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中考频道>中考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

建国分享

  在语文阅读题中,近年来都会考到议论文,那么议论文该怎么拿分呢?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①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A.看文章的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有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种类型,此法适用于论点型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此法适用于论题型的记叙文。议论文的中心论区一般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开篇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中心论点在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 ,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②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作为事实论据的材料必须真实、确凿、并且有代表性,所选的事例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影响了议论效果。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明确道理论据要注意:描述性的话,即便是领袖和名人说的也不能算作道理论据。如《俭以养德》中所用的鲁迅和高尔基的话都是描述性的话,鲁迅的话展示了他节俭的生活作风;高尔基的话展示了列宁节俭的生活作风,二者都是事实论据。

  ③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按其中心论点的出现部分可分为两类:

  A.演绎论证:即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先摆论点,后摆论据,也即议论文常用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谈骨气》就是这种论证过程。演绎论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所论证的观点主张更突出,旗帜更鲜明,使论据的选择有理可依,紧紧围绕中心。

  B.归纳论证:即是摆事实,再得出结论。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然后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儒家教育理论、中国教育现状、科学发展进程、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等。其间列举了反面事例,如王阳明的观点、自己在美国长大学物理的事例;也举了正面事例,如对竹子的正确研究方法等事例,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出本文的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种论证过程,以真实可靠的道理和事实开路,水到渠成,得出论点,使人不可辩驳。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 。

  (4)议论文的种类:

  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

  ①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  ④感想:

  (5)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 ,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②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③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好的“引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6)论证方法:

  ①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议论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间的逻辑纽带。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A.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它在议论文中运用最广,用真实、典型的事实去证明论点的正确,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所运用的道理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C.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D.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①准确性:议论文需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必须准确无误。

  ②概括性:议论文把讲清抽象的道理作为它终极的目的,即便列举事例,也要以理服人,以理取胜。事例必须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简练。

  ③鲜明性: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

  ④生动性:议论文的生动性不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在于简洁明快的勾画,有时还借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中考冲刺之议论文练习

  知道得太多

  张 炜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好奇心越重,生命力也就越强。等到一个人什么都不想知道,什么都不爱好了,这个人肯定是走向了衰弱。年轻人精力充沛,所以对各种事情才格外好奇,对外部世界有极大的新奇感,这都是自然的。人越是年轻就越是迷恋网络之类,多少也是这个道理。还有许多人担心自己被时代抛在后面,没法与大家对话,也总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因为平时的确是如此,知道的事情越多越可以与人讨论,越有更多的参考,用以推导眼前的事情,感知这个世界。

  不要封闭自己,这是我们被一再告诫的。问题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知道的信息越来越多,其中无用的信息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此反思的结果是,必要的时候把窗户关上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如果想做一个保有巨大创造力和思悟力的人,还是需要想想这两个字:清寂。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美国那个梭罗①跑到湖边林子里封闭自己的奥妙,他种地写作,想些事情,清心寡欲。这果然使他聪明了许多,比别人特殊了一些。他知道的事情都是城里人闹市中人所不知道的,而那些人知道的,大致都是一些重复了无数遍的东西,所有那一切都登在报上印在书上,知不知道,早一点知道晚一点知道都无大碍。

  他在林子里,读报纸不方便了,口耳相传的声音没了,心思容易集中了。更要紧的是,他开始考虑一些更大更遥远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他的心里装上了大事。

  心里要装大事,就要回避小事。

  再比如美国的女诗人狄金森,一辈子没走出她的房子多远。她死后,人们从她的抽屉找出了一叠叠的诗稿,这才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女诗人。她的思维所抵达的角落,是当年好多辉煌一时的人物所不能够抵达的。她穿越的思维空间,是那些双脚印满了欧亚大陆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她靠了什么? 不过是与世隔绝,不过是封闭自己,不过是两个字:清寂。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我们当代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知道太多,热闹太多,个人时间太少,回到过去太少,阅读经典太少——挨近各种垃圾太多,时时有被这些掩埋的危险。

  比如出版物,每天一车一车运进运出的文字垃圾到哪里去了?它们从印刷厂出来,可不是为了直接回到造纸车间去循环的,事实上也大多是被那些粗劣不论、不挑食的好胃口给吞下去了。想一想,长了这样的好胃口有多么可怕。如果吞下这类东西更少一点,我们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还可以保护大片的森林。

  现在印刷技术极为发达,两个星期就可以把一本书推到社会上,半月之期就可以迅速地制造一堆文字垃圾——但是就像候鸟一样,它们一会儿飞来,一会儿又消失——它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原地。

  字要一个一个填在格子里,饭要一口一口舀着吃,问题要一个一个想清楚才能解决,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去拥有“清寂”时光,而不误入“知道的太多”的陷阱。

  注:①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比喻义具体指什么?简要回答。(3分)

  ①所以,必要的时候把窗户关上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

  ②事实上也大多还是被那些粗劣不论、不挑食的好胃口给吞下去了。

  ③但是就像候鸟一样,它们一会儿飞来,一会儿又消失。

  2.文中“清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认为“清寂”会带来哪些好处?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4分)

  3.本文列举梭罗、狄金森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3分)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述理由。(4分)

  1.①对各种知不知道无大碍的信息持拒绝了解的态度。②对各种文字垃圾(印刷品)持无条件吸纳的态度。③各种被不断循环出版、遗弃、溶化成纸浆、再出版的文字垃圾(印刷品)。 (3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适当地与世隔绝,封闭自我,以集中心思学习或处理问题。好处: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保持创造力和思悟力,能考虑更遥远的大事。(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用梭罗跑到湖边,封闭自己,单纯的生活,去想遥远的大事,变得聪明而特殊,狄金森与世隔绝,封闭自己,使她拥有了常人无法抵及的思维深度,累积了叠叠诗稿,来阐述人能否有成就,与人能否让自己保持“清寂”相关(来阐明“清寂”至于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示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学会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拥有“清寂”时光,做个有创 造力和 思悟力的人。(1)同意。如果自己不主动去争取“清寂”,不能拥有个人时间,让自己保持独立,很可能 被各种垃圾信息掩埋,最终一事无成。(2)不同意。信息时代不大量拥有信息,就有被淘汰的危险。问 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区分信息的重要与否,并选择性地储存和运用。 (4分,作者观点2分,自己观点及理由2分。符合事理即可,有欠缺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