲同样需要遵循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合乎语法、讲究修辞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演讲表达的实用技巧,希望能够帮到你。
关于演讲表达的实用技巧
一、形象化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85%以上的知识,是通过视觉印象被我们吸收的。为了增强视听效果,演讲者当然应该注意自己的外貌形象和态势动作,但更为重要的是,演讲者要善于调动语言表达手段,让抽象的哲理物化为活动的景象,让空洞的说教转化为鲜明的画面。
二、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演讲者要力求突出演讲的个性风格,创造独特的“我”。伟大的演讲家都具有自己的演讲风格。如鲁迅先生的演讲风格是分析深刻、外冷内热、富于哲理;郭沫若的演讲风格是热情洋溢、奔放不羁、文采华丽;毛泽东的演讲风格是通俗风趣、论证严谨、民族特色浓厚。演讲的个性首先体现着演讲者自己的个性。影响演讲者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职业等。如一垃女药剂师在第一次品尝啤酒时,脱口而出:“哎啊,就像喝颠茄合剂一样!”女药剂师的职业敏感性使她把啤酒与颠茄合剂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像许多普通人一样,把啤酒比喻为潲水。
三、口语化
听众对演讲的接受效应首先取决于听众是否清晰地接受了演讲者的话语。演讲不同于书面语言,听众在现场中不可能有更多的余暇思考和猜测某些生僻的词语和隐晦的思想,更不可能像阅读书面文章那样进行多次反复。口头语言的传输和接受特点决定了演讲语言要尽量做到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瞬间感染力。
四、幽默法
美国人约翰·哈斯灵在《演讲入门》一书中写道:“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参与了思想交流过程。”哈斯灵实际上已经总结了幽默在演讲中的两大作用:建立友好关系和促进思想交流。
运用幽默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从构成幽默的方法介绍幽默在演讲中的运用:
(一)故意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扩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形象、作用和程度,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夸张可以构成幽默。
里根曾两次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两次竞选美国总统,他在竞选演讲中曾这样抨击物价上涨: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你们还记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美元吗?而今天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
里根通过夸张美元的贬值,激起选民们对当政者导致物价上涨的不满。
(二)正反颠倒
正反颠倒,俗称说反话,也是构成幽默的常用手法。
芦沟桥事变后,陈毅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去同国民党谈判,谈判桌上,陈毅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一个问题我很不满意。以前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你们悬赏买我的头,花红由三千涨到五万。朱毛长征以后,由五万降到二百,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吗?
(三)设置“包袱”
相声中常用设“包袱”、“抖包袱”的手法构成幽默。演讲也可以借鉴相声的表演艺术,先设置一个疑问,然后加以解答,通过机智风趣的解答构成幽默。
50年代,周恩来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与西方记者有如下一段问答:
问:“请问先生,中国可有妓女?”
