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辅导>高考试卷>

2017高考语文模拟卷及答案

思晴分享

  2017高考语文需要同学们多做模拟卷,巩固知识。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分享2017高考语文模拟卷,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高考语文模拟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锲而不舍, 。 (《荀子•劝学》)

  ⑵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⑶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⑷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⑸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⑹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㈡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①。其体趫②、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③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 ④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 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穴口有土虫丝,封闭欲合。向之韫椟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醲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呜呼!覆焘(天地)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故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节选自《全唐文》,文字略有删改)

  [注] ①爱:通“ ”,隐蔽。 ②趫(qiáo):行动轻捷。 ③黾侻跧: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跧(quán):蜷缩。 ④ :油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观虞人生致者  致:抓获、捉到

  B.某既居,果遭其暴耗 暴:突然

  C.其穿巾孔箱之患 孔:打洞,使动用法

  D.予以是益宝狸矣 宝:珍视,意动用法

  3.下列全都直接表现新昌里客舍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 (3分)

  ①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  ②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  ③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④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  ⑤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⑥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住新舍后,果然遭到鼠患。老鼠们常常白天成群出没,不怕人吓唬,作者颇为忧虑,如同得了痒病。

  B.自从得到那只狸猫后,效果极为明显,只有半年的时间,老鼠洞口已结蛛丝,原先藏在柜里的衣物,都随便放置,没有再被老鼠损坏的。

  C.作者认为原先被严重骚扰时,不是因为老鼠胆大强壮,欺凌到人的头上来,而是因为人没有抵御它们的办法。

  D.作者在末段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放纵老鼠盗窃一样,放纵小人横行和暴戾,就会祸害人间。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3分)

  ⑵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3分)

  ㈢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⑴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3分)

  ⑵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作简要赏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㈠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觉慧说服了姑妈张太太,让躲在同学家的觉民与琴见了面。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见面后,抱头痛哭,诉说着别后的思念。(《家》)

  B.吴荪甫对屠维岳委以重任,并派车送他回厂,但又对他浪漫颓废的作风很不满意,就打电话给莫干丞命令其暗中监视屠维岳。(《子夜》)

  C.克洛德告诉爱斯梅拉达在目睹对她的用刑时,他用藏在教士服下面的匕首一刀刀割自己的胸膛,他还掀开教士服,让她看伤口。(《巴黎圣母院》)

  D.马斯洛娃被判刑后,涅赫柳多夫便想退掉大宅子,把佣人都打发了,自己搬到旅馆去住,但由于女管家一再劝说,他放弃了这种想法。(《复活》)

  E.查理觉得咖啡太苦想加些糖,尽管父亲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她,使她惊慌到心都碎了,但欧也妮还是把父亲藏起的糖碟子重新拿来放上桌子。(《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⑴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曰:“如雄狮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暗喜,宴罢辞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

  “这等计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⑵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这是谁说的话?她因为何事而说此话?她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答第()题:

  ㈡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呜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 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⑥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注]①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白壁德(1865—1933):美国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诗人。

  10.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生活的艺术》一书在国外的畅销,引出“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这一论题。

  B.“中国新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

  C.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思想”的创生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11.第④段以李泽厚为例,其论说目的是什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3分)

  12.怎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根据全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路来森

  ①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田野里仍然荒寂着。

  ②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它似乎有些疲倦。

  ③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一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它“哞哞”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眬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

  ④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

  ⑤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在春风中,焕发自己。

  ⑥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

  ⑦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候,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

  ⑧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

  B.第③段和第⑥段两次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

  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

  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

  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

  14.“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徐百柯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20 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诞辰,文坛学界隆重纪念,盛誉曰“见证文学史的世纪老人”。此前6天,11月19日,小巴金一岁、同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施蛰存寂寞辞世,中国现代文学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随之凋零。

  当时有人写下“巴金的热闹与施蛰存的孤寂”之语,伴以长长一声叹息。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拜访施蛰存,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出口说道:“Vanity Fair(名利场)”,于是李欧梵返美后寄了几本给他。问他看了没有,施蛰存摇摇头,淡淡地说:“看了,大不如前了!”李欧梵恍然,当年―――上世纪30年代―――施先生爱看的这本文化杂志,品位比现在“高出许多”。

  后来又见施蛰存,李欧梵又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说:“寄几份看过的《纽约时报》书评和星期日特刊吧。”这次,李欧梵迟迟没有寄出,“原因无他,怕施先生较前次更失望”。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法文译名意为“当代人”,指能够和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李欧梵称:“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咋舌,惊异不止,在当时的环境下,竟然如此‘识货’,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都介绍了。”

