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江苏中考满分作文素材
一次满分作文,不知多少的练习,但是中考写作的机会只有一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7江苏中考满分作文,供大家参阅!
2017江苏中考满分作文:从未走远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读】
盐城卷一直以命题作文为主,2015年仍旧采用这一考查方式,只是形式上有了突破,不再是直接出现作文题,而是以“导语+命题+要求”的形式呈现出来。
就命题内容来看,这道作文题,仍就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有真话讲,有真情抒,积极引导学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关注社会,拥抱自然,思考生活,进而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写好这道题关键在这几个方面:
读导语,实现从时空到心理的跨越。这道题的题眼是修饰语“从未”,就是“从来没有”的意思,这样就可从时空角度把文题理解为“从来没有走远”,粗读提示语,“总在”“始终”“时时”“常常”等词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仿佛总在身边”、“始终浮现眼前”、“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等短语,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个人并不在身边;只是“浮现”在眼前,其实这件事并不是发生在眼前……可见,“从未走远”一题,还应该抓住关键词“远”从心理角度去理解,即“叙述的对象虽然已走远,但其影响仍留存心底,并没有走远”,所谓“天涯若比邻”便是如此。
定角度,设想从一个或几个点解释文题。文题中“远”既指时间消逝的久远、空间距离的长短,也指心灵的隔阂或思想的偏离等。可选取某一个人(物)如何让“我”感觉从未走远,也可以写不同的人(物)令我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的。
精构思,让作文从平淡无奇变得光彩动人。中考作文怕就怕没有特点,写不出新意。而要写出特点,写出新意,就必须对作文有一个精妙的构思。写作时要尽力写出其中的“变化”过程,即由起初的以为远去到感到就在身边的过程,是某物的触发,是某景的感染,是某人的启发……如具体写出自然就动人了。
【误区】
误区一:漠视导语。该题的导语已经比较明确地告诉考生,不仅可以写那些一直就在身边的人、事、情、理等,还可以写那些看似已经走远,实则一直就在身边的人、事、情、理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导语的研究,只是从第一个方面选材立意,就很容易写得肤浅,而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
误区二:题材单一。导语部分提示我们可从人、事、情、理方面寻找题材,后面还附加了一个省略号,也就是说,如果写那些从未远去的“物”等也是合乎要求的。但从阅卷情况来看,写“人”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写爷爷奶奶这类亲情、老师同学这类师生情的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样单一的题材造成撞车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得分。
误区三:无“我”意识。“从未走远”这一命题作文,其实就是个半命题作文,不仅要填写出“谁(什么)”从未远去,其实还要写出从未离开“谁”,而后面这个“谁”最好就写“我”,而少数同学审题时忽略这一点,直接去写某个历史人物从未远去,却没有写出“我”是如何感受到的,这就有“掉书袋”的嫌疑了。
误区四:蜻蜓点水。不少考生审题时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思考了“是谁”从未远去,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感觉“从未远去”,是他(她、它)给人以教益,还是他(它)给人以情感的熏陶;是让人思念、感激、感恩,还是令人反思、反省、感悟……难怪出现了不少假大空的文章。
【范文】
从未走远
仿佛一夜之间,镇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无数“现刻瓦片”的小摊,摊旁挤满了喧闹吵嚷讨价还价的游人,摊后站立着油嘴滑舌却又分心刻瓦的摊主。我站在街头,脚下依旧是那条麻石板路,却似乎很多东西都走远了。
一抬头,镇口石门上是陶二爷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田”中藏“寿”,“口”中藏“禄”,“喜”依“示”边,团团喜气,却又因瓦的灰色显得肃穆起来。“福”下是喜鹊登梅、貔貅招财、麒麟送子、三阳开泰四副吉祥图案,极为传神。穿过石门沿着石板路走,两侧屋顶上青瓦鳞鳞千瓣,古朴素雅,沉稳宁静,纹路古拙若桑间鸡鸣,桃源犬吠,淳朴可爱。
十多年前,小镇尚未被开发成为景区,未被冠以古镇之名。幼年的我热衷于观赏陶二爷雕瓦刻砖。他好两口小酒,颊上微酡,使描样上线条飘逸圆润,下刀时力道匀适,打磨时凹凸有致,上药后浑然天成。一抬腕,是丹凤朝阳,一低头,是鱼跃龙门。凿削铲旋,如写书法,抑扬顿挫间光影流动。陶家一排“福”字瓦简单而各异,掩映着后院小叶黄杨密密匝匝的叶子,流淌着时光静好。
