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成人高考2017考试答案语文试卷(2)

刘惠分享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 “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 “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 “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 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AC 15.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解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B“孤寂”应该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淡淡的忧伤”错。

  点睛:一、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2、“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所表现的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4、借叙事抒情

  也称“寄情于事”、“因事缘情”。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

  二、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本题中就是抒情方式分析不准确。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句。题干要求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赏析诗句,从手法、意象、情感几个角度入手,注意结合全诗分析。

  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题中“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主要是正面描写。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三)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人们钟爱的意象之一,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一句,词人借月抒发了亡国之恨。

  (2)《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2). (2)学而不思则罔, (3). 思而不学则殆。 (4). (3)别有幽愁暗恨生,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罔”“ 幽”。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成人高考2017考试答案语文试卷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 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深孚众望的人。

  B. 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C. 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 此次城市建设博览会上,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所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设计的这个模型是西安的缩影,具体而微,一目了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题中,B项中,“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这里用错对象;A项,“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C项,“浓墨重彩”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D项,“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A. 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

  B. 自4月1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C.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成分赘余,“经常性地”与“频频”重复,删去其中一个。B项,缺少主语,应把“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置于句首。C项,搭配不当,“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中“提高”与“特色”不搭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 下列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

  B. 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合称“考妣”。

  C. 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其中“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耆”指古稀之年,“耋”指七十至八十,“期颐”指一百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把握。题中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C项,“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古代是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政府任命的老师;D项, “耆”指花甲之年。答案为B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 。

  【答案】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①处,根据上文中“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和“如果……,那么”可以推断,此处应是说阅读经典是传承文化的举措;②处,根据上文“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和下文“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可以知道,此处应是说受熏陶不同气质也是不同的;③处,根据“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知道,这两处内容是相对应的。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1)衔接填空题一般以一个语段为语境。从语段结构入手,理清语段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楚语段的话题(或者陈述对象)、主要内容。(2)弄清要填写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属于段落的哪一个部分,它与前后文的哪一句对应。(3)弄清要填写的句子与前后文的逻辑、语义关系。(4)注意陈述对象、陈述角度、语段中心、语言的语体色彩。

  21. 阅读下面文字,用5个四字短语概括铁路工作人员进行客车车票团体订票的具体操作流程。

  铁路工作人员事先将用于团体订票的临时客车车票计划输入订票系统,然后分别使用16 台电脑对企业申报的订票计划逐一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电脑界面将只显示企业申报的订票计划内容,包括申报批次、乘车日期、乘车站、到站、数量等,而企业代码、企业名称等企业自身的资料则全部屏蔽,工作人员无法知道正在安排的订票计划是哪家企业申报的,类似于高考阅卷,因而避免了个人作弊行为,确保了安排计划时公平、公正和客观,最后交由订票服务窗口根据统一安排好的计划组织出票。

  【答案】输入计划 → 逐一审核(审核计划) → 屏蔽资料 → 安排计划 → 组织出票。(若顺序错乱,错乱处的短语即使写对也不给分,非四字短语不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中能语概括铁路工作人员进行客车车票团体订票的具体操作流程的关键词,然后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即可。压缩语段方法:1.摘取法,是指提取句子主 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 压缩语段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步骤如下: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本题就是运用了摘取法,筛选出文段中能表现微电影本质特点的关键词,然后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中学生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日记中的最后一句是:“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有人认为,陪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有人认为,自立能力的培养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请根据材料及自身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能陪长大”,不是坏爸爸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虽行文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孩子的抱怨。“再不长大,爸爸就老了。”这可能才是父母的纠结。据说作文里孩子的父亲是刑警,常年奔波操劳,难得顾家爱家。又据说这“牢骚”甚至“惊动”了“公安部刑侦局”的官微,可算是中国刑警生存镜像的生动写真。

  孩子总是天真的,生活总是残酷的。值班、加班、开会、出差……这也许算不得某个行业的“特点”。做小本生意的也好,在流水线上班的也罢,哪怕是眼下的公职单位,凡此种种,恐怕也是常态的事情。爸爸总是希望能陪儿女长大的,但,“诗与远方的田野”再好,总还要过得了“眼下的苟且”。成长是有代价的、是要支付成本的,这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如果每个爸爸都儿女情长地厮守在“儿女成长”这件事上,估计这个家庭只能靠西北风过日子了。一句话,非不愿,而不能。

  勤勉的父亲,固然让人敬仰,但,显然不是每个女儿都有如此撒娇的自由。比如千万留守儿童。关于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一直说法不一,有说法是6100万,也有说法是6800万。总之数千万的规模,基本是个共识。这些孩子的爸爸,别说“家里灯泡坏了、下水道堵了、我的玩具坏了,他都能马上修好”——就算是一年下来,能见上一两次面,已经是奢望。他们为了家而背井离乡,他们为了儿女成长而与亲人两地相望,他们没有官微来赞颂、没有单位来嘘寒问暖,但,他们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热血、最有责任感的汉子。

  公众应该没有忘记去年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是非曲折之间,尽管真相跌宕,但其描摹的另一种生存样本,却未必是炒作与杜撰。有人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年轻人加班熬夜、倒夜班甚至成了家常便饭。一直流传的数据称,我国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万。这些因过劳而倒下的群体里,必然有一部分是常年不能“陪女儿成长”的爸爸。就业环境竞争惨烈,劳工权益保护孱弱,这些都是“爸爸们”难以按时回家的根源。这些问题不能纾解,一味赞颂“工作狂”式的病态奉献,不过是以亲情与人伦为成本,润滑着失范的劳动关系。

  “不能陪长大”,不是坏爸爸。这个道理,孩子迟早会懂。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爸爸早日回家、早日参与到儿女的成长中去呢?这个问题,显然比简单而抽象地赞美勤劳更重要,比无言以对的廉价感动更须理性面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

  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立意关键在两点“陪孩子成长是父母的责任”“ 自立能力的培养是孩子成长的必修”,也可以两者兼顾。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历年全国卷语文高考真题答案

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5.历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6.高考语文考卷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