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中职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刘惠分享

  考前满信心,下笔如有神;休息多静心,养好精气神;思考必细心,身心都入神;答题要用心,聚精又会神,高考心态最重要,千叮万嘱为你好。祝你马到成功,金榜题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中职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仅供大家参考!

  2017中职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的青花瓷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年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可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结构上的变化,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侧,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过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新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

  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可能为波斯语“Samawi”或“solaymn”的音译。

  “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广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

  中国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

  A.制作青花瓷用的颜料“苏麻离青”在伊斯兰世界中先被大量使用。

  B.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

  C.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

  D.青花瓷中描绘的图案有些以同心圆形态排列,并呈放射性展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异域文明,中国艺术也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掀起创新的波澜。

  B.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融合都是相互的,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C.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

  D.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影响了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

  3.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

  A.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

  B.龙门石窟中卢舍那像造型具有浓烈的汉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影响。

  C.现如今日本文字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汉字,表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D.为世界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馆“鸟巢”和“水立方”,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4-7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①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愤愤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敕绍。起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唐书·长孙平传》)

  【注】①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卫王侍读 释褐:担任官职。

  B.遣平驰驿往代之 驰驿:兼程而进。

  C.自是州里丰衍 丰衍:充足富裕。

  D.百姓大戏 大戏:非常高兴。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B.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C.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D.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平颇有才干,深得上司信任。他在北周为官时,就受到当时相杨坚的礼遇;及至尉迥等人起兵作乱时,他果断擒拿了贺若弼,解除了杨坚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应对各地灾荒。他倡建义仓,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无论贫富,均交一石以下的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

  C.长孙平为人正直,敢于犯言进谏。当皇帝想要杀掉被人诬告的大臣邴绍时,他能站出来晓之以理,劝谏皇帝要宽宏大量;否则,恐今后有损仁德之名。

  D.长孙平为官称职,善于排忧解难。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突厥两部落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誊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5分)

  (2)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完成8-9题。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

  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

  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8.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分析。(5分)

  9.两苜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强调只要内心世界超脱了世俗,就能做到在任何地方都感觉是身处僻壤的名句是“ , ”。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 , ”两句来表明自己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是欣赏此间的山光水色。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际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募捐

  碧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十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肩摸摸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拒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

  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送到绥远去!”

  “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杖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妈!”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混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上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

  “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我们绥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枧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6分)

  (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的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披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年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摘编自“国学网”)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一个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在某种意义上,吸鸦片反映了严复思想观念中最隐秘和最难以捉摸的情调,沿着这条道,也许能解开严复人生中的诸多悖论。(王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严复对孙中山所言,既表明了他对革命的否定态度,又揭示了他坚持改良的思想根源,这跟蔡元培所说“尊民叛君,尊今叛古”并不矛盾。

  B.从归国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5年间,严复仕途不顺,精神苦闷之极,由于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从此他悔恨自己的西学知识。

  C.严复的思想有很多矛盾之处。1911年武昌起义前他还为大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但六天后“武昌失守”,他又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

  D.严复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以改造国民性格,这既是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又是他改造中国,拯救“吾国吾民”的悲悯情怀的具体体现。

  E.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试图将北京大学文科与经学合一也出于这个原因。

  (2)社会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有识之士探寻了改造中国的多种路径,而实践的结果各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严复给19世纪末的中国播下了什么“火种”?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4)文中说严复“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严复“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7中职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家的花虽多,但与公园里的花相比,不过是____,不值一提。

  ②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 ,但如果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

  A.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B.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C.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D.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我国气象人才需求旺盛,但培养人才的高校相对不足,环境气象人才供不应求,中西部地区和基层气象部门需求最大。

  B.“垃圾消费”是指一些消费者盲目地买回一大堆无实际用途的商品从而造成浪费,它的出现多与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有关。

  C.日本贺滋县技术人员日前宣称,以芦苇制成的活性炭作电极材科,制成了纽扣电容电池,比现有使用椰子壳活性炭的电容电池蓄电性能更高。

  D.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今天起至16日,随着新一轮冷空气不断东移,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一次明显的降雨降雪天气过程。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长城在宋代并没有什么用处,徒为一种存在,宋代编图者把它与北方的河山画在一起, , 。

  , , , 。这一地理地带的核心是长城,所以可称为长城地带。

  ①从人文方面审视

  ②作为大地上一个独一无二且影响深远的地理因素

  ③生为新一种天长地久的地理结构

  ④长城不只量一道砖石土垣木柴僵落筑起的军事屏障

  ⑤显然,这座人工建筑已与北方自然的高山峻岭结成一体

  ⑥它引导了一条特殊的人文地带的形成

  A.⑤③①④②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④①②⑤⑥③ D.⑤④②①⑥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