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口才技巧>领导讲话艺术>

大学校庆领导演讲稿篇3篇

王燕分享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大学校庆领导演讲稿稿3篇,供你参考。

  大学校庆领导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同志们、同学们:

  在这美好的金秋九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迎来了60华诞。欢乐的石化大学校园展开热情的臂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和校友,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校友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海内外所有的石化大学人致以节日的祝贺!

  六十载岁月如歌,春华秋实。六十年前,为了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培养我国急需的石油工业人才,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亲自关怀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前身“大连石油工业学校”于1950年11月1日在大连诞生,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中央燃料工业部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石油工业的方针和任务,将学校北迁抚顺办学,更名为“抚顺石油学校”。1958年扩建为“抚顺石油学院”,其间几经变迁,先后隶属石油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XX年2月学校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XX年10月原国家重点中专、有着51年办学历史的“抚顺煤炭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开设高职教育,为我校壮大了实力。XX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60年来,从风华正茂的大连石油工业学校,到历经风雨的抚顺石油学院,再到展翅腾飞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我们与国家能源工业同发展,与时代社会共进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见证了新中国能源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是中国石油、煤炭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六十载英才济济,桃李芬芳。学校六十年的办学成就铭记着广大校友的功勋。从渤海之滨到沙漠边陲,从松辽平原到南海边疆,从中亚中东到南美非洲,到处都有石化大学人的身影。8万多名校友活跃在石油石化和煤炭等各行各业,他们当中不少人,包括在座的许多校友,已经成为勤政为民的政界领导,叱咤风云的企业精英,甘为人梯的学界名师,成就显赫的科技专家,驰骋市场的创业英才,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响誉世人。还有更多的校友,他们在石油石化、煤炭等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艰苦创业、永不服输、发奋图强,展示了扎实的基础、充足的后劲、全面的素质、卓越的才华,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赢得了各方的认同和社会的赞誉。校友们,无论你们身在何处,位居何职,都是母校的学子;无论你们成就大小,贡献多少,都是母校的荣耀。母校为你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母校衷心地祝福你们!

  六十载薪火传承,呕心沥血。一代又一代石化大学人为了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进步、能源发展,以默默耕耘、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与学校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这片热土上,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们不仅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而且致力科研,创新科技,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成功办学之路,为石油石化和煤炭等行业创造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石化大学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活跃着广大教职工追求探索的身影,留下了他们敬业奉献的足迹,记载着他们永不磨灭的功勋。

  响誉省内外高教战线的师德楷模路永洁,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回首一路风雨,我们永远铭记为石化大学的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先贤和前辈,永远不会忘记甘苦备尝、矢志不渝的离退休老同志,永远不会忘记立足岗位、奋力拼搏的全体教职工,我们向所有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付出艰辛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石化大学的历史上永远铭刻着你们不朽的丰碑!

  六十载励精图治,铸就辉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石化大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建校初的二三百亩地、三四个专业、四五百名学生,发展到今天占地1906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办学规模23000余人,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6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9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专业和包括民办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在内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始终把面向行业、立足地方的“顶天立地”战略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紧跟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建成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石油天然气工程两个辽宁省高水平一级重点学科;建成了13个覆盖石油石化主要领域的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了4个省级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团队;建成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辽宁省维护社会稳定学会两个省级研究会。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550余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46项,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XX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XX年4月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校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的光荣称号。学校大力实施外向战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多个国家的2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今年3月学校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更为宝贵的是,学校形成了雷锋“五个一”精神的育人特色,形成了“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和“问学穿石、修身诚化”的校训,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将永远激励着所有的石化大学人以事业为重,以奉献为荣,开拓进取,不懈追求。学校取得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承载着教育部、辽宁省等主管部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抚顺市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和厚望。在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我们向长期关注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们,向所有对母校赤子情深、关爱备至的校友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六十载甲子轮回,继往开来。今天,石化大学又站在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有幸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校谋求更大更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回顾历史,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是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秉承先人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辽宁省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四方共建我校为契机,以服务石油石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和外向战略,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学术团队,构筑学科高地,放大优势特色,精心打造石油石化高水平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基地,力争用五至十年时间,将我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省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行业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石油石化、煤炭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祝大家事业顺达,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大学校庆领导演讲稿篇2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同济百年华诞,携手翻开新的百年华章!