正色回答:“有!”(全场骚动)
接着说:“在中国的台湾省。”(全场掌声)
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全场愕然)
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值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主辅10种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西方记者的提问,隐含着对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怀疑和刁难。周恩来的回答,首先使中外记者感到吃惊和困惑,继而在幽默的解释中不软不硬地回击了对方。
(四)移花接木
当甲、乙环境互换和甲、乙词语互换时,都能造成移花接木的幽默效果。
如果在报纸上刊登着“一青工游园不慎误入虎口,有关部门提“请游人注意安全”这样一段话,可以算是比较标准的新闻语言,但在姜昆与李文华合说的相声《虎口脱险》里,却是一个掉进动物园老虎山的青年在与老虎相伴时的胡言乱语,惹得听众捧腹大笑。这种幽默效果正是由环境互换所带来的。
四川的浩云在题为《论男子汉》的演讲中,大量运用了“大词小用”这种幽默手法:
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论男子汉》。(掌声)掌声证明,这是一个真正的时髦问题。(掌声、笑声)广大的女同胞和男同胞,都在积极地做这一时髦的促进派。呼声日起,浪头一天比一天大,标准一天比一天高,要求一天比一天严,大有让所有的年轻男性公民们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之势。(笑)刘晓庆说:“作女人难,作一个名女人尤其难。”我说,作男人难,作一个男子汉尤其难也!(笑声,掌声)……而要成为一个男子汉,最能立竿见影的,大概就是所谓的物理方法了:穿一双中跟鞋,增加些海拔高度;(笑)留一撮小胡子,显出些粗犷,着一条牛仔裤,添几分潇洒……
演讲者使用了“时髦”、“脱胎换骨”、“.立竿见影”、“海拔高度,,等词语,大大增加了演讲的幽默效果。
(五)如实陈述
生活中有些可笑之事,不需加工,原样讲述,就能够产生幽默效果。
李燕杰在一次谈学习的重要性的演讲中,就运用了如实陈述的幽默手法:
一个机关请我去讲一讲机关的常用文,即怎样写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上课时我就当众读了一些文章病句……其中有个是表扬老师傅的:“××师傅从苦水中长大,对党一直十分热爱,长期的耿耿于怀。”再一个:“××同志逝世了,我们全厂同志化悲痛为力量,真叫做穿着孝衣拜天地,悲喜交加。”
李燕杰的如实陈述,激起了听众的满堂笑声。
运用幽默技巧要注意两点:
第一,材料和语言不能庸俗低级;
第二,幽默要紧扣主题,份量适当,切忌喧宾夺主。
五、迂回法
演讲者有时并不直接了当地阐明演讲主题而是采取反证、说反话、先贬后褒等手法,迂回到达演讲主题。在某种情况下,迂回法能够造成峰回路转、恍然大悟的演讲效果。
香港作家陈浩泉在小说《选美前后》中描写了“香港***”半决赛中的一段场面:主持人向一位参加半决赛的***提问:“杨***,请听着,假如要你在下面的两个人中选择一个做你的终生伴侣,你会选谁呢?这两个人一个是肖邦,一个是希特勒!”杨***立即回答:“我会选择希特勒。”杨***的回答引起了听众和记者们的骚动。有人提问:“你为什么选择希特勒?”杨***从容地回答:“我希望自己能感化希特勒。如果我嫁给希特勒,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也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嫁给希特勒”,谁也不会料到杨***会做出如此回答。正当听众震惊之时,“感化希特勒”,180度的大逆转又使听众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和惊叹。
在一次新婚喜宴上,新郎的好朋友应邀发表祝词:“刚才,大家对新郎大加赞赏,但据我所知,新郎并不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品学兼优。”此言一出,来宾愕然,有人甚至怀疑这位朋友是不是要挑起不愉快的争端了。紧接着,祝词人介绍了新郎如何贪玩、如何疏忽大意的一些轶事。直到结尾时,祝词人才将话锋一转:“所幸新郎并没有对工作掉以轻心,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一旦他决定干一件事,必定是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有这种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新郎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祝词人运用先贬后褒的手法,对新郎的褒奖更为生动而有力。
六、悬念法
演讲者要设法使听众进入自己的演讲思路,使听众随着演讲的进程思考、等待和惊奇,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制造悬念。
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主讲老师在谈到细节描写时,首先提出了一个悬念:“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台下的大学生们活跃起来了,有的私下议论,有的举手答问,有的干脆掏掏口袋,模拟一下自己回宿舍时找钥匙的动作。主讲教师让同学们议论一阵后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在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摸索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那一片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正好,门开了。而大多数的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砰’的一脚或一掌,门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摸了书包摸裤袋,摸了裤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了钥匙串,把钥匙片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片又摸错了。”主讲教师的描述引起了会场中二片会心的笑声。教师趁势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这位写作教师先制造悬念,让听众探索悬念的答案,然后利用解答悬念抛出讲学要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呈现一片欢庆胜利之声,北洋军阀政府也下令北京的学校放假三天。以示庆祝。这时,李大钊先生在北京学生集会上,发表了着名的《庶民的胜利》的演讲: .
