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突破策略

刘惠分享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知识含量大、能力含量丰、测试效果客观公正、可信度高的理想的标准化考试题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突破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一、材料型选择题

  一 文字材料类

  文字材料型试题是目前最火的命题类型 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 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 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 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 运用史料的能力。 题型的命题基本原则是: 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 或知识要点,力求有“貌离神合”之妙;②保证应有的以文字为 主要载体的信息量; ③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 并注重时代感; ④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典例

  (2010· 山东)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 ( A )

  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解析 从该同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来看,他是从不同角 度来看待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的。从“破坏了中国最先进 省份的生产力”这一信息,可以推知其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 游地区, 直接排除 B 项; “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 从 可以排除 C、D 两项。太平天国运动符合这一评价。

  变式训练 1

  (2010· 江苏)1949 年,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 人中有 3

  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 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 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 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B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 本题为题干引入材料信息类试题。从各民主党派在人 民政府委员中占近半数的比例可知体现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的合作,A、C、D 项所讲内容分别发生于 1954 年、1956 年、 1954 年,与题干中“1949 年”不符,故答案为 B。

  二 地图、形势图类

  地图型图片题是近年较常见也较多的一种题型,它主要包括战 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 等。 典例 (2010· 四川)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下图中①所 ( ) 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解析 此题为典型的以历史地图、 交通示意图为信息载体的图 表类试题。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应关注两个“材” ,一个是命题 者提供的图表信息材料:如地图名称或说明、图例、图中的地 名、国名等;另一个是“教材”即回归教材,把“材料”和“教 材”完美结合起来。本题从于阗出国境应是“葱岭” ,而玉门 关在阳关以北,C、D 项在国外,故答案为 A。

  答案 A

  变式训练 2

  (2010· 北京,12)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 ( C )

  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 图中信息“州”“郡” 、 ,教材信息;秦汉实行郡县制, 而“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始于汉武帝,二者结合可判 断答案为 C。

  三 数据、表格、柱状图类

  数字图表材料是以数字表格或者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 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 系,主要用来考查经济类问题。 典例 是 下图反映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变化趋势。其出现的原因 ( )

  ①“摊丁入亩”的政策

  ②土地开垦速度比人口增长速度慢

  ③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 ④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人均占有耕地在乾隆时期急剧减

  少,这是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造成的,故②③正确; “摊丁入 亩”政策取消了人头税,导致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从而造成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减少,故①正确;人均占有耕地的多少和 土地兼并没有关系,因为土地兼并不会导致土地总面积的变 化,故④错误。

  答案 B

  变式训练 3

  (2009· 广东)1959 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 )

  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份 增长率 (%) 30.2 16.2 5.6 28.2 11.4 66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 12 倍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A 项符合建国后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

  的历史事件,当时我国“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工业化建 设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工业基础。但是,当 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工业化并没有实现。 据此判断 B、C 两项违背史实。从表中数字上看,1958 年的工 业增长率是 1955 年的近 12 倍,是表象,排除 D。

  答案 A

  四

  文物图片和漫画类

  此类试题多为增加题干信息的直观性而创设,应仔细观察图中 的信息,如图片名称、图中文字、形象寓意等,这类题一般迷惑 性较大。 典例 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 )

  ①控制西欧国家 苏联力量 A.①④

  ②阻止西欧崛起 C.②④

  ③提升英镑地位 D.③④

  ④遏制

  B.②③

  解析

  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

  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 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加 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同时又避免了战后因为西欧经济困难而 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稳定了资本主义的阵脚。

  答案 A

  变式训练 4

  (2009· 四川)右图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

  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 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 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 C )

  解析 木兰从军的故事反映了木兰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民 国政府发木兰彩瓷笔筒的真实用意是激励学生学习木兰精 神,投笔从戎,抗日杀敌。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二、程度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又称最佳型选择题,此类题型在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他选项 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其特点是:题干 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 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 的”、“主要”、“直接”、“最早”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 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此题型涉及的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也较高,难度相对较 大,表现为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是近几年高考的主打 题型,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方法对策:解答此类选择题要求学生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 注重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中选优、汰沙取金”,找出最佳 选项。具体方法有: (1)排除法:即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 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即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 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注意不能入选 的选项常有以下的毛病,“以偏赅全”“范围过大”“过于间 接”等。 (3)基本理论分析法: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理论,如主观与客观、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 的观点、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佳选项。 (4)联系历史背景分析法:即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 分析,找出最佳选项。而错误选项常有以下问题:范围过大,以 偏赅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典例

  (2010· 浙江文综)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 ( )

  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 B、D 项。选项 A 出自庄子《南华经》 ,原文是“不以心损道, 不以人助天” ,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 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 然、崇尚无为的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 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 , 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 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20 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 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 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 A

  变式训练 5

  (2010· 浙江文综)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

  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 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 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

  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

  为公贩……不得往日本” ,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 易,A 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 项错误。中 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 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 C 项。

  答案 C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三、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此类题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 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 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 即在知识 框架下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在史实框架下注重对历史理论运用的 考查,在旧知识框架下注重对创新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对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评价型选择题日 益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题型之一。

  评价型选择题的常见命题形式有: 一是主体+评价类, 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 选项提供对 该主体的评价, 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 经常呈现的形式是 “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 (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或错误)的是??”。 二是评价+主体类, 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 选项提供 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

  ?方法对策: (1)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立场。 站在不同的立场上, 对同一事件的评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要坚持正确 的立场,如国际主义立场,爱国主义立场,民族团结的立场, 社会进步的立场,改革探索、勇于创新的立场。 ②坚持正确的标准。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即一切 历史活动凡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 的就应该肯定。 ③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 会的进步,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2)方法:①背景法。此方法适用于与所学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 题目。 ②理论法。 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 对历史的评价离不 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 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 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 关系原理)。 ③史实法。 即按历史学中常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如一分为二 法、阶段评价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④史论结合法。 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 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联 系相关史实。

