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2017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总

刘惠分享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历史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高考历史试题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解读•比较

  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

  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科举制度

  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D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日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人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破坏传统手工业,故D项错误。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果变动•外国经济侵略•影响

  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报纸影响

  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

  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C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变迁•习俗改变

  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的表述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故排除D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抗战需要

  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为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日内瓦会议

  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50年代探索•“一五”计划

  1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雅典公民利用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陶片放逐法”将功臣地米斯托克利放逐的现象反映了直接民主下,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的史实。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表述与“陶片放逐法”针对某些别有企图的野心家,保障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雅典派系纷争,故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雅典城邦内部的混乱,故排除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15.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与发展•美国共和和制•特点

  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表述与图表中19世纪的英国农业、林业、渔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不符,故排除;图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第二产业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史实,故B项的表述错误;图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相当多的劳动力因机器的采用被迫脱离工业生产,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的史实,故C项的表述错误;图表中的19世纪的英国,第一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三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史实。故D项的表述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8.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现实主义流派B.浪漫主义流派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

  【答案】B

考点: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美术艺术•特点

  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一五”计划初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现象,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宗特点

  20.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2017高考历史试题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答案】(12分)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