  在《现代》上亮相的,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当时只是美国“文坛新秀”的海明威、福克纳等人。文学史家评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才通过汉语译本“重新发现”了这批作家,并从中找到灵感和自己的文学偶像。“当人们在80年代手捧艾略特的《荒原》为其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而感慨万千时,殊不知,早在50年前,《现代》杂志早已介绍过这位诗人的这部作品,只不过,以自己长着一个希腊式的鼻子而自傲的邵洵美把这部大著的名字译成了貌不惊人的《荒土》而已。”

  施蛰存早年就读于教会大学,故英语、法语皆佳,加上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开放的文化风气,使他能轻易快捷地看到各国最新出版的文艺杂志和书籍,从中建立自己的文学创作、批评以及编辑的标准,“实际上,他所建立的标准,正与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标准相接轨”。

  他的小说,《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夜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与李欧梵谈论西方现代文学,他对任何“冷门”问题,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以至于李欧梵自愧:“我多年身在美国,购书和借书都甚方便,为什么施先生说的书名和作者大多对我仍然陌生?”李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30年代的一个年轻人——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去世后,有杂志刊文:拥有“中国现代派鼻祖”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称誉的施蛰存,以冷眼笑看着发生在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今天的一些女作家,爱用‘身体’写作,施老说,这些不新鲜,30年代的左翼都玩过……”

  早年专注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后来长期担任大学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帖,施蛰存堪称传奇的经历表现在个人魅力上,形成一种奇妙的混合体,被赞叹为“包含着中国古典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绅士情调”。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作家李劼回忆起与施先生的交往:“我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登门拜访你。我一直误以为,你像其他前辈一样,被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弄得面目全非。再说,我所在的那个中文系,你是被人谈论得最少、少到了几乎要被人遗忘的老前辈。”

  后来,李劼无意中听到在系资料室做了几十年的老资料员偶尔说起施先生:当年挨批斗时被打翻在地,镇定自若站起来,理理衣衫,拾起被打飞的帽子,掸去尘土,戴在头上,重新站直了继续听凭折腾。老资料员感慨:“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

  于是,李劼立即前去拜望,因为那种“清清淡淡的悠远,不是皎皎者易污,也非峣峣者易折”。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巴金老人百岁诞辰的隆重与施蛰存的寂寞辞世形成对比,意在说明施蛰存作为一个中国短篇小说大家却遭长期冷遇。

  B.作为一名学者,施蜇存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这从他对《名利场》的批评可以看出。

  C.施蛰存的鉴别力很强,他主编的《现代》早已介绍了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能得以“重新发现“乔伊斯、艾略特等作家,都得益于他。

  D.施蛰存还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他去世后被誉为“中国现代派鼻祖”。

  E.本文用倒叙的手法,打破时空顺序,增加了历史纵深感,向我们展现了施蛰存虽孤寂一生却始终默守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尊严。

  14.文中说“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这句话对叙写传主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15.本文为“一个百年孤独的灵魂”施蛰存立传,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4分)

  ①当“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平台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②熟识的朋友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里晒晒照片,轻松随意地点评对话,③朋友间的距离确实拉近了不少;④但是,随着微信用户数蒸蒸日上,⑤当中各种心灵鸡汤式的人生感悟、根据可疑的养生秘籍、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充斥其间,让人不堪其扰,⑥那些患上“微信依赖症”的人们终于想从微信的“绑架”中解脱出来了!

  ⑴ 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请指出并改正。(1分)

  答: 改为

  ⑵ 文中有一个成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1分)

  答: 改为

  ⑶ 文中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修改。(2分)

  序号:

  修改: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2分)

  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悠久丰富的学术传统。时至今日,唯有中国的学术理论思想保存得最为完整,这与中国的学者有很大关系。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想象,则其形传也。——梁启超

  学术思想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陈寅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

  从以上四位学者的话来看,中国的学者具有哪两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我国1400年左右的考试史,其中,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100%的。从民国开始,到1949年,近40年中,作文分占100%是屡见不鲜的;知识、阅读题型间或有一些,只是某种点缀(如古典诗文的标点和翻译,古典文献名称的解释),从来就没影响作文分占压倒的局面。1952年开始统一高考以后,百分比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文分值占70%~80%(折合成今天的分值应该是105~120分)。例如1955年和1956年作文分占80%,1957 年作文分占100 %。

  ⑴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2分)

  ⑵对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5分)

  五、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走钢丝跨越峡谷的杂技演员,谈到他走钢丝时的体会时说:“当一个人走在钢丝上时,他并不是非常刻板地僵硬不动的。虽然他基本上保持可能直立的姿势,但为了保持运动中的整体平衡,他的身体总是轻轻地摆动和弯曲。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他的脚只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向着眼睛紧盯着的目标——钢丝的另一头前进。”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点击下一页查看>>>2017高考语文模拟卷答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