我们这几天庆祝战胜,实在是热闹得很。可是战胜的、究竟是哪一个?我们庆祝,究竞是为哪个庆祝?
(李大钊先生在明明是为了庆祝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的大会上,单刀直入地提出“庆祝”的目的问题,激起了与会者的疑惑和惊讶。)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哪一国或哪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军国主义庆祝。
李大钊先生利用悬念促使听众重新思考“庆祝”的目的,然后再深刻地揭示这场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这比平铺直叙地阐明主题更能吸引听众。
七、引用法
悠久的人类文化和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注定了演讲者永远不可能是创造一切的“上帝”,演讲内容永远不可能通篇都是演讲者独有的见闻和思索。因此,“引用”就成了演讲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有效技巧。
(一)引用的主要类型
(1)、原文引用。
演游者把要引用的材料一字不改地转述给听众,表现在书面上即是引用材料加上引号。原文引用的材料一般是简短的言论。如某省一位领导人在一次县处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
“同志们,老百姓是怎样批评我们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呢?他们有一段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发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就是政策不兑现。’”(全场大笑)报告人随即利用与会者思维异常活跃的时候,强烈地抨击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官 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
(2)改造引用。
为了简练和便于叙述,演讲者对要引用的材料进行某些归纳、删节和加工。改造引用的材料一般是有情节的事例。如毛泽东在演讲中引用“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有时,演讲者也对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成语、谚语等进行换意改造引用,以获得某种特殊效果。如把“不学无术”改造成“不学有术”;把“人一走,茶就凉”改造成“人一走,茶不凉”等等。
(3)虚拟引用。
演讲者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虚拟某些言论或事例。如一位语言学家为了说明良好的口才是通过后天的锻炼而培养的,就模拟了一些情节和对话:
……但就包括这些人物(指演讲家)在内,也要通过实践锻炼,只不过他把锻炼时间提前了。当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可能就是班长,阿姨进来了,他说:“小朋友坐好啦,阿姨发糖啦!”你在干什么呢?背着手等发糖哩!(笑声)
到了小学校,两道三道红杠杠往袖子上一戴,放学时,学生们过马路了,他说:“同学们手拉手,不要慌,赶快走!”
你在干什么?拉着别人的手放都不敢放!(笑声)
演讲者通过虚拟情节的模拟,维妙维肖地说明了良好的口才是通过锻炼而获得的。
(二)引用的作用与技巧
运用引用,决不是为了炫耀演讲者的学识,而是为了充分论证和表达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即为演讲主题服务。早在1400多年前,着名文论家刘勰就把引用的主要作用概括为“明理”和“征义”(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
曲啸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展开他的论点:
我记得杜勒斯临死前曾说过,他要用管乐吹垮共产党的第三代,改变我们前进的路标。我说,杜勒斯先生,你的预言落空了。
反面论点的引用震动了听众,这比从正面直接进入主题更为有力。
某全国重点大学实行考、教分离改革,大学生们对能否通过考试忧心忡忡。一位教授在考前动员会上这样鼓励他的学生:“同学们,你们要‘天王盖地虎’!考试是‘地虎’,复习就是‘天王’。考10道题,我们复习100道。‘天王’盖住了‘地虎’,就没有什么好怕的!”教授引用《智取威虎山》中的“黑话”台词,使同学们在轻松的笑声中解除了思想负担。
精妙的引用使演讲生辉,蹩脚的引用则使听众倒胃口。运用引用要做到“三要”与“三忌”:
第一,要丝丝入扣,忌离题万里。
演讲者要在深刻把握主题的基础上选择引用材料。如果引用材料偏离演讲主题十万八千里,演讲者越是声情并茂,越是会增加听众被误导的可能性。
第二,要画龙点睛,忌喧宾夺主。
演讲者只能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安排少量高于“我”但为“我”所用的引用。演讲中过多依靠引用,演讲者的自我见解和个性特点就受到了排斥,演讲者变成了有生命的傀儡。个别演讲者喜欢大量引用名人言论和古典诗词,这又有意无意地构成了卖弄学识、哗众取宠的嫌疑。
第三,要标新立异,忌陈词滥调。
演讲者只有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才能推出令听众耳目一新的引用。演讲中引用一些平庸、陈旧的材料,反而会冲淡演讲的意境。在同一场演讲中,多个演讲者如引用同一材料,最易给听众留下笑柄。如某场演讲先后有七位演讲者引用夏明翰烈士“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被听众讥讽为“我们的演讲者比国民党刽子手还残忍”。
