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2)

刘惠分享

  2017年语文高考真题参考答案

  1.(3分)C(“艺术失去了曾拥有的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和作为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的地位”有误,原文是“艺术是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失去的是“重要”作用。)

  2.(3分)C(“可见”是强加因果。原文是“它证明了美学思维与现代技术本质一样,乃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正是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

  3.(3分)D(错误有二,一是“就是充满迷幻力的思想的作品”判断错误,二是“影响力越来越低”文中并无根据。)

  4 D(正确标点为: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5 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6 B(“王玄在褚矍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分析不当,王玄最终还是杀掉了耿奴。)

  7.

  (1)现在应当合力防备贼人,幸而没有外部攻击,可是内部自己人互相攻击,这是躲开了大坑又掉落到了井里。(“戮力”“幸”“是”各1分,文意2分)

  (2)(褚矍)于是就告诫他说:“您凭借自己的威势杀人已经很多了,可是人心难以一致,您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政事。”(“戒”“一”“深慎”各1分,文意2分)

  8.奠定了全词沉重压抑的感情基调(或 “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烘托了词人悲伤沉重的心情”)。(2分)词句写了词人春日来到建康城外钟山下,钟山就在眼前,却被云雾遮挡,远望一片迷茫,大好春光不可观赏,引致词人心境迷茫惆怅、郁郁不乐。(3分)

  9.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土却收复无望,年华逝去却壮志难酬的情感。(3分)“故乡心事在天涯”表达了对远在天涯的家乡的思念,但故乡却已沦亡的无奈;“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几日不来春便老”表达词人急切希望有所作为却因朝廷腐败无能,直至两鬓花白愿望都难以实现的郁闷。(3分)

  10.

  ⑴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⑶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1.

  (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A项,“斯坦利的辉煌是通过戴夫的落魄来展示的,斯坦利的狡诈则是通过戴夫的诚实来衬托的”分析不当。“戴夫”的落魄只是出于打探情况、调查取证的需要;同时“戴夫的诚实”的说法也不完全恰当。D项,斯坦利是通过继承父亲的小作坊,耍诡计逃税而成为富人的,且“兴趣在成功的路上很关键”并不是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E项,应为“刻画了他伪装出的不思进取……形象”。

  (2)

  ①“前途无量”是小说的暗线,全文围绕“前途无量”叙述故事、刻画人物;②“前途无量”语义双关,既指戴夫真正的“前途无量”,也指斯坦利自认为的“前途无量”,两者形成对比,具有讽刺性,凸显了文章主旨。(每点3分)

  (3)

  ①勤勉努力,奋发进取。学生时代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是前途无量的尖子生;步入职场后,是财政部最前途无量的探员。②韬略过人,沉着机智。为了获取斯坦利税收欺诈的有力证据,他化装成流浪汉,在交谈中利用斯坦利的得意心态,成功套出其逃税的办法。③忠于职守,不徇私情。戴夫在调查斯坦利的逃税行为时,没有因为自己与斯坦利的同学关系而徇情枉法。④为人卑鄙,冷酷无情。他假扮流浪汉,欺骗老朋友,并利用斯坦利对自己的信任调查取证。⑤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作为财政部最“前途无量”的探员,为了求得事业上的成功,他不惜欺骗老朋友。(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4)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戴夫的做法是值得赞扬的。作为一名财政部探员,戴夫一心为公,履行职责,惩治犯罪。为了成功获取斯坦利逃税的犯罪证据,他采取特殊的方式,化装成流浪汉,利用自己与斯坦利的同学关系和斯坦利的狂妄心理,成功获取了有力的证据,将其绳之以法。他的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体现了他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品质,所以是值得赞扬的。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戴夫的做法是令人不齿的。为了调查案件,他不惜隐瞒自己的身份,化妆为流浪汉,欺骗自己多年的同学,并从他口中套取其违法行为的证据。整个过程中,戴夫的“镇静自若”正是他奸诈、无情的体现;而斯坦利对他的信任、关照更与他对老同学的欺骗形成对比,他的做法令人鄙视。另外,从文末同事酸溜溜地评价他也可以推测,他成为“前途无量”的探员可能正与他办案时不择手段有关,同行们甚至都对其行为感到不齿。综上所述,戴夫为人不厚道,其做法令人不齿。

  (观点明确得2分,具体分析体现层次得4分,总结得当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2. (1)A B (答A 2分,答 B 3分,答D1分;答C E 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C项张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 D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故1分。E强加因果)。

  (2)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

  (3)①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②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③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④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每点2分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4)

  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5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③这种“敬意”源于: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着像屠呦呦一样为理想克服困难、执着奋斗的坚强毅力,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即使获奖依然不忘团队的合作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屠呦呦查阅中国古老的医药典籍,利用现代的科研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是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学增光,更为中华文化添彩,她激励着国人、华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13. B(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多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高屋建瓴: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

  14.A(B. “台次”不能统领“维修人员”。C.“游历秀美风光”搭配不当,应为“游历名山大川、饱览秀美风光”。“投掷纸币,有的甚至扔硬币”改为“投掷硬币,有的甚至扔纸币”。D.偷换主语,在“也是”前加“此块金牌”。)

  15.B(按照“形式——内容——危害”的递进关系进行排列)

  16.参考答案:①常用来解决饥荒。②大量种植面包树。③面包树还是重要的原材料。

  评分细则:5分,答对1空,给1分;答对2空,给3分;答对3空,给5分。)

  17.参考答案:6分,要素:数字“70”,时间“1945-2015”,和平鸽,“V”字型长城图案。寓意: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共建和平,共创美好未来。

  评分细则:6分,要素4分,1个1分;寓意2分。大意对即可。

  18.一类卷48分以上,二类卷41-47分,三类卷31-40分,四类卷21-30分,五类卷20分以下,平均分控制在43-44分。

  立意参考:

  【从综合的角度】

  (1)从文中关于稻草价值的不同观点出发,探讨:何为“价值”/人(事物)的价值由什么决定/人(事物)的价值应怎样体现。

  (2)从稻草卖了螃蟹价却并不具备螃蟹的价值这一点出发,①论述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而应深入本质(看问题不能看表象)。②联系社会现实(如奢侈品消费、过度包装等)探讨“价格”与“价值”倒置的现象。

  【从“有人”角度】

  ①依附他人可能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却不一定能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

  ②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质量、作用等)。

  【从“稻草定律”的角度】

  ①环境可以影响/决定事物的价值。②联系现实探讨如何增加人(事物)的附加值。

  学生只要能从以上角度立意,均“符合题意”,“内容”项可确定为一类或二类。

  一类卷(≥48分) 构思好或结构严谨/论据充分/材料新鲜/语言流畅。

  二类卷(41-47分) “符合题意”+结构/论据/材料/语言一般。

  三类卷(31-40分) “基本符合题意”或“符合题意”+结构/论据/材料/语言一方面有缺陷。[]

  但有的同学写“多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看问题”等,易泛化。立意的角度与材料的内涵有一定的出入,说明没有理解材料的内涵,属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三等打分,其他项的得分视表达等而定,但不能跨类打分。(一般总分在31-40分之间打分,最高不应超过42分)

  但要提醒大家,不要仅仅光看题目就判分。有的学生虽然作文题目不醒目,不恰当,但在行文过程中是围绕材料写的。所以要看全文,否则易误判。


猜你喜欢:

1.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2.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3.高考语文课标试卷及答案

4.高考卷语文真题

5.高考语文考卷真题

6.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