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考研频道>考研备考>考研经验>

考研励志文章阅读

玉莲分享

  励志故事,我们在高考中看了不是,在考研中继续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考研励志文章,供大家参阅!

  考研励志文章:三本毕业生的标签

  人物档案

  臧岳 27 岁,三本院校毕业,现在中国传媒大学读MB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多少三本毕业生的呐喊?其实,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被别人贴上很多标签,包括你的出身、外貌、学历、工作等。有些标签是你渴求的,有些标签却是你极力想掩饰或改变的,但并非每个标签都可以撕掉重写,有些标签一旦贴上便无法更改。“三本毕业生”,就形同一个烙印一样将会伴随一个人终身。这对一个人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他又将会面临着什么?

  记得那是2008 年年初,即将从大学毕业的我,怀揣对未来的憧憬,在国内一家知名媒体实习。与我一同来实习的还有六七个来自北京其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临近年关,单位组织了一次聚餐。席间,有人提议让我们这些新面孔做一下自我介绍。轮到我时,我有意回避了自己毕业院校这一话题,不过这个细节却被身边一个女同事揪着不放。

  “学校真挺一般的,大家就别问了。”我闪烁其词。可这位同事依旧穷追猛打,她站起来说:“你就说说吧,在我们面前就别装了,再差也不会差过北京×× 学院吧。”

  我顿时耳根发麻,迟疑了四五秒钟没有说话。在大家期待目光下,我低声说:“我就是这个学校的。”

  此语一出,现场陷入了一片寂静。我和那个女同事表情都很尴尬,俩人谁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好在部门领导出来打了个圆场,才打破了僵局。

  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如此一次自我介绍显然谈不上成功。好在之后的几年里,没再因为学校这事闹过什么笑话,但这事却的确成为我心里的一块疤。

  之后有几次,身边朋友、同事有意无意拿我母校开过些玩笑。虽然我都是一笑置之,但事实上,若总被揭伤疤,任谁也不会痛快。我总希望能做些什么,摘掉这个三本毕业生的标签。那几年,我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2011 年夏天,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MBA 教育。恰逢当时,我感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如果想有一个突破,就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在这样一个机遇下,我踏上了考研之路。对于一个三本学校的毕业生来讲,选择考研的确需要很大勇气。

  所幸一切进展都很顺利,我成功地进入中国传媒大学MBA 学院续写我的学生生涯。虽然MBA 教学更注重实践,但导师或多或少也会关注下学生过往的学习经历。一次在老师的课上,我接连不断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这也让任课老师对我产生了些兴趣,他拿起通讯录翻看起来。“看来每个学校都有好学的学生啊。”他看到我的毕业院校时这样说。

  虽说这只是个玩笑,老师也是在同学面前夸我,但自己心里却不是个滋味,心中默默反问道,难道三本学校就不能有个别好学生吗?不过,即使自己心里满是牢骚,但嘴上却无力去反驳他的论调。事实上,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都是徒劳的,因为“出身”已无法改变,这个标签早就挂在我身上。

  其实事后自己也想过这事儿,有些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更是无心,只是自己多心罢了。

  如今,我毕业已经5 年有余,也即将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回头再看,心里始终介怀的这个三本毕业生的标签,似乎也没给自己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其实,对于三本学生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都是未来人生可以选择的方向。但无论你是谋划着在职场打拼,还是继续深造读研,都请你先放下“我是三本毕业生”的执念。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就在这段时间,我恰巧读完一本名为《风雨哈佛路》的书。主人公莉丝出生于纽约贫民窟,从小居无定所,与朋友流浪在曼哈顿街头,而就是这样一个整周、整月逃课的学生,都能洗刷过往烙印,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哈佛的高材生。你和我还有什么理由把三本毕业生的标签当作自己前行中的障碍或是退缩时的借口呢?

  考研励志文章:这一切都不容易

  2013年,3月,我走出北大复试的考场,天蓝如水,碧瓦红墙。我走在未名湖畔,看着湖中的塔影,心神俱醉。两年的时间,几百个日日夜夜,经历过一次折翼之痛,我终于走进了北大,破茧成蝶,即将开启自己的学术之路。

  一年之约

  2012年的3月,京城依然春寒料峭。3月17日晚,一场大雪骤降北京城,雪中的燕园对我有着浓浓的诱惑。耳朵里塞着耳机,我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晃荡着。可能是因为下雪的原因,大家都来赏雪景,所以那天燕园里常有流动的人群——即便天气很冷。我看着那些举起相机的人们,看着那些笑脸,羡慕之外,一股醋意从心底油然而升。燕园虽美,但是此刻的我却没有一丝的归属感,是的,因为我是局外人。尤其是在进大门的时候要经过保安,本校的学生是拿学生证,而我要拿身份证,这更增添了我局外人的落寞感。

