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怎样分工记忆储存
人体的大脑是人体内最复杂和精细的器官,大脑记忆也是有分工的,你知道是怎样分工的吗?下面学习啦小编就来为大家推荐的大脑分工记忆储存法的方法,欢迎参阅!
大脑分工记忆储存法的方法
在我们颅骨中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器官,仅1.5公斤重的组织稠密潮湿、错综复杂,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在这里,生命中所有的经历都被处理成各种信息,储存于其中,并在需要时随时被检索找回。这就是多年来神经科学家所称的“情景记忆”。科学家们大致认同大脑的这个工作模式,但是要收集详细数据资料,对这个模式进行充实丰富却非易事。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对大脑的归档系统慢慢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大脑中的海马体,它是大脑皮层中一个环形结构的内褶区,长仅几厘米却与大脑其它部分紧密相连。海马体受损的人常常伴有严重的记忆问题,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就将记忆研究的焦点投到海马体上。
英国莱斯特大学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对海马体及其周边大脑区域的研究,他们对新记忆的形成有了大概的了解。在癫痫病人接受大脑外科手术时,科学家们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记录了单个人类大脑细胞工作时产生的气泡和裂纹。科学家发现,如果一个病人的脑神经会为某个特定名人,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而着迷疯狂,那么一旦在美国自由女神像前递给他一张克林特的照片,该病人的脑神经就可被“训练”成看到自由女神像就会作出反应。由此可见,海马体中的单个脑细胞,在形成新的联想记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包裹海马体外层的大脑皮层也非常重要,它的体积比海马体大许多,能够执行从感知世界到运动四肢等海量工作任务。当我们经历某一特定事件,如去海边旅行时,大脑皮层中的不同区块就会被调动起来,帮助我们处理不同记忆元素:认识朋友、倾听海鸥和感受微风。于是,众多的经历碎片就会散布于大脑皮层。想要记住这些经历,大脑就需要进行一些索引归档,以便日后将它们检索找回。科学家们普遍认同,大脑的这个索引归档工作是由海马体完成的。
人体左右大脑记忆的分工
左右脑的分工,使左脑抽象思维的功能较发达,而右脑形象思维功能较发达,右脑在大脑思维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发现,脑中所储存的信息量绝大部分是存在右脑中,并在右脑中正确的加以记忆。人的记忆大多数是以形象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就像录相带一样,对某些事物的形象在右脑中留下痕迹。由于左右脑分工不同,右脑的情报容量比左脑大百万倍。
形象的说,右脑如同一个书架,书架上放着许多本录相带,并由左脑给这些录相带一一贴上不同的标签。回忆即是根据标签从众多的录相带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并同时连同前后相关内容一起回忆。思考的过程是左脑一边观察提取右脑所描绘的图像,一边将其符号化、语言化。也就是说,右脑储存的形象的信息经左脑进行逻辑处理,变成语言的、数字的信息。
作为被记忆的材料,文字是由语言中枢所管理的,记忆在左脑中。但是,左脑中所能存储的文字情报的总量是非常有限的,而右脑存储的形象资料是左脑的百万倍。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今天掌握的知识是古代人的几千倍几万倍。因此如何在如此庞大的信息库中有效的将搜集的信息储存是人的潜能开发的关键,而这正是右脑的功能。当然,必须同时运用左脑的处理信息的功能,在左右脑中将记忆相互结合、加工,才能把个人的思维以创意的形式反映出来。
右脑与左脑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左脑储存和掌管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而右脑则是遗传信息的宝库。
从进化的角度看,低等动物只有右脑,没有左脑,高等动物才分化出左右脑。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初生婴儿左脑受损,可以照常吃母亲的奶,若右脑受损,就不会吃奶,丧失了人的本能。
左脑和右脑储存的信息量是大不一样的,如果说人生短短几十年积累的知识是一滴水的话,右脑存储的祖先千百万年遗留给我们的遗传信息则是一片汪洋大海!