  公元19XX年,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德文医学堂。校董们为学堂取名“同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1XX年后的今天,这所从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撷取校名的大学,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办学特色,成为学子心仪的圣殿,科技创新的摇篮,国际交流的窗口,社会文明的家园!

  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相连,而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同济师生都有家国同一、同舟共济的切身感受。

  早在1917年,一战期间,同济医工学堂被租界当局驱逐。危难时刻,社会各界纷纷支援,华人董事与全校师生鼎力维持。学校在困境中执著前进,教学模式日益彰显特色,于1927年跻身于国立大学之列。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书桌,培育华夏复兴的中坚,全校师生三年流离,六次搬迁,经千般磨难,历万里行程,最后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在寺庙里上课,在茶馆里讨论,在油灯下实验,在长江边锻炼……八年文化抗战,传播了科学文明,历练了爱国情操。同济师生或投笔从戎,浴血沙场;或支援后方,服务桑梓;或潜心深造,积聚力量,成为重建家园的国家栋梁。**革命时期,广大师生求真务实,积极投身革命,为自由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50年代初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同济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的高教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土木及相关学科的精英汇聚到同济旗下,不同学术流派兼容并蓄,汲取各方之长而百花齐放,同济发展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前列,迎来了学校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李国豪校长率先提出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学校领风气之先,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在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下,进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世纪之交,经过新一轮高教布局调整,同济学科基础更加雄厚;我们恢复医科,重建人文,优势学科持续攀登,新兴学科迅速崛起,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百年同济,虽历经坎坷而精神永存。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是百年同济的真实写照。每当危难来临之际,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使同济旗帜不倒,步伐不停。每逢机遇降临之时,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使同济意志坚定,奋勇向前。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是同济精神的灵魂,是我们逆境中坚韧奋起、顺境中攀登超越的力量源泉!

  百年同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辈、校董袁希涛对学生们提出殷切期望:“中国之大患,曰贫曰弱,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贤,百年同济的沃土培育了25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其中校友院士超过100位。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他们都是同济师生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学界翘楚。大学培育了英才,英才光耀着大学!

  百年同济,为中国的科教事业树起了无数丰碑。同济首任华人校长阮尚介曾言道:“以今之世,而言庶富之原,舍科学将安归乎?”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同济在中国传播和建立了德国医学流派,开启了现代工程师教育,夯实了中国军工、测绘、造船事业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积极倡导科研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坚持自主创新,攻克了大跨桥梁和高耸建筑抗震抗风的世界难题,主持了中国南海首次大洋钻探科学考察,发现了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研发了32位高性能嵌入式cpu,开创了特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民族复兴促进了大学发展,大学发展支撑着民族复兴!

  百年同济,开启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济诞生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中,渊源于德国,拓展到欧洲,交往拉美,牵手亚非,贵宾纷至沓来,学子竞相负笈;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意学院,与联合国合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院、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为学校开拓了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大学沟通了世界,世界关注着大学!

  百年同济,演绎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济因上海开埠兴市而创建,因上海繁荣兴旺而发展。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历程中,同济的成长得到了上海的大力支持,同济也为上海的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宝钢工程几经波折创造辉煌,洋山深水港反复论证得以兴建,浦江大桥完全自主设计建造,上海世博会规划建设顺利推进;还有东方明珠顶升,地铁工程贯通,越江隧道掘进,苏州河治理,……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大工程,凝聚了同济多学科的创新智慧,浸透着几代同济人的心血。在上海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的今天,同济正在全力提供科技、人才和文化的支撑;与相关城区共同探索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模式,以大学知识的外溢和外延,促进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学校向外拓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修复、加纳共和国体育场兴建,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整体规划等等,都是同济师生的精品杰作。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着城市!

  回顾学校曲折奋斗的历程,阅览前辈校友们载入史册的光辉业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们的胸中充满豪情:一百年来,同济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积贫积弱之时,学校以济世兴邦为己任,力求医工结合、发展社会;民族危亡之际,师生以热血书写青春,以工程报效国家,铸就了丰功伟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同济人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济的百年,是可歌可书的百年,是引以为豪的百年!

