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云南省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

刘惠分享

  风雨之后现彩虹,荆棘过后是坦途。天道酬勤不酬怨,自强不息大器成。书山有路给你开,学海无涯任你游。十年寒窗从容过,金榜题名在明朝。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云南省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云南省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沙碛(zì) 外埠(bù) 压轴(zhòu)戏 弄巧成拙(zhuō)

  B. 牌坊(fāng) 晕(yùn)船 生肖(xiào) 偈(jì)语

  C. 收讫(qì) 脂(zhī)肪 孱(chán)弱 囊揣(chuāi)

  D. 跖(zhí)骨 胡诌(zhōu) 瘙(sāo)痒 量(liàng)体裁衣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备受关注的股市近来出现了投资者期盼的牛市行情,沪、深两市再接再厉,股指一路上扬,有的媒体已经打出了“沪指跃上四千已万事具备”的标题。

  B.这篇文章描写的当年爆发的革命情景的文字十分出彩,革命者面临的困境可谓层见叠出,但是凭借他们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C.交朋结友需要真心真情,像冯小刚一样非诚勿扰,以“诚”相待;像潘石屹一样吵而不散,以“知”相和;像王刚一样既往不究,以“度”相处。

  D.中国古典文学之中,失意文人的自我慰藉常常是寄情田园,放浪山水,甚至青灯古佛,六根清静,“独善其身”的出世姿态可视为特殊的反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辛亥革命前后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在谣言、炮火中经历了痛苦和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城市街头风云际会。

  B.《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再次引爆收视率,该片纵然有很多关于美食的介绍,但探寻美食背后浓郁的中国味和人情味才是该片的匠心所在。

  C.在国画传统题材中,徐渭、八大山人、齐白石等大师各擅其长,他们的画作曲尽其妙,各得风流,形成了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D.足协的一位官员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北京现代队倘若带着强队的心态迎战决心以弱胜强的对手,很可能落败。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澳门一些不知名的“冷门”景点在旅游部门官员着力开发打造下,“热门”景点那种人满为患、不堪重负的状况有所改善。

  B.在调查时,湖南大学一位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在湖南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到过可以自由转学的文件。

  C.在国外,志愿者队伍是无偿献血的重要生力军,在我国,这支队伍尚不健全。建立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是缓解“血荒”问题的关键。

  D.虽然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但在政治和经济上却是个矮子,然而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不久后发生改变,因为格陵兰坐拥巨量资源。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 。 , , ,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6. “五四”时期,鲁迅、胡适、周作人等对“平民文学”做过阐述,诗人刘半农则用《相隔一层纸》为“平民文学”做了形象的注脚。请阅读小诗《相隔一层纸》,理解平民文学的相关特征,给“平民文学”下一个定义。限25字以内。(3分)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里与屋外,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答:

  7.“每年,在假期,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

  这是网上流传的一篇名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网帖,事实上,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大致如此——假期或周末,来到各个学校,给孩子进行2-15天的支教活动,课堂内容一般是趣味文化课、心理辅导、德育、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

  看了这则网帖,对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支教活动,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请简要阐述,字数控制在120字以内。(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8.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C.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9.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10.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存在的不足。(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井

  鲍尔吉·原野

  ①井是村庄的珠宝罐。井里不光藏着水,还藏着一片锅盖大的星空和动荡的月亮。

  ②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③那些远方的人,见到炊烟像见到村庄的胡子,而叫做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一口井,有的地方还有一条河,井的周围是人住的房子。在黑夜,房子像一群熊在看守井。没人偷井,假如井被偷走了,房子就会塌。

  ④井为村庄积攒一汪水,在十尺之下,不算多,也不少。十尺之下的井里总有这么多水.灌溉了爷爷和孙子。人饮水,水进入人体,上下流淌,血少了再上井里挑回来。村里人有一种类似的相貌,这实为井的表情。

  ⑤井用环形石头围拢水。水不多也不少,在清朝就这么多,现在还这么多。村里人喝掉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水不增不减。多少人喝够了井水悄然走了,降生面貌陌生的孩子来喝井里的水。井安然,不喜不忧,在日光下只露出半个脸——井只露半个脸,另半个被井帮挡着——轻摇缓动。井里没有船,井水怎么会不断摇动?这说明井水是活的,在井里辗转,在月光下睡不着觉,井水有空就动一动。