  在那之前的几天,考研成绩出炉。我成绩虽然不低,但是不足以进入北大的复试。已经工作的我一直在反复地考虑:自己能不能接受调剂北京师范大学或者家乡的学校,自己是否可以放弃喜欢的老师,喜欢的方向。我迟迟不能作出决定,于是有了我那一日的北大之行。

  一阵寒风吹来,我裹紧了大衣,快步走出了校园。我谢绝了在清华读书的朋友请我吃饭的邀请,我要在明年的此时宴请她,所以,在进京几个小时之后,我毅然离京。

  那一刻,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是明年考不上北大,我就再不来北京了。”

  无声客

  在邻近考试的几个月,我辞掉工作,去了本科学校所在的小城,在学校旁边租了一个小房子,开始了我的备考日程。虽然已经离开学校有一段时间,但是对这里的资源还是很熟悉,知道学校的情况,可以找到方便自习的地方,图书馆成了自己孤军奋战的“圣地”。

  回到这座小城的第一天起,我就换了手机号,仅仅通知了父母,没有通知同学、朋友。小城很小,本科毕业的同学几乎没有留在这里工作的,所以也不必担心哪天会在街上碰到同学。我没有把我的笔记本电脑带过来,因此也就不存在QQ聊天之类的机会。手机也没有开通流量,不可能上网。为避免分心,我是真正的把自己隔绝起来了。

  “老板,来碗面。”

  “老板,多少钱?”

  “老板,多找了一块钱。”

  这几乎是那段时间我每天所说的话的全部内容,一般不会超过十句。

  也许正因如此,回到小城后的一个月,我突然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中:情绪低落,浑身无力,更为麻烦的是我不知道这是因何而来,如何找到突破口。这种情绪在一天晚自习回到住处时达到了极点,我放下东西就再次出去,开始在大街上开始漫无目的的走着,这个时候已经过了夜里11点。

  初秋的大街上显得异常冷清。我一个人逛荡着,从城东走到城西,不知过了多久。

  突然,一辆面包车停在了我的旁边,我本能地后退了几步。从车上下来了一个中年男子,如同电影里一样,他拿着一个有照片的小本本在我面前一晃,说他是公安。他检查了我的身份证,询问我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在街上,“我们注意你有段时间了,看见你到处乱走。”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和警察距离这么近,而且还是这么一种情况下。我支支吾吾地解释,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出来逛荡。就这样,我们两个人在午夜的大街上进行着这样艰难的对话。最终,在警察叔叔“循循善诱”下,在我的磕磕巴巴下,他总算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开车把送我回了住处。

  “可能是因为你平时确实交流吧。”在继续巡逻前,他留下这么一句。

  我这才意识到,在住处是一个人,在图书馆是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是一个人,我不能给朋友打电话,因为怕爸妈问复习的情况,给他们打电话也很少。我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不能说话成为了最困扰我的难题,再不多说话我简直要失去这种本能。

  我决定改变。然而所采用的办法现在回想起来却是多么的幼稚与笨拙。

  “这位同学,你不能把这么多书架上的书都放在桌子上,咱们图书馆规定一张卡一次最多能拿5本书。”图书管理员老师和颜悦色地对我说。

  “不能?为什么不能?我需要同时看这些书。”我毫不领情地反问。

  “同学,你搬到桌子上的书都有10本了,你怎么可能同时看这么多书呢,你看哪几本暂时不需要看,我帮你放回去。”管理员老师依然耐心地微笑着和我说。

  “不需要,我就是同时看,我需要时不时的查询,这样方便。”我还是不动声色地坚持着。

  “同学,这是规定,你要是不放回去,我就要按规定行事了。”这个时候看她已经渐渐失去了耐心,脸色有点发青。

  我置若罔闻,干脆拿出耳塞听起音乐。

  管理员老师转身走了,我看着她离去的身影有些失望——才说这么几句话就走了?没有达到我的目的啊!

