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解析(2)

刘惠分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 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频繁拆迁会让一些人处于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焦虑状态,无法实现安居乐业,这还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丈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 “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一09内容有删改)

  19、请结合全文,分析“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20、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5分)

  21、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做简要陈述。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把下面长句变成三个短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6分)

  为期三天的从议题设置到活动安排处处体现“立足亚洲、放眼全球”特色以及充分展现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在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求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的担当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4月6日拉开帷幕。

  23、某校高三(12)班要召开“我的梦·中国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班会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①主题鲜明,将“我的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②符合班会主持人的身份;③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个字。(6分)

  六、本大题l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11月26日上午,一段“瓜子哥牢骚不断被狂揍”的视频在网间热传。原来,11月24日,苏州一男子在公交车上大声嗑瓜子,并将瓜子壳直接吐在车厢内。一名身着西装的男子提醒他,让他注意场合。“瓜子哥”非但不听,还纠缠“西装男”,不断说“我和你什么仇什么冤”达数十遍,并扯坏“西装男”衣服,“西装男”终于忍无可忍,怒揍其十几拳。视频中未见有其他乘客劝阻“瓜子哥”嗑瓜子,也没看到有乘客拉开揍人的“西装男”。事件发生后,经警方调解,当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西装男”赔偿“瓜子哥”1OO元,“瓜子哥”答应不再纠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参考答案

  1.B【B、liào/liáo zhōu/ zhòu níng/nìng A、qián kǎ/ké luò /là C.bì biāo sè/sài D.jié dú/dòu gōng/gòng】

  2.A 【A项“不动声色”:指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句中用来指“种子的传播与生长”,使用对象不当,语义也不符合。应改为“无动于衷”。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不动摇。B项“不计成本”是不考虑成本的意思, 非不计算成本之意。C项“殷切”指深厚而迫切。D项“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文本节选自李丹《感谢生命》)

  3.D【A.语序不当。“这不仅是为大型国企改革创造经验,也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改为“这不仅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新的机遇,也是为大型国企改革创造经验”。B.中途易辙,改变了主语。第一个分句只有主语和状语,主语是“湖南卫视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个分句改变了主语,主语是“众多粉丝”。C.成分残缺。后一个分句滥用介词“当”导致主语残缺,删去“当------的时候”;另,“文明”与“提高”也不搭配。】

  4.C【比较⑥和⑤,根据关联词“但”可以推断⑥在⑤前;而②是对⑥的诠释,①是对⑤的诠释;③是对①的进一步阐释,且两者之间有一个一致的提示词“熟知”;④是对③的解释。】

  5.B(录:逮捕。)

  6.D

  7.D

  8.C(主动把他招到身边,与原文不符,赏识文才也不符。)

  9.(10分)(1)(7分)

  ①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救世于危难,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负”、“匡”、句意各1分)

  ②如果大功告成大事办定,就封你郡公的爵位,授予你台司的职位(或:把台司的职位授予你),将军好好努力吧!(“爵”、“位”、“勉”各1分,句意1分)

  (2)(3分)

  ①陆机才能出众,引起他人怨恨(原文:“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②卢志、孟玖等人进谗诬陷(原文:“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③王颍宠幸宦官,误信谗言,没有做到用人不疑(原文:“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颖大怒,使秀密收机。”)

  (答对1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引用原文作答只要与所给要点符合,照样给分。)

  【参考译文】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陆机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陆机身高七尺,声如洪钟。年轻就有奇才,文章当代无双,信奉儒家学说,举动都合乎礼仪。陆机二十岁时吴国灭亡,陆机退居故里,闭门勤学,这样共过了十多年。陆机的祖父父亲都是吴国将相,在江表有大的功勋业绩。

  到太康末年,陆机和弟弟陆云都到了洛阳,拜访太常张华。张华向来看重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对待他们,还说:“讨伐吴国的战役,好处是得到了这两位青年才俊。”张华把他们推荐给各位公卿。陆机多次升迁到了太子洗马、著作郎等职位。范阳卢志当众问陆机:“陆逊、陆抗与你关系是近是远呀?(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啊?)”陆机答道:“就像你跟卢毓、卢廷一样。”卢志哑口无言。

  当时中原多灾多难,顾荣、戴若思等都劝陆机回吴地去,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救世于危难,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当时成都王颖不居功,能够慰劳和谦恭地对待士人。陆机看到朝廷屡次发生变乱,认为王颖必能兴盛晋朝统治,于是投身于王颖。王颖让陆机参与大将军军事,上表奏请让陆机担任平原内史。

