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高考文综真题

德豪分享

  近几年来,高中师生普遍反映历史高考比前几年难多了,而且越来越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历史高考文综真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高考文综真题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3.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4.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5.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6.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7.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

  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D.财产公有制强化

  8.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时间 人口(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公顷)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单位产量低 B.农民赋税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严重

  10.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11.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12.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13.“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作者旨在说明(  )

  A.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B.希腊文明的包容性

  C.东方文明的先进性 D.希腊文明的民族性

  14.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

材 料 结 论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B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C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15.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

  A.必须人人参政 B.宣扬平等意识 C.政治自由有限 D.强调依法治国

  16.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17.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18.“英国棉制品在英国本土直接与印度棉制品进行了竞争,完全击败了其印度对手。英国人还把其产品输出到地中海。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余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剧增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材料中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 B.英国已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

  C.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 D.英国纺织工厂工人数量增加

  19.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20.1839年5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年20岁)接见俄国沙皇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并迅速相爱,但引起了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线……这场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十九世纪议会内阁的专横 B.议会的权威高于国王权威

  C.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D.需要确保王室血统的纯洁

  21.美国国会于1791年又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入民房;免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

  A.厘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 B.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C.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D.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22.1873年夏天,俾斯麦曾告诉威廉皇帝,他的政策是坚决排除在欧洲以外去谋求领土,1884年,俾斯麦改变了初衷,他甚至曾在私下里说“殖民事务都是骗局,但我们需要它帮助选举”。1884年到1885年,他通过一系列活动把殖民大旗插到了非洲、南太平洋。材料表明俾斯麦(  )

  A.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B.其宰相官职不再由皇帝任命

  C.霸权思想日渐膨胀 D.调整殖民政策以顺应时政

  23.“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24.李鸿章在给某将领的批示中有这样一段话:“该兵官(指英国人戈登)宜及时合力图功,不必候柏提督回苏方可会剿。常胜军系中国兵勇,该总兵系中国官职,为中国之将,食中国之饷,应听本部院调遣。”据此判断与之有关的事件应该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25.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平均)
身长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缩长差(CM) 肺活量
(MI)
握力
(KG)
日本兵 21岁5个月 164.8 61.3 85.1 7.03 3631.0 41.0
清国兵 28岁10个月 166.6 54.8 89.7 6.70 3029.0 31.0
  A.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

  C.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26.龙太江在《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中写道:“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以下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史实,未能体现材料中的“妥协或妥协精神”的是(  )

  A.南北议和 B.宁汉合流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27.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28.蒋介石曾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以上言论(  )

  A.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 B.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29.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

  A.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30.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

  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材料题(共三题,共40分)

  31.(13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材料二 在1954年关于越南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发生的一件事,表明周恩来对藐视中国民族尊严的的敏感程度。周代表着中国,约翰·杜勒斯(美国国务卿)代表着美国。杜勒斯对一个记者说,“只有在我们的汽车相撞的情况下,两人才会会晤。”一天上午,当双方都提前到了会场时,他们彼此遭遇了。杜勒斯摇摇头,走出会议室,完全藐视这位中国外交部长。(到了1971年)因此我走下首次抵达北京的飞机向他(指周恩来)走去时,就主动伸出了我的手。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1982年6月写的回忆录《领导者》

  材料三 在周恩来同尼克松第一次会晤时……对尼克松说:“你刚才不是在毛主席那里已经说了么,我们握手了。杜勒斯就不敢这样做。”尼克松则说,“也不一定愿意同他握手。”周恩来肯定地说:“不见得,如果他愿意的话,我也会跟他握手的。”尼克松说:“那好,我们握-次手吧。”他们隔着茶几又伸出手相握,周围的人都笑了。

  一-摘自《谈判大师周恩来》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产生的影响(10分)

  32.(14分)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5分)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6分)

  33.(13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二: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三:“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6分)

  历史高考文综真题答案

  1.【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推断“差序格局”是宗法制的体现。宗法制产生于商周时期,早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故A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被秦朝之后的官僚政治取代,宗法制并没有使其延续,故B项错误;宗法制带来的世卿世禄,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建立后,宗法血缘关系不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