八、代 词
“你、你们,我、我们”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代词,但在演讲中使用是否得体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你、你们”使用得当,可以使听众的注意力保持在顶峰状态,因为它时刻提醒听众维持一种自我感知的心理状态。例如,当需要就“硫酸”的作用做一次科普演讲时,可以这样告诉听众:“硫酸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方面都有关系。如果没有了硫酸,汽车将无法行驶,你必须像古时候那样骑马或驾驶马车,因为在提炼汽油时,必须广泛应用到硫酸。不管是照亮你办公室的电灯,还是夜晚引导你上床的小灯,这一切如果没有了硫酸,都将成为不可能。在你还没有和你的毛巾打交道之前,毛巾就已经和硫酸打过交道了。你使用过的梳子也需要硫酸处理。你的刮胡子刀片当初在经过锻炼后,也一定曾经浸在硫酸中处理过。”
但是,“你、你们”的使用,又可能在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制造心理鸿沟。而造成这种鸿沟的原因是:演讲者显示出的居高临下的身份,使听众不愿接受;演讲者抨击或说明的事理刺伤了听众。例如,在一次语言学讨论会上,一位语言学家这样开始他的学术报告:“刚才几位同志的报告都很好,如果把你们的讲稿没收,你们还能不能讲得这样好呢?”这位语言学家本想借此说明口语运用的特点和难度,谁知其他的语言学家被激怒了,他们私下议论:“把我们的讲稿没收,我们就讲不好?怎么,把你的讲稿没收,你就能讲好啦?你×××也太狂了吧!”其实,这位报告人只要将开场白中的“你们”换成“我们”,语气就会和缓得多。
美国一位富有推销经验的女士在推销员讲习会上介绍她成功的秘诀时说:“你如果推销口红,可以向她说:‘这支口红涂在我们不太润湿的嘴唇上,嘴唇会立刻变得润滑而有光泽。”面对意欲购买口红的年青姑娘,如果把这位推销员语中的“我们”改用为“你们”,其令人不快的结局可想而知。
据心理学家统计,口语中使用“我”频率最高的人群是精神病患者。演讲者如果频繁地使用“我”,也会引起听众的厌恶。
此外,在演讲中,特别是学术演讲中,当需要表述演讲者个人提出的某一论断而又要表示谦虚时,演讲者可以使用复数形式“我们”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如将“我认为”、“我的看法是”改为“我们认为”、“我们的看法是”。
九、节 奏
节奏主要体现为快慢和停顿。没有节奏变化的演讲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易睡,就像单调的行车途中易打瞌睡一样。着名演讲理论家费登和汤姆森,在《演讲的基本经验》一书中说:“关于演讲速度,所应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随时注意变化。”
演讲中应该减速的地方有: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极为严肃的事情;勉强控制的感情;使人感到疑惑的事情;数据、人名、地名等等。
演讲中应该加速的地方有: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不太重要的事情;精彩的故事进入高潮时;无法控制的感情等等。
停顿(沉默)是控制节奏,吸引听众注意力,调节现场气氛的重要方法。不懂得沉默的人,就是不懂得演讲的人。以下是几个沉默的实例:
美国前总统林肯,是最善于运用沉默技巧的着名演讲家之一。
当林肯说到某项要点时,他往往会倾身向前,直接注视听众达一分钟之久。这种沉默高度集中了听众的注意力,甚至比怒吼更有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应邀访日。在日本某大学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平时不善言词的校长紧张得忘了欢迎词。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校长好不容易进出了一句话:“爱因斯坦博士万岁!”全体集会者在焦急的等待之中,被校长那异乎寻常而又发自肺腑的呼喊感动得热烈鼓掌。爱因斯坦更是热泪盈眶,与校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教师对沉默的作用体会最深。某大学举办校外公共关系培训班,由于学员素质不一,课堂上经常有人讲小话。一位教授在讲课中,多次依靠适度的停顿来控制课堂纪律。反复多次后,这位教授说了如下一番话:“我与同学们配合默契。同学们说话的时候,我就不说了;同学们不说了,我再接着说。”培训学员在哄堂大笑中,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此后,课堂上讲小话的人明显减少。
十、简 练
有人曾问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演讲词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就讲了一个故事:“有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当他说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我就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在心里减到5元;最后,当他又讲了1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两元钱。”马克·吐温的故事回答了演讲词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简练。