  太安初年,王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伐长沙王乂,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之职,督管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各路人马共二十余万人。陆机因为三代为将,这是道家所忌,而且客居他乡做官,一下子就处在众人之上,而王粹、牵秀等人都有怨恨之意,坚持要辞去都督之职。王颖不答应。陆机于是领命而行。王颖对陆机说:“如果大功告成大事办定,就封你郡公的爵位,授予你台司的职位,将军好好努力吧!”陆机说:“往昔齐桓公因为统一天下的功劳封任管仲,燕惠王因怀疑乐毅因而功败垂成,今天的事,主要在您而不在我呀。”王颖的左长史卢志嫉妒陆机的才能,对王颖说:“陆机自比管仲、乐毅,却把您比成昏君燕惠王使您无光,自古以来任命将军派遣军队,没有臣子凌驾于他的君主而可以帮助办成事情的。”王颖没有说话。

  当初,宦官孟玖和弟弟孟超都被王颖宠爱。孟超担任小都督率领着上万人,还没开战,就纵容士兵抢掠。陆机逮捕了他们的主使者。孟超带领一百余强悍的骑兵,直接到陆机的军中抢人。陆机的司马孙拯劝陆机杀了孟超,陆机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孟超在众人面前扬言说:“陆机要造反。”等到开战,孟超不接受陆机的指挥调度,轻兵贸然独进,因而全军覆没。孟玖怀疑是陆机杀了孟超,就在王颖面前说陆机的坏话,说他有造反的心。王颖大怒,派牵秀秘密逮捕陆机。于是,陆机在军中被害,当时四十三岁。士卒都为他痛心,没有不落泪的。这天昏黄的雾气布满天空,白天像晚上一样,大风吹断树木,平地下了一尺深的雪,议论的人认为这表明陆机冤枉。

  陆机才华出众,文采俊逸,张华曾经对他说:“别人写文章,经常遗憾才华少,可是你却担心才华太多。”陆机所著文章一共三百多篇,都在世上流行。

  10.(7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一窗草逆濂溪老”写一窗绿草欢迎诗人归来。“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以人情,写出它们对主人的亲昵之状,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回归田园的隐逸之情。

  “私”是偏爱的意思。“五亩园私涑水翁”意思是五亩田园偏爱诗人,诗人也乐于安居此处。“私”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田园以人情,写出它们带给主人的亲切之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描写效果(亲昵之状、亲切之感)或者抒情效果(回归田园的隐逸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2)“幽情”在诗中包含多重情感:一是伤春之情,一是忧国之情,一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伤感油然而生。由“无赋招魂”可见作者关心国家命运,面对南宋国运衰微、胜景难再表现出一种忧国伤时的痛苦之情。末句说“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可见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只能作诗逃避现实以求解脱,表现出无奈之情。

  【4分。写出其中两种感情,给2分,相应分析合理,给2分。】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感春伤时的诗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

  这首诗的开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浑然一体,隐约朦胧。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已。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11.(6分)

  (1)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2)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3)淮左名都 解鞍少驻初程

  (4)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12(5分)AE (解析:A对应区间在原文第一段,E对应原文倒数第三段; B答题区间在第四段,原文是“愈矛盾则体验愈深”,是矛盾与体验的因果关系,而选项中却变成了“矛盾体验”与“生命境界”了,是言此与言彼的错误;C答题区间第五段,原文是“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而选项变成了“悲剧式的人生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缩小了概念;D项答题区间在第六段,阐述的是“悲剧的主角”,偷换概念。)(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5分)

  13.(3分)D (从原文“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嘱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可知“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只是具有幽默态度的一个条件,不能因此判断具备此一条件就是具有了幽默的态度。)

  14.(4分)

  透入:观察、认识、体验人生中的永久的矛盾。(2分,“观察、认识、体验”1分,“永久的矛盾”1分。如答出“发现”“觉察”等词也可。)

  超脱:以广博的智慧、同情的态度包容和超越人生中的矛盾。(2分,“包容、超越”1分,其他1分。)

  15.(4分)

  (1)悲剧的人生态度是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观点1分)史铁生写出了那么多令人感动的作品,可见其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救的矛盾时,仍怀抱理想,不自欺欺人,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分析1分)

  (2)真正的幽默是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它不是谩骂,也不是讽刺。幽默是冷隽,然而在冷隽背后与里面有“热”。(观点1分)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种幽默的态度,不是谩骂,也不是讽刺;这种幽默是冷隽背后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分析1分)