  历史走进了21世纪,人类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回眸12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批大学于欧洲诞生,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人们曾经把大学比作象牙塔。这不仅是因为其中研究高深的学问,更因为那些学问离普通百姓太远。而今大学之所以受万众瞩目,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日益紧密的结合。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高速前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人们更加亲近科学和掌握科学的愿望。大学应该成为帮助一切有志者实现这种愿望的殿堂。

  面对人民的期望,大学应该勇敢地承担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同济未来百年的发展,将继承和发扬百年同济优良传统,坚持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统一,全球意识与民族认同的统一,适应需求和引导变革的统一,朝着国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定迈进。在这个庄严时刻,我们向社会郑重承诺:

  第一,以一流的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人才。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同济人才培养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社会实践,体会团队合作,感悟创新过程;我们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通过社会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锻炼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我们有信心帮助每一位进入同济的学子,实现成才的梦想。我们奉献给社会的人才,一定会有深深的同济印痕:坚定的信念,开阔的胸怀;深厚的基础,国际的视野;严谨的学风,创新的精神……。他们将会成为行业的中坚,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

  第二,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大学的科学研究,是探索,是创造,更是教育与传授,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在锻炼和培养青年人才,这就是大学科研的独特魅力。大学有责任成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成为社会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深知科技的发展,必须有人文精神的渗透,同济未来将巩固提升强势学科,大力建设基础学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瞄准国际前沿,促进学科交融,使传统优势学科更加强势,新兴学科异军突起。我们将努力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争取自身的进步与完美,体现抱负与价值!

  第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在21世纪前20年的宏伟战略。新的形势赋予大学新的使命,那就是服务功能的确立与拓展。大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构筑自身特色,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主动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为企业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除了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成果和人才,大学没有自己的私利,大学不谋求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在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同时,我们将瞄准国家科技战略,将原始创新的发明创造,应用研究的核心技术,国际合作的最新成果,集成在校园,推广到社会,造福于人类!

  第四,积极把握全球化机遇,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谐世界是人类不懈追求的崇高境界。在经济日趋一体化而文化愈加多元化的历史时期,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尊重成为世界保持稳定的必要前提。21世纪国际化的大学,理应承担起创造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我们将借助同济之舟,广泛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的科研合作、教师交流、学生交换,更多地走上世界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舞台,了解和吸收各国、各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成果,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和当世辉煌。我们立志成为和谐世界的推动者,也必然是世界和谐的受益者!

  第五,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库”,是创新理念的发源地,是引领社会的风向标。在同济的校园里,我们让节约成为校园时尚,这种时尚将催生平等的意识,用平等意识奠定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哲学精髓,科学进步的灵魂也在于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我们将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倡导自由的科学探索和严肃的科学争论,使各类人才得以自由成长,各种学术流派得以自由传播。我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1938年7月7日,同济师生流落赣州,在山崖的石壁上深深刻下“同济”两个大字,以示艰辛岁月共度难关的决心。时光流逝,如今刻字人无从寻踪,但“同济”二字虽经风雕霜刻,依然醒目。今天,在迈向新的百年之际,我们把对社会的郑重承诺,镌刻在一代又一代同济人心中,表达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岁月如水,但历史会证明:我们诺言如山!

  谢谢大家。

  大学校庆领导演讲稿篇3

  在这110年中,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乃至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回想戊戌年间,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为宗旨,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给光绪的奏折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大学堂“不特为学术人心极大关系,亦即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天下于是审治乱、验兴衰、辨强弱。人之出出于此,声名之系系于此。”今天,既是北大建校11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国家实施一流大学计划的十周年纪念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回顾这十年北大所走过的道路,必将启发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在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与那个时代相比,今天的北大是多么的幸运!我们有幸分享了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国家长达十年的专项支持,这正是蔡校长当时梦寐以求的。这十年我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努力探索,对“在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课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於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十年时间证明,正是有了国家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才会有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正是有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投入,才会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制定和修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妥善处理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坚持质量优先,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第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传统,这些传统,构成了北大精神的核心部分,影响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

  第四,建设一流大学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任何形式主义的做法,都只能给大学带来伤害,甚至动摇大学精神的基础,必须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力量,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聚精会神,埋头苦干。

  展望未来,到下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我相信,被打得整体学科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实现新的跨越。北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为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关键性的贡献,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各业中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校庆领导演讲稿相关文章:

1.大学校庆领导讲话稿3篇

2.大学开学典礼领导讲话稿

3.大学教师代表在校庆上的讲话3篇

    47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