可现在,那些生意红火的摊主并不描样,遑论上药——现刻嘛,效率第一。彼时的认真与虔诚呢,精雕细琢与岁月安稳呢呢,难道都随着这十余载光阴渐行渐远了吗?我听着耳边高高的鞋跟叩击着石板路,望着尖尖的伞顶划过起伏的墙垣,心下一丝迷惘。
七拐八弯进深巷,熟悉的木门,斑驳的低槛,陶二爷竟一直没搬家。推开半掩的门,一声旧旧的“吱呀”声还是昔年音客。他正刻一条鱼,砖石中心只寥寥几笔,一条极生动的灰鲫,然觉满砖江湖,烟波无尽。抬头见是我,一怔神,旋即爽朗一笑:“丫头还记得我这老头子?”我可处江湖之远啦!”复又低头。有细密的雨丝飘舞,屋瓦上浮漾着湿湿的流光。
跨出门槛的那一刹那,我恍然意识到,那些我以为走远的,其实都在这儿,从未走远。也许在深巷里,也许在职业掩映下,陶二爷始终如此,怀着雕刻的信仰刀刀笔笔,岁岁年年。
那宁静空灵的檐雨滴声,从未走远。
【解读】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陶二爷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我幼年时陶二爷雕刻时的动作,再次相见时,老人家的神态简练传神,“一怔”“一笑”,一“低头”,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刻碑老人,但他的执着与坚守,正是一道从未走远的风景。文章一气贯注,笔法累累如串珠,全无矫情做作之文句,在积累了许多来自生活的感性体验之后,在这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显露出一番成长的自省和理性思辨,体现了考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科技进步和文明传承这一重大的社会性问题便在这些细节中得以凸显。小作者巧妙的揭示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却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让人回味无穷。
2017江苏中考满分作文:办法总比困难多
题目:办法总比困难多(65分,含书写分5分)
要求:①以“办法总比困难多”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解读】
徐州市中考作文连续5年都采用这种命题方式:一道全命题作文,没有提示语,只有2点写作要求。2011年《有句话儿在心头》,2012年《又是一个新起点》,2013年《总有一次惊喜》,2014年《阅读,曾让我感动》,2015年《办法总比困难多》。徐州市中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考查学生的生活积累、思考和感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考生有话可写。
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有些狭窄,但从生活内涵上讲,还是多姿多彩。生活对于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亦如一首歌词写道: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所以,我们要告诫中学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求学生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激励他们战胜各式各样的困难,超越自我。作文命题价值导向昂扬向上,向社会释放着正能量。
题目中的“困难”,指处境艰难、生活穷困,亦指事情复杂、阻碍多。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主要指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生活上的艰难与困境等等。“办法”即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办法可以是技能技巧,思维路径,精神力量等:这两个名词主要指向文章的材料。“总比”是一定比,肯定比的意思,这是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说明我们不论遭遇怎样的困难,最后一定能够找到办法,解决问题:暗示文章的主旨。
如果写记叙性文章,就写出自己或他人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或感受的具体困难,有详细的过程,还要写出通过自我感悟或在他人的启迪下,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办法,更要通过抒情议论语句揭示主旨,画龙点睛。
如果写议论性文章,尽量举出不同类型的事实论据,加之恰当的引用和道理论证,思路清晰地论证“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一中心论点。如果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结构安排或并列论证,或递进论证,文章就能进入更高的一个档次。
【误区】
1。对题目中关键词“总比”审视不够。考生只是叙述出事件或者把困难和方法简单交代就匆匆结尾,缺乏对所选材料内涵的挖掘,对作者情感态度和文章主旨没有充分揭示。
2。材料+标题式。记叙事件不具体,缺少情节,多概叙,少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主题的表现不是从材料中自然表现,而是像贴标签,补补丁一样,生硬地拼凑在一起。
3。文体意识不明,记叙一段文字之后,马上来几句议论抒情,貌似夹叙夹议,实则非驴非马,难辨文体。
【范文】
办法总比困难多