演讲语言要尽量做到口语化和通俗化,但口语化和通俗化并不意味着冗长和罗嗦。演讲语言的冗长和罗嗦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重复论证过多
某些演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以琐碎事例重复论证主题,造成马拉松式的演讲。
如1933年,美国一位叫爱兰德尔的参议员,为了反对通过“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州法院审判”的法案,在参议院发表了长达5天的马拉松演讲。据一位记者统计:爱兰德尔在讲台前踱步75公里,做手势l万个,吃夹肉面包300只,喝饮料46公升。
(二)无关话过多
有些演讲者对演讲主题缺乏足够的准备,临时在台上东拼一句,西凑一句,抓不住要点,逻辑混乱,无关的话过多,整篇演讲就成了废话的大杂烩。例如,下面摘录的是一位干部在党的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录音:
“同志们,啊!唉!这个……啊!我今天讲的来,啊!就是……就是什么呢?就是党的,啊,不是别的,是党的。大家懂了吧?是党的代表大会的一些(下面有笑声和说话声,不安静,报告人侧过头来看了一下会议主持人,意思是询问下面为什么笑、说话,主持人告诉他,是党的‘代表会议’,不是党的‘代表大会’。)哦!对对!我刚才讲错了,是代表会议,不是代表大会,差了一个字,这个这个…啊,有关情况吧!这个大会,啊,唉,开得好,开得好,啊,开得实在是好哇,(接着自言自语地重复)实在是好,实在是好,(然后又高声)实在是好哇!是最好的一次……”
这种废话连篇的演讲就像“王他*的裹脚——又臭又长”,只能成为听众的笑柄。
(三)官场话过多
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唯恐在大庭广众中说错话,久而久之,养成了说套话的恶习。这类演讲,貌似流畅、得体,实则空洞无物,不痛不痒。着名作家王蒙曾维妙维肖、入木三分地刻划了这类官僚的官场语言:
“同志们,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一定要肯定那些应该肯定的东西,同时一定要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只知道肯定应该肯定的,却不去否定应该否定的。也不能只知道去否定应该否定的,却忘了去肯定应该肯定的。更不能去肯定应该否定的,而否定应该肯定的。”
这种官场语言实则空洞无物,毫无意义。
(四)客套话过多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在几百、几千人面前,翻来复去地表示“我没有准备好,讲得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原谅”,“我水平有限,肯定有讲错了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对这个问题我缺乏研究”,等等,这种反复的“客套”,其效果只能是大煞风景,使听众生厌。初学演讲者易犯这种毛病。
总之,在演讲语言的精练方面,林肯《在葛提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堪称典范。演讲者应该牢牢记住德国大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言:“人类的思考越少,演讲时的废话就越多。”
一、语音技巧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隔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复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不些。音量大不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竟,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时还要学会准确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多采,多用业表示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
二、语调技巧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顿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若按声音强弱划分,重音可分为轻读型重音和重读型重音。
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
3、抑扬
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4、缓急--弛缓结合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则过于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感情)的传达媒介。据此分析,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看完“关于演讲表达的实用技巧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