  没错,我之所以没事找事,就是为了能有人跟我说上几句。

  正当我觉着因为没有说几句话而感到失望的时候,管理员又回来了——并且后面跟着图书馆的李主任。“小伙子行啊,张老师这么好的脾气都能被你气成这样。”李主任呵呵地笑。

  在主任办公室,想象中的狂风暴雨并没有来临,李主任倒是告诉我一个信息:本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如果因为考研需要用到图书馆,也可以办阅览卡,但是需要一位老师的证明。

  为了以后还能在图书馆自习,我决定给本科时候的论文指导老师打电话求助。老师痛快地答应下来,并邀请我晚上去他家吃饭。

  我第一次去老师家里。打开门的瞬间,我愣住了——开门的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张老师。张老师也愣了一下,没有想到是我,随即笑着对我说:“原来这个得意门生就是你啊,气人的本事倒是不小呢。”真是没有想到,第一次的吵架对象竟是老师的妻子。我羞得满脸通红。

  “你为什么那么‘火爆’?”老师问。

  “……平时没人跟我说话,憋坏了啊!”我吐出实情。

  两位老师老师大笑,我脸更红了。

  之后的日子里,每次换班走之前,张老师都会特意的把我叫过去和她交流一下,隔三差五的叫我回家吃饭。自此,我逐渐从“无声客”中走了出来。

  峰回路转

  备考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迎来了考试。

  最后一张试卷上,我不会的题目多达50分,尽管我小心翼翼地把会的题目答得尽量圆满,但一个字没写的题目仍占到近30分。

  在考完的那个冬天,我回到了之前工作的城市重新另找了一份工作,每天骑车穿行小半个城市,路上行人依旧或匆匆,或悠然。我并没有对那个小城市感到疲倦,只是觉得天地之大,不知道我的未来在何方,我不知道如果这次失败,自己将何去何从——我是否还会鼓起勇气考第三次。同事们羡慕我的年轻,羡慕我的单身,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我的苦闷,我的无助。我只能借助那些先贤的思想来排解我心中的郁结,从柏拉图的思辨中找到一些解脱。

  成绩出来的那天,我没有查询,因为我对自己当天的发挥已经不报任何希望了。但是禁不住正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的本科同学的再三催促,无奈之下把准考证号、身份证号给他发了过去。那天,当我下班走出大楼的时候抬头望见了他,他走过来和我拥抱,认真地告诉我:“专业课105分,专业排名第五,你应该可以进复试了。”我有些不能相信这个成绩,是的,这一切来得都不是很容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知道,专业课阅卷老师手下留情了,因为我只答了120分左右的题目。

  “但是我失败了。”他说。

  我分明听到了他泪水滑落的声音。然而,我没有安慰他,因为不知道此刻该如何安慰他,只能拍拍他的背,说:“这一切,都不容易。”

  我没有多少备考时间,请假之后我急匆匆地踏上了北上的列车,看着列车从黑夜驶向光明,我能感觉到我的学术梦想就要开始了,我能够专心的读书了。在复试的最后老师用英语问到我最喜欢的名言,我以这个回答结束了我的复试:“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之后的几天,在北大旁边的畅春园美食街,去年邀请我吃饭的清华朋友问我:“要是你考不上北大,真的再也不来北京了吗?”

  “当然。但是,现在这个假设不是已经不存在了么?”

  考研励志文章:光影里的修行者

  当安迪爬出排污水道在雨中张开双臂的时候,我心中的一扇门被打开了,它带我走向一个精彩纷呈、光怪陆离的世界。《肖申克的救赎》也成为我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部影片,光影世界便成为我的另一个栖息地。自此,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电影史、电影理论的学习中。

  我去图书馆借阅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还有艰涩难懂的《电影语言》,这类书籍成了我大部分时光的良伴。我一头扎进学术的汪洋里,整个脑子被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所填满。剩下的时间我观摩伯格曼、费里尼、特吕弗、安哲罗普洛斯、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些大师的影片,艰深的哲理表达,晦涩的镜头语言把我推向了电影世界的另一端。他们为我展现出的是与日常消遣娱乐的影片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们严肃地探讨人性、生活与生命的意义。我像找到了信仰一般,狂热的爱上了电影。如今,研究生生涯也快要结束,很庆幸一路走来我对电影的热情还在,也正是这种激情和梦想在考研的艰难岁月中支撑着我。

  踏刃而起

  大二下半学期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许多尖锐的问题摆在我眼前。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研,专业课基本全靠自学。

  电影史、电影理论尚可以靠多读书来强化认知,但影片赏析和影评写作就难得多,它需要全方位的影视知识作为积淀,而且观摩影片的过程中我是总不能把握住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电影的热情和激情始终鼓舞着我,几乎利用所有时间来补习影视方面的知识,除了古代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之外的所有课堂无一幸免成为我阅读影视书籍的自修室。