  3.【答案】D【解析】周的宗法制是基于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管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而且以政府机构为切入点,考察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汉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确。

  4.【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孝廉察举员额分配的变化,北方、西北及东北边郡,尽管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但面临周边民族内进的严重压力。这与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其目的是应对北方民族的威胁,与改变人才南北分布无关,故B项错误;也与解决地方选官弊病无关,故C项错误;推举官吏的名额的适当的调整,有利于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5.【答案】B【解析】抓住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来分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郡县制是地方服从中央,符合材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阁辅臣”、“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得出国家大事不是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得出内阁辅臣没有对国是的决策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决策程序得出宫中太监可以制约内阁辅臣,但内阁辅臣无法制约宫中太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最后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得出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D项正确。

  7.【答案】B【解析】“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并不能表明原始社会解体;“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表明了私有制萌芽,故B项正确;“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并不能表明族长权威萎缩,故C项错误;“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表明了财产公有制弱化并非强化,故D项错误。

  8.【答案】D【解析】隋唐之后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趋于稳定,没有革命性生产工具的出现,故①错误;明清政府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故②正确;明朝时期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故③正确;根据表格时间可知1400—1820期间人口增长了5.29倍,与此同时期耕地面积的增长了2.97倍,人口增幅远远高于耕地面积增幅,人口压力的空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9.【答案】C【解析】“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规模小和产量低的现象,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和前面说的产量低一样都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没能全面归纳材料,而且只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概括上,没有揭示本质,故B项错误;封建土地制度建立起来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要面对地主阶级沉重的剥削,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很弱小,材料中的种种现象都是对这种脆弱性的反映,故C项正确;“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只是部分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出现,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出现,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这是国家规范的结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因而也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故D项错误。

  11.【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人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政治地位并没有空前提高,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从而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使得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领域的现象,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无关,故D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海关货税十分繁重,可以有利于减少外国商品进入中国,从而体现出了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产品出口国外,故B项错误;1810年中国的民族工业还并未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中体现不出清政府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故D项错误。

  13.【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希腊文明,不是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说明希腊文明广泛吸收东方的文明发展而成,充分体现了希腊文明的包容性,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希腊文明,尽管它吸收了东方文明,但东方文明的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希腊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借鉴吸收,不是突出希腊文明的民族性,故D项错误。

  14.【答案】D【解析】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第四等级公民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不能担任官职,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并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力,故A项错误;1951~1955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戴高乐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反映了美国在国际金融货币中的支配地位,故C项错误;两极解体后,“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说明多极化趋势加强,“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比尚未定型,还没有形成新的政治格局,故D项正确。

  15.【答案】C【解析】古代雅典政治是公民政治,不是人人享有政治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要求公民参与政治,不是宣扬平等意识,故B项错误;从材料“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可以看出,公民的政治自由有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

  16.【答案】D【解析】材料“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看出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特色,并没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能扩大罗马统治基础,但与材料“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无关,故B项错误;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缓和罗马帝国社会矛盾,有利于帝国统一,但体现不出“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故C项错误;从“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改变了对罗马的感情,从而导致罗马失去了原来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17.【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到贵族,更没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故A项错误;乙本人可能对甲的房子倒塌负有责任,但是犯罪是否成立,必须经过法庭辩论环节;而乙没有到庭,所以也无法给乙定罪,体现了判案的慎重,故B项错误;“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体现审判程序合法,故C项错误;结合前面分析及材料“不管乙有没有犯罪,不应该由乙的儿子承担,因此乙的儿子理所应当被无罪释放”,充分体现了罗马法审判程序和司法判决的公平公正性原则,故D项正确。

  18.【答案】A【解析】1820年到1860年间,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中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故A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已取得世界殖民霸权,但海外市场广阔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但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工人数量增加能够提高产量,但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9.【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所以应该发生英国而不是中国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说法也过于绝对,另外忽视了促成工业革命的其他因素,故B项错误;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就市场因素而言中国更胜一筹,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可以推出其发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故D项正确。