尽管人人都得使用左脑,因为左脑掌管语言功能。但以左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却是单色调的,因为左脑是以利害得失和愉悦感情统治的世界,用非常狭隘的视野观察人生和社会,人们难免迷失于纷纷扰扰的现实社会。右脑是人类遗传信息的巨大宝库,学会用右脑思考,你会基于人类亿万年遗传信息考虑问题,因而更豁达,视角更宽广。用右脑思考,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
正因为右脑是人的“祖先脑”,它具有一些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比如说右脑具有直觉功能-预感。
许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烦躁不安,总感到有什么事要发生,而往往特别的事也就真的发生了。有一些人在梦中出现将来发生的某种变故的梦兆,更是屡见不鲜。
右脑的知觉预感力十分神奇,尽管有许多预感的成功案例至今尚无法用科学的逻辑原理加以解释,但已经发生的直觉预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利用右脑的直觉是每一个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从事一种空间概念智力活动时,男性集中于大脑右半球,而女性则两半球都活动。这表现在空间能力方面,女性的大脑分工比较广泛,男性的大脑分工比较明显;在支配语言能力方面,女性控制语言过程的左脑半球的专门化速度要比男性快。所以,小女孩开口说话要比小男孩早,而且词汇较丰富,很少出现语言能力上的缺陷,阅读书写比较早,因此女孩学外语比男孩更容易一些。
女性的大脑由于胼胝体发达,处理问题常常是由左右脑同时发出指挥行动,是属于一种混合型的大脑,因此女人的应变能力比男人强。
提高大脑记忆的方法
1.理解、复述记忆法
理解法。理解了的东西是最容易记住的。
例如:对于代数公式(a+b)2=a2+2ab+b2,有的同学就是死记,一项一项,三项硬背下来。有的人就从理解的角度,了解(a+b)2的实质,这样就自然记住了公式的各项。还有的人,也从理解的角度,了解(a+b)2展开后,反正要有a和b的二次项,也就不用记了,只要记住有一个一次项“2ab”就可以了。
再如:关于万有引力公式,有的同学在复习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写。其实只要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就自然记住了。万有引力定律说:“万有 引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物体质心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根据这个定律,两个物体的质量符号写在分数线的上方,距离的平方写在分数线的下方,得出 公式:
F=Gm1m2/r2
G是比例常数,这里是万有引力常数。
学习语文、外语时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首古诗,理解了诗的含义,背起来就快多了。
复述法。对知识理解之后,是容易记了,但并不等于全记住了。因此,还应当紧接着采取措施,巩固这时形成的记忆。复述法是巩固理解记忆的最好办法 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合上课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要记忆的知识说一遍。注意,一定要说出声来。最好是由一位同学看着课本,你大声说给他听。经过自己的 嘴,再有意识地说过一遍的内容,记得是很清晰的。有的同学在帮助一位生病缺课的同学补课的过程中发现,补课的那几课记得特别牢,就是因为他在理解的基础上 又复述了一遍。所以,中学时期,交上几个好朋友,课后在一起采取互相考课文,逼着自己复述刚上过的课程,对记忆所学的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2.数字特征记忆法
在我们学习的课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全靠机械式的记忆。比如:年代、常数、字母、元素符号、地名等。普希金生于1799年,辛亥革命发生在 1911年等,这些内容是极易理解的,但却是极难记忆的。我们可以寻找这些内容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多半与事物的本质并无内在的必然性联系,仅仅是记忆者从 自己的经历出发,给它一个特征,和记忆内容有某种联系,利用这种联系的提示来帮助自己联想或记起要记的内容。
数字特征记忆法可分为几种:
(1)谐音法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59,可依谐音背成:“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6,可依谐音背成“山巅一狮一鹿”。再如,3的算术平方根是1.732050,如果把2读成斤两的“两”,0读成“洞”,那么这个数依谐音可读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
如要记住圆周率的分数表达式,似乎比较难。但一琢磨就发现,这里只有自然数最前面的三个数1、3、5,每个重复一次,不就是113355了嘛。拦腰截断,就是113、355了。那么把后面的放到分数线之上不就成了嘛。
再如,地理课讲到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其面积总共为35981平方公里。要记这个数也容易。前面“359 ”,可记成“三五九旅”:“81”可记成“八一建军节”;那么,“35981”不就是“三五九旅在八一诞生”。
(3)运算法
李时珍在1578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1578年可用加法运算,记为15=7+8;万有引力常数1/15000000,后面究竟几个零,常常容易错,可是无巧不成书,用加法运算1+5=6,正好是6个零。
三国时期魏、蜀、吴建国时间分别为220、221、222年,记住了魏是220年,用迭加法,加一年为蜀、再加一年为吴;记住了吴是222年,用迭减法,减一年为蜀,再减一年为魏。
辛丑条约订于1901年,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减10年就是辛亥革命爆发时间,再减10年就是辛丑条约签订时间。
塔里木河长2137公里,也巧,用乘法,21=3×7,也就记住了。
(4)特征法
如:普希金生于1799年,一琢磨,有特征,它比十九世纪早一年;蒙古族灭金是1234年,特征明显,四个数字连续;玄武门之变626年,淝水之战383年,都是前后两数相同的特征。
3.间隔交替记忆法
间隔交替记忆法是建立在“记忆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我们举个例子;小张前年暑假参加了夏令营。和各地来的营友朝夕相处一个月,混得可熟 了。可是,今年暑假在黄山碰到南京的营友小吴的时候,就差点认不出来了。夏令营时还有一位上海的营友叫小李,开营不久因为生病回上海了。小李生病的时候, 小张曾经照顾过他。小李回去以后给小张写几封信,还寄来过照片。有一次小张去上海,在火车站出口处那么多迎客的人群中,小张一眼就认出小李来。
小张和小吴是一次性接触,一次性记忆,而和小李则是间隔接触,因此有间隔交替记忆。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 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B?C?D?E?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某一长篇材料,一天要读六十八遍方可背诵;可是每天读几段,三天内读了三十八遍就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诵长课文、阶段复 习,与其集中时间打突击,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点,效果还好些。也就是说,把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避免过多地接受单一刺激,可提高记忆功效。
课间操,就是把上午一个记忆序列打断,变成两个记忆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间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恢复下午与晚间学习的精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