  ⑥村民每家都有财宝罐,不大,放在隐秘的地方——箱子、墙夹层,甚至猪圈里,而全村的财宝罐只有这口井。它是白银的水罐,是传说中越吃越有的神话。水井安了全村人的心。

  ⑦水井看不到朝暾浮于东山梁,早霞烧烂了山顶的灌木却烧不进井里。太阳和井水相遇是在正午时光,它和水相视,互道珍重。入夜,井用水筛子把星斗筛一遍,每天都筛一遍。前半夜筛大星,后半夜筛小星。天亮前筛那些模模糊糊的碎星。井水在锅盖大的地方看全了星座,人马座、白羊座,都没超过一口井的尺寸。

  ⑧井暗喜,月亮每月之圆,是为井口而圆。最圆的月亮只是想盖在井上,金黄的圆饼刚好当井盖,但月亮一直盖不准,天太高了。倘若盖不准,白瞎了这么白嫩的一个月亮。太阳圆、月亮固、谷粒圆、高粱米圆,大凡自然之物都圆。河床的曲线,鸟飞的弧线,自然的轨迹都圆。人做事不圆,世道用困顿迫使他圆。圆的神秘还在井口,人从这一个圆里汲水,水桶也圆。人做事倾向于方,喜欢转折顿挫,以方为正。大自然无所谓正与不正,只有迂回流畅。自然没有对错、是非、好坏。道法自然如法一口井,大也不大,小也不小,不盈不竭,甘于卑下。

  ⑨大姑娘、小媳妇是井台的风景。大姑娘挑水走,人看不见水桶,只见她腰肢。女人的细腰随小白手摆动,扁担颤颤悠悠。井边是信息集散地,冒着人间烟火,有巧笑倩与美目盼,孩子们围着井奔跑。村里人没有宗教信仰,井几乎成了他们的教堂。但没人在井边忏悔,井也代表不了上帝宽恕人的罪孽。但井里有水,水洁尘去污,与小米相逢化作米汤,井水可煎药除病。井一无所有,只有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说的是井与河流,土是耕地。对树和庄稼来说,井是镶在大地的钻石。鸟不知井里有什么,但见人一桶一桶舀出水来,以为奇迹。春天,井水漂浮桃花瓣。入井私奔的桃花,让幽深的水遭遇了爱情。花瓣经受了井水的凉,冰肌玉骨啊。从井是看天,天圆而蓝。云彩基有一朵。天阴也只阴一小块,下雨只下一小片。井里好,石头层层叠叠护卫这口井,井是一个城。

  ⑩井是白银的水罐,井水变成人的血。井无水、村庄就炊烟、无喧哗、无小孩与鸡犬乱窜。庄稼也要仰仗井,井水让庄稼变成粮食。人不离乡。是舍不得这口井。家能搬,井搬不了。井太沉,十驾马车拉不走一口井,井是乡土沉静的风景。

  11.为什么说“井是村庄的珠宝罐”,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

  12.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①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2分)

  ②道法自然如法一口井,大也不大,小也不小,不盈不竭,甘于卑下。(2分)

  13.阅读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14.赏析第⑨段的语言特色,并举例说明。(4分)

  15.本文作者赋予了“井”哪些深刻的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6分)

  2017年云南省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第二部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送方希则序

  【宋】欧阳修

  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激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①,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识业而沉冥郁堙②,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佯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②沉冥郁堙:埋没湮没。③祖离:谓饯别出行之人。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 奇:命运不好

  B.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 枉:冤枉

  C.岂假予佯言之哉 假:假装,冒充

  D.操觚率然,辞不逮意 逮:及,达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渊乎其大雅之君子

  A . B.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形忘乎外,心照乎内 以希则之资材识业而沉冥郁堙

  C. D.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方希则学识渊博,有君子之风,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尽管如此,他却始终没有被任用。

  B.作者应方希则之邀写了这篇序,尽管作者与方希则认识较晚,但他们一见如故,成为知己,交往很默契。

  C.方希则是一个通达之士,才能出众,但却命运坎坷。作者既为他感到惋惜,又觉得他一定会被后世儒生仰慕。

  D.本文虽是一篇送别之作,但很少抒写离别之情,而是重点表达作者对方希则的评价及态度,送别之情寓于其中。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会 天子方 向 儒 学 招 徕 俊 良 开 贤 科 命 乡 举 而 四 方 之 杰 赍 贡 函 诣 公 车 者 十百千数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4分)

  译文:

  (2)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