  看完一部影片便立马写出观后感,有时还会利用自己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加以分析,现在看来那些评论都十分地自以为是。我也找来许多经典影片的影评和权威分析对照着电影看,找找别人的切入点在那里。记得我看完《公民凯恩》长篇累牍的各路分析时迷惑不已,是怎样的影片能在电影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当我看完这部惊为神作的影片时不禁感叹其卓越的镜头语言和主题思想,长镜头、深焦距、低角度带天花板的仰角镜头加之各种反常规的画面构图,大胆地突破了电影表达方式。通过别人的解析方法,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又让我困惑不已。

  西北地区的二类本科院校到A区“211”重点本科院校之间的路有多远,那时的我并不知道。

  自习时偶尔会抬头看看远山,想象南京的四月天是怎样的光景。我没有学长学姐可以咨询,我没有考同一专业的战友可以相互切磋,我甚至不知道每年的分数线和录取比例。我担心我不够专业的专业课,我担心一直学不好的英语,这些恐惧时常将我攫住。

  李安说“就像那个小孩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说,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少年派在恐惧中学习,在恐惧中搏斗。我想正是恐惧给了我行动的力量和方向,让我不惰怠、不萎靡。虽然有时它也会让我败下阵来,但是对未来的渴望总是鞭策我不停地向梦想前进。

  和每个考研学子一样,我过起了苦行僧似的生活,日子就在两点一线中逐渐消磨。九月份的某天登陆学校的网站,发现参考书目发生了变化。我一下子傻了眼,离考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英语和政治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没想到专业课也来给我添乱,之前看过的好几本书已经被替换掉,做好的笔记已然成了废纸一堆,我十分沮丧地意识到我要重新开始了。

  总有些日子艰难地让我无法前行,《贾想1996-2008》里贾樟柯说:“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看《小武》时我感同身受,那种被周围环境所围困的状态正是我生活的写照,而电影也恰恰是我追求自由的方式。我从影像中感受生活的多种可能,我从光影里寻找梦幻与现实交织出模糊的入口,从那里我进入到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电影带给我很多生活本身不能给予我的东西,也正因为此,我愿意为它付出所有努力。

  守得云开

  面对复习,我想过很多种坏的情况:顶不住压力放弃,临考前书没看完等,但是从没有想到在最后的时刻病倒。

  考研前三天的那个晚上我发烧到39度,早上已经起不来床,接下来的三天我就在校医室中度过。长期机器式的学习和巨大的心理压力终于将我压垮了。此时的我,就像是在沙漠中坚持行走的人即将到达绿洲的时候却再也走不动了。

  我觉得自己已经败北:考研前的最后一个下午来到我常去阶梯教室,此时已经人去楼空,只有寥寥几人在看书。原来挤满人的教室总是有人不断地进出,总是有人低声说话,在那个特定的下午,只有被遗弃的纸张和书本凌乱地躺在那里。我看看周围,竟然有些不舍。

  我知道那天下午过后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占座学习,再也不用看枯燥的政治、让人头疼的英语;我可以随心所欲的看我想看的电影,做我想做的事情,这样想来未来真美好……

  当我踏进考场的时候,我知道所写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那辛苦学习的日日夜夜。但考试的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考政治的时候不温不火,但交卷时却将封条贴错了地方,涂了太多胶水也没法再撕下来。在“你都这么大的考研的人了,做事情怎么能这么没脑子”的批评声中,我写了证明书,重新拿封条贴住才算化解了危机。

  下午的英语考试着实让我乱了阵脚,平时的练习似乎都不奏效了,所有认识的英语单词凑到一起却怎么也看不明白是怎样的意思,看图说话的作文对这次失败的考试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考场出来,天下着小雪,我知道英语的滑铁卢意味着什么,周围的人开玩笑地议论着明天要不要继续参加考试了,我也有些动摇。但是为了证明我这一年多日日夜夜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都选择面对它。

  第二天考专业一的时候,没有安排好时间,导致一道15分的论述题没有时间写。整个考试结束的时候我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我疲倦极了,甚至都没有力气想想考不上的结果。

  分数下来时,我觉得我的梦想碎了一地。我大哭了一场,总分并不高,英语成绩很不理想,但我居然上线了。当报到时,看到“南京师范大学”那几个字的时候,我终于感觉自己带着对光影世界虔诚的信仰,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修行。

  前几天看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当蝙蝠侠在众人“rise”的呼喊中从天牢爬出来时,他和安迪一样都经历了一段痛苦而黑暗的岁月。但光明还是会来的,不是吗?

  

看过考研励志文章的人还看了:

1.很强大的考研励志文章

2.十大考研励志文章精选

3.大学考研励志文章

4.考研励志类文章

5.北大考研励志文章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