  20.【答案】C【解析】材料中“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并没有提到内阁,故A项错误;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虽然“统而不治”,对外代表英国,国王的行为(包括婚恋生活)就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了,因此,议会有权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故C项正确;“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D项错误。

  2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791年的美国十条宪法修正案绝大多数涉及的是确保美国人民的基本自由权利,没有强调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故A项错误;1791年宪法修正案使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但不是突出特点,故B项错误;1791年宪法修正案是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保护而不是限制,故C项错误;自卫、财产、审判程序、刑罚等方面同样得到法律的明确保障,其中更有多处消除人民对公共权力的恐惧感,故D项正确。

  22.【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俾斯麦对外政策变化,不是摇摆不定,故A项错误;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宰相由皇帝任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殖民事务都是骗局,但我们需要它帮助选举”说明俾斯麦殖民政策是为了选举,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884年,俾斯麦改变了初衷,他甚至曾在私下里说‘殖民事务都是骗局,但我们需要它帮助选举’”,说明俾斯麦调整殖民政策以顺应时政,故D项正确。

  23.【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集中展现了西方文明,故A项正确;租界的确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不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租界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非常态通道,而非最佳通道,故C项错误;材料展现了西方经济近代化的成果而非政治文明成果,故D项错误。

  24.【答案】C【解析】根据“英国人戈登”、“常胜军系中国兵勇”等可知此事件中存在中外合作,并且中国发挥主要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发动的侵略战争,不符合中外合作,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合中外合作,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学习西方技术的的自救运动,与材料事件特征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数据,可知在身长、体重和胸围方面,中国兵均优于日本兵,A项“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数据,可知虽然在身长、体重和胸围等方面,中国兵均优于日本兵,但是在呼吸缩长差、肺活量、握力等方面,日本兵均优于中国兵,反映日本比较注重士兵训练,从而体现“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情况,但是不能反映双方士兵的战斗素养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中清军体质在身长、体重和胸围方面,均优于日本兵,但是在呼吸缩长差、肺活量、握力等方面,日本兵均优于中国兵,因此可知军人体质会对战争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起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

  2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妥协或妥协精神”是指为自由民主的目的,而做出适当的妥协让步。南北议和,指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省份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军事实力派的谈判,逼迫清帝退位,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宁汉合流,指1927年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合并,二者在阶级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存在为了民主自由问题,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指中共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妥协让步,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重庆谈判,亦是为了和平民主建国,共产党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7.【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材料“1919年5月”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故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使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故C项错误;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

  28.【答案】B【解析】根据“为无产阶级而奋斗”、“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可以看出蒋介石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B项正确;七七事变的发生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材料只涉及新民生主义,故D项错误。

  29.【答案】A【解析】材料“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表明中国电影业为时代服务,故A项正确;“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表明电影业之间的竞争,没有体现以联合发展为主,故B项错误;引导社会舆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30.【答案】D【解析】材料中“20世纪六十年代”是美苏争霸时期,而非放弃,故A项错误;差距巨大,与材料中“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不符,故B项错误;美国取得绝对优势,与材料中“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材料中“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相符,故D项正确。

  31. (1)一边倒, 打破了美国孤立、扼制中国的企图;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3分)

  (2)原因:美国要借助中国与苏联抗衡;取得中国的帮助以结束越南战争;长期奉行的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70年代初中国国际地位提高。(6分)影响:利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利于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利于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4分)

  32.(1)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出现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3 分,答出3 点即可得分)

  (2)特点:发展迅速;起步早;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3 分)

  原因:①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②工业革命促进新型工业城市的涌现。(2 分)

  (3)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2 分)

  论证:一方面,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4 分)

  33.(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2分)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对外开展商品输出。(2分)

  影响:开展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倾销商品,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探索,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起步。(每点1分共3分)

  (3)原因: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研究中国时政以加深对中国认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在欧洲实施冷战,称霸世界战略的需要。(每点1分共2分)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全球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欧美受经济危机影响,渴望寻求缓解危机的有效机制。(每点1分,共4分)



猜你感兴趣:

1.高考文综历史真题及答案

2.高考文综历史真题

3.历年文综高考真题

4.2017高考文综历史真题

5.历年历史高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