  典例

  (2011· 南宁联考)1958 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

  1070 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 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 确的是 A.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关系变化 ( A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析能力。材料中所述现象,只能说 明了人民群众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而对于工业布局、协 调发展没有任何益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变式训练 6 有人说美国在破坏这次中国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是:“??同英国一道悍然炮击南京,给蒋介石以沉重的压 力,加快了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物投降帝国主义的步 伐。”这是对哪次中国革命的评价 A.辛亥革命 C.土地革命 B.国民大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 B )

  解析 通过分析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国”“炮 击南京”“蒋介石”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物投降”, 再经过简化处理,可知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中国革命,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背叛革命,投降了帝国 主义。结合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被评价主体是国民大革 命。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四、概念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此类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内容是”、“标 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概念型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择提供与此概念相关 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 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择提供四个概 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使用 概念。

  ?方法对策:(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 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 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 就要被淘汰。比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某选 项的阐释却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明显可以排除。

  (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 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 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5)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 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 符合题意的选项。

  典例

  (2010· 上海,8)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 ( B ) B.专制君主 D.立宪君主

  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谚。这位统 治者是 A.军事强人 C.等级君主

  解析 此题为选项概念类试题, 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题干中统 治者具有广泛的专制权力, 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备选项中四个 概念的内涵,答案为 B。

  变式训练 7 (2010· 江苏历史)诗人左思在其 《咏史》 中沉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 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 C ) D.科举制

  解析 “门第高”、“出身好的人世代垄断高官显位”是题 干隐含的核心信息,结合备选项概念内涵可知答案为 C。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五、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此类题型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题干 中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内因”、 “外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 “主要是由于”、“决定性因素”、“主要理由”、“主要依 据”、“政治因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导火 线”、“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 等,或出现“为了”、“主要是为了”、“意图”、“动机” 等关键词语。 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 果,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方法对策:解答因果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因。 (2)运用基本原理判断, 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因, 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等。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别客观 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 化影响等。

  解答此类选择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如 原因方面要弄清楚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等概念;二是弄清历 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 素; 三是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弄清哪个是因、 哪个是果。

  典例 能是

  (2010· 上海,17)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兴趣,打算 ( A )

  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

  A.法国爆发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入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 D.普法战争爆发

  解析 B 项沙俄入侵发生于康熙时期,故排除。C 项只是暂时 的现象,不足以使乾隆帝的计划付诸东流,故排除。普法战争 发生在 1870 年,时间上要晚一个世纪,排除 D 项。决定该计 划无法实现的是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不久即被处死。

  变式训练 8

  (2009· 江苏历史)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 ( C )

  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 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解析

  新航路开辟以前,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制

  约,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而新航路开辟必须有 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后来罗盘针的使用、 造船技术的发展、地圆学说的出现、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 才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A、B、D 三项都不是主要因 素,主要因素在于生产力水平。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六、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是 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备选项表述的正 误。 (1)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 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 “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 上的相似之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 示语。 (2)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 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 分析比较的,而后一种更常见。

  ?方法对策: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 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 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 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 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 项,才能最后入选。

  典例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 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在于 A.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C.推翻了三座大山 D.都使中国实现了共同富裕 ( B )

  解析 解答本题用限定词法和排除法。两种探索最根本的共同 点在于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 创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A 项只符合后者;C 项只符合前者;D 项错误,毛泽东探索的道 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虽然主张共同富裕,但是现在来 看,中国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

  变式训练 9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 20 世纪 70 年代末 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①全面发展国有经济 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④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C.③④ D.①②④ 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 ) ③运用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列式法和排除法。将四个选项列成竖式后

  会发现每个选项都有④,故④不予考虑。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是 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利用国家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政策;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由上述分析可知③正 确。①说法错误,②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七、逆向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逆向型选择题, 就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 辑关系的选项的选择题,也称为否定型选择题。此种题型是多 项选择题的变形,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 逻辑关系的,试题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 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 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方法对策:(1)概念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 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对 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 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正误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 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 和历史逻辑关系。 (4)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 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典例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 的影响不包括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D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一次工 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英国打开中国大门, 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美国、法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英法联合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美国成为帮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所以 D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要求。

  变式训练 10 (2010· 福建,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 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 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 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B )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君权分散、削弱相权的史实,B 项 与此信息无关,故答案为 B。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八、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 题。此类选择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表述关系的题干;(2)根据题 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3) 由不同的数字序号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 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 此类题考查角度有两个:一个是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事件或同一历史 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类组合,这种情况考查的知识的跨度不大, 但分析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思考的能力;另一个 是将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历史事件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种情况 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因此,组合型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从多角 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又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方法对策:(1)肯定筛选法,它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择 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择肢 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2)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择肢,排除包含 这些选择肢的组合,再逐步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3)辨别法,即用肯定筛选法选出绝对正确的选择肢,用否定筛 选法排除绝对错误的选择肢,从而缩小范围,针对不能直接用 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确定的选择肢根据所学知识辨别是否 符合题意。

  典例

  (2010· 重庆,12)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 ②出使大宛、大月氏 C.②④ ( B ) ③任西域都护,

  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管理西域 A.①② B.①③ ④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D.③④

  解析 班超曾任西域都护,派甘英出使大秦,故 B 项正确。 ②为张骞的活动,④是窦固、窦宪的活动,故 A、C、D 三项 错误。

  变式训练 11 (2010· 四川, 14)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 “华夏民族 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 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人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C )

  解析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行省制度始创于元朝,故排除 含②的 A、B、D 三项。联系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 文轻武,符合“强化文人政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