天空透着澄净的淡蓝色,晚霞穿过天马行空的云彩映照在我的四周,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声响,我从书本中抬起头:对啊,办法总比困难多。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在一天天地消瘦下去,中考的复习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书包里,课桌上,书房里随处可见复习用的练习、笔记与书本,为了攻克我的薄弱科目——数学,我每天坚持做五道把关题,为此时常忙碌到深夜。
指针又一次指到了十二点,我还在题海中埋头苦干。橘黄色的灯光疏疏落落地投射到书页间,形成无数光影。我在这最后一道题上浪费了半个多小时,却依旧找不到突破口。“滴答滴答”,秒针的脚步声让我更加慌乱,我紧紧地咬着笔杆,不时地在演草纸上飞快地计算着,眼前的字母仿佛变得陌生起来,它们在试卷上躲躲藏藏,让我理不清头绪。困境让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把头埋在臂弯里,整个身体伏下去,盯着做了一半的题目不知道路在哪里。
手指触到温暖的感觉,我抬起头来,妈妈正把一杯茶放到我的手心里,“又遇到难题了吧?来,喝点清茶清醒清醒大脑。”妈妈对我笑了笑,“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端起茶杯,白色的杯底舒展着几片墨绿的茶叶,我喝了一大口,温热的液体温暖了我的全身。妈妈知道我不喜欢喝浓茶,所以,这杯茶里并没有太多的苦涩。
窗外是一片看不见的黑,我低头重新读题,细细地琢磨每一个给出的条件,是不是方法出了问题呢?我的脑海中掠过无数个知识点,忽然想到老师上课讲的一道例题,灵感不期而至。“哦——”我轻呼一声,“果然有简便方法!”思绪泉涌,笔走如飞,我不停地计算着,这道题,终于迎刃而解了。
窗外的景致在黑暗中反而清晰,我透过玻璃看到了点点星光,那就像我的信心与意志吧,在困境中引领我前进。
人生是一段永不止歇的旅途,如飓风起于青萍之末,需要经历千百种困难,并为之努力,才能泅渡成功这条河流,蜿蜒成生命的高度。信心是这条路上必备的行囊,它让我不懈地努力与追求,坚信黑暗的前方就是光明。
抬起头,我想:是的,
2017江苏中考满分作文:回味
作者:淮安市清河区一考生
在灰尘厚积的屋檐下取出那串锈迹斑驳的钥匙,从口袋中取出纸巾想要拭去一些污渍,一遍又一遍,“哎,罢了吧。”我这样对自己说,接着将钥匙插进了锁眼,努力地转动。“咔”一声清脆之音,我略微有些颤怵,这声音多久未听到了?
——“乖,跑慢点,别摔着。”爷爷亲切的关怀在耳边回味,童年的欢乐仿佛历历在目。我的双手像捧宝贝般把那个大到两手都抱不下的梨捧在手心,那个刚从屋后梨树摘下的梨子上还闪烁着晶莹的水珠,爷爷笑了:“你这馋嘴的丫头。”我却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很甜。
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就像小时候犯了错,害怕遭受责罚,我不敢惊醒休息中的爷爷一样。用手轻轻地拨开蜘蛛网,突然想说一句“爷爷,我回来了”,可是没有回音,我明白。
不几步,那“骄傲”的红木箱便映入眼帘,它是奶奶的陪嫁,所以在我们家的地位也因此显赫。平时得空奶奶总爱去打开看看,摸上一摸且将它仔细地打点得一尘不染,有时奶奶会在闲暇时分一边抚摸着它壮硕的身躯,一边慈爱地笑笑,为我讲以前的故事。记得每次玩捉迷藏的时候,总是无视它的权威,掩藏在它的身躯下,然后被哥哥轻而易举地揪出来,灰溜溜地接受惩罚。
而今再来看它,鲜亮的大红已染上了灰尘与污渍,没有了华丽的外表,但却依旧改不了骨子里的傲气,它是那般拼命地挺着脊梁。我走上前去一看,空空如也。
正屋里,老式的摇椅一经触碰便发出咯吱的声响,那里记载了老人最后的时光。
——清楚地记得,那个冬天冷得刺骨,爷爷在奶奶的搀扶下强打着精神坐在摇椅上,沐浴着不多的阳光。他的咳嗽声,声声人耳,他大口大口地喘气才能勉强吃上点东西。隐约,我听到有人说:“他熬不过这个冬天。”
果然,年前他还是走了,在那个雨夹着雪的夜,他选择了逃避大口大口喘气的痛苦,这个任性的老头儿再也不用吃那苦得不能再苦的药了,不久奶奶也离开了人世。
那年,因为考试错过了给爷爷送葬,后来又因为复习迎考错过了给奶奶送葬,只能给他们的灵位添几炷香。添香时我长跪不起,不过竟然哭不出来。因为我仿佛还听见年夜时爷爷点燃的鞭炮啪啪作响,还收到奶奶给我的鼓鼓的红包。“收着吧,红包可不能少了!”我笑了,且告诉自己:“爷爷奶奶不过是一时兴起,到上帝那儿过年去了。”
轻轻掩上门,套上那锈迹斑的锁,看着屋外盛开的雪白的梨花,好香哦,久久回味着。
【点评】
选材:文章通过“我”来到爷爷奶奶过去的住处现看,不时地回忆起爷爷奶奶曾经对“我”的关爱,选取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它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立意:作者一边观看,一边回味,抓住生活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把那些充满温馨的场面有条不紊地铺叙出来。
语言:心情的变化紧紧地与时令特色融为一体,富有魅力的语言描绘由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爷爷奶奶的形象,给人一种脉络清晰、井然有序的感觉。
结构:开头提到了“屋后梨树”,结尾则提到“看着屋外盛开的雪白的梨花”,前伏后应,画龙点晴,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
看过2017江苏中考满分作文的人还看了:
上一篇:2017湖南中考满分作文
下一篇:2017江苏中考满分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