  16.(4分)他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1分)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1分)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1分)但是他的心会一直留在这里。(1分)

  17.(5分)林是一位援教老师,他在艰苦的环境里教书已经好几年了。(1分)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并带来了十几位老师。(1分)他还把眼光投向“别的地方”,要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1分)说明他的心一直扑在山村教育事业上,具有无私奉献精神。(2分)

  18.(6分)“雨夜的红灯笼”有引人前行、照明道路的作用,(1分)还象征了乡亲们的热情和希望,意蕴丰富。(2分)正是乡亲们在雨夜打着红灯笼来送他,使他受到感动,终于在三年后回来了。(1分)如果以“山区教育”为标题,则缺少文学色彩,太直太露。(2分)

  19.(4分)

  ①一些地方领导的“政绩”观念作怪;②一些地方政府为扩大财政收入;③城市规划中的短视价值观(或想获得短期经济效益);④很多地方政府在营造城市形象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每点1分〕

  20.(5分)

  (1)引用不同人(包括专家)的说法,能全面真实地(1分)反映建筑频繁拆迁造成的危害(1分),具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1分);

  (2)采用列数据统计的方法,能科学准确地(1分)反映频繁拆迁造成的影响的总体情况(1分),更具有说服力。

  21.(6分)

  (1)保留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

  (2)改造旧建筑,使其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

  (3)新建筑应考虑投资和增值作用,还应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4)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应该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答出1点得1分,2点得2分, 3点得4分, 4点得6分。)

  22.(6分)【答案示例】

  (1)为期三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4月6日拉开帷幕。

  (2)本届年会从议题设置到活动安排处处体现了“立足亚洲、放眼全球”的特色。

  (3)它充分展现出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在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求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的担当。

  (每句2分,改变原意、句子间连贯不畅,均酌情扣分)

  23(6分)【答案示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已给出)千千万万个“我的梦”汇聚成一个“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付出。“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梦想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梦想的执着。同学们,如何通过实现你的梦来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请大家畅所欲言!

  (得分点:将“我的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2分;符合主持人身份,说话得体1分;使用两种修辞2分;语义通顺,鲜明生动1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写作提示】

  “瓜子哥”角度:在公众场合要讲文明、守秩序。

  不少乘客会在公交车上吃东西,尤其是早上和傍晚。早上,很多上班族因为来不及吃早饭,就边坐车边吃;傍晚,一些放学的学生由于肚子饿了,也会在公交车上吃东西。为了满足一己之需而影响他人是不文明的行为。

  “西装男”角度:劝阻人的错误行为要注意方法。

  “西装男”出于公德心,劝阻“瓜子哥”吃瓜子的不文明行为,不但遭到了拒绝,反而被纠缠不休,最终采取暴揍手段,制止“瓜子哥”的纠缠不休。“西装男”本来是要维护公众利益,但因采取了错误方法,结果自己侵犯了对方合法权益。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法律不许可的,即使出于公众利益目的,我们也不能做。“西装男”暴揍“瓜子哥”,教训没有公德心的“瓜子哥”,纵然这种举动很解恨,符合多数乘客的利益,但从法律角度说,“西装男”的揍人行为显然不对,伤害了“瓜子哥”的身体健康,侵犯了“瓜子哥”的合法权益。

  “其他乘客”角度:维护社会文明公德,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不文明行为绝迹于广大民众的共同谴责和制止之中。

  综合角度:要减少社会上的不文明行为,既要加强教育,也要加大惩戒力度。

  “西装男”暴揍“瓜子哥”,未必全因一时冲动,更多的可能是源于对不文明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惩戒,被迫采取不当方式维权。“瓜子哥”在公交车上不停的吃瓜子,并不算侵权行为,最多只能算是市民低素质的不文明行为,公众只能予以道德谴责,并无其他办法。当公众的道德谴责和文明劝说没有效果时,只能任由“瓜子哥”耍无赖,继续我行我素。正是对“瓜子哥”的不文明行为缺乏强有力的制止措施,才逼得“西装男”奋起暴揍“瓜子哥”。要避免“西装男”暴揍“瓜子哥”事件再次发生,除了劝导“西装男”不要冲动,要依法维权之外,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民的行为,对于“瓜子哥”的不文明行为提供更多有效的制止渠道,比如允许公交车驾驶员要求不文明乘客下车,乃至把不文明行为认定为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允许乘客依法维权,要求“瓜子哥”赔偿损失,而不是止于道德谴责。


猜你喜欢:

1.2017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历年高考语文阅读真题

3.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4.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5.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6.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