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记忆力>记忆力训练>

培养多种思维方式转换

炜杰分享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改变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的好处,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换一种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位思考,你就会对一些事物有新的了解和认识.

几千年来,我们的脑筋被传统和习惯紧紧地束缚,看问题只在乎大众眼光,“随大流”,谈论事情不敢“离经叛道”,这使我们的思维老套和局限.然而,时代变了,在当今汹涌澎湃的科技大潮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应该换个角度,换个思维了,这样才有创新!

换一个角度,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对于我们来说,换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可以体会生活的精彩:换一个角度、换思维可以化矛盾为和谐.或许母亲的喋喋不休让我们心烦,但如果能从中体会到无限的母爱,不也感到十分温暖吗?失败了常让我们垂头丧气,但如果我们能牢记“失败乃成功之母”,找原因,从头再来,不就又离成功近了一步吗?

在我们的学习、人际交往中,换个角度的思维,更显得尤为重要,换一个角度、更开放的思维,去寻找、去发现、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回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让别人尊重你,你先要尊重别人.不要对某人或者某件事情耿耿于怀,不要以为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就是真理,不要对某人一些话语盲目的咬牙切齿的做出恶劣的判断,如果你换一种角度,换一种眼光,换一种心情来看待,你会认为以前的想法看法是多么幼稚,多么愚蠢,多么荒.唐可笑.你就会明白,忠言逆耳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不要以为药是苦的就认定它不是好的,就否定它的作用和疗效.就像一加一等于几一样,不要以为它就等于二这么一个答案,如果你换一种角度来看,它就会等于三,等于四.

回首往事,深深感觉,人生难免遭遇坎坷与屈辱.但是,在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不幸中,而应该爬出不幸的沼泽,换一种角度感悟不幸. 只要心里充满阳光,那么即使是不幸,也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人的优秀思维

一.自我超越-

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永恒存在。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么磨,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一。

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自我实现

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这种着眼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三.中庸之道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稳固了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缓和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协得此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至今对世界仍有重大意义。

四.直觉思维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并不怎么重视逻辑思维,而习惯于进行直觉体验。但这种直觉思维并不排斥理性思维,而是与理性思维交互为用,相辅相成,具有典型的思维特征。它目的在于把握对象的整体表象特征,其基本形式常常通过“顿悟”来表现。道家的“悟道”、儒家的“ 豁然贯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这种思维的具体运用。

就思维的精确性来看,直觉思维是一种模糊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自然界或宇宙的本质,不可能通过推理或分析来把握,只能通过直觉来领悟。中国人的许多概念、命题歧义丛生,正是这种思维造成的。所谓的“天人合一”,所谓的心通万物,都是这种思维的必然结果。

五.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中国古人的整体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它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五行生克等整体结构模式,这些模式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2)宇宙整体和作为整体的具体事物具有统一的结构,遵从相同的演化法则,并由此导出天地一理,万物一马,宇宙全息的结论整体思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影嫌诩是巨大的。中国人素有的“大一统”思想,中医的“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整体疗法,以及中国文化偏重综合、弱于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六.意像思维

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可分为三类:1)符号意象思维,用某种符号来象征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则,如《易经》中的“--”“ -”,各种道教,佛教的灵符。2)玄想意象思维,用选择出的意象符号来象征事物本质或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如老子、庄子的“道”、玄学中的“无”“自然”,朱熹的“太极”、“天理”等。3)审美意象思维,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维的诗、苏轼的词、中国的山水画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甚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七.循环变易

中国古人认为,“物极必反”只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半路程。如果从事物的整个运动变化过程来说,则是一反一复,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的。老子一方面讲"道"生天地万物,同时又讲万物复归于"道",整个宇宙都处在这个大循环之中。《易经》同样也倡导终则有始,反复其道的变化观。 中国古人不但用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观解释万物,还用它来解释社会运动和朝代的兴替。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的“三正三统”说,把中国的历史纳入一永远的循环往复之中。以至于今天人们还常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轮流坐,今朝到我家”。

八.物极必反

中国人普遍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如《易经》:“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那么,事物在什么地步才发生这种转变呢?那就是,无论任何事物,到了盈满或顶点时,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自汉代《淮南子》明确提出“物极必反”的命题后,它便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思维模式。这里的“极”,实际上是一种极限、顶点。之所以发生物极必反,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当一方势力上升,达到顶点时,便转而消退;另一方则相反,由消而长,这时就发生物极必反。

九.万物一体

中国先哲,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皆是“万物与我为一”。这个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在儒家则表现为对万物的仁爱上,认为万物中的一草一木皆与我息息相关。在这种境界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甚至认为虫鱼鸟兽皆有其存在的理由。在这里,已无主客之分,物我之别。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自然界之所以“鸢飞鱼跃,一片生机,乃是因为在其中投射了人的仁爱胸怀,是主体体验的结果。”在道家则表现为“浑沌”,人与鸟兽同处,与万物并育,不知君子小人之分,亦不知牛马之别。一切皆按各自的本性发展,共同组成自然的整体。自然界之所以自由自在,一片生机,乃是人把自己那超越一切藩篱的精神体验投射到万物之中的结果。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满脑子都是昨天下午曹晓丽老师的《高考作文写作》课,这样的课真该经常听。“写好作文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曹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真的,不要抱怨学生写作文模式化、固化、僵化,有可能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思维出了问题。

我想起了国庆节期间和女儿一起参加作文大赛的事情。芮城中学胡颖莉老师组织她们学生参加“语文报杯我写高考作文大赛”,女儿拿回她的作文让我修改,我看到教师也可以参赛,就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文章一起参赛。我的作文题目是《凝视相框里的母亲》,主体结构为“母亲是一位坚毅刚韧的女强人”、“母亲也是一位有着柔软情怀的小女人”、“母亲更是一位识大体明大理的智慧女性”。当时自我感觉还不错,现在看来,自己的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造作文”,结构固化,缺少起伏变化。

结构、素材和语言是一篇文章的关键,曹老师用一节课很好地阐释了她在作文教学方面所做的研究和取得的成绩,也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作文示范课。 她精心选取了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光荣的荆棘路》,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巧妙之处。

《光荣的荆棘路》结构灵活变化又浑然一体,《难局》结构规矩但不生硬。两文确实可以给学生不同的借鉴,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学习前者的表达方式,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巧妙模仿后者的结构方式。又想起了评卷时,为什么我们会面对千篇一律的套路作文、千人一面的作文素材?是我们没有教给学生正确、操作性强的作文方法,或者说没有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对学生在素材积累和运用方面进行有效地指导。

关于素材。曹老师通过两篇文章中“苏格拉底”事例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素材积累不在多,而在于真实、有高度、可信度强。我们应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注重素材涉猎的时空广度,关注细节,从细微之处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不同点。

还有语言。《光荣的荆棘路》一文重评述,《难局》一文重叙述,可都那么打动人心,关键在于两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饱满浓烈的感情。“光荣”这个褒义词本身就表达了安徒生的思想和观点,“荆棘路”可以想见作品中的人物有些怎样坎坷的命运、会经历怎样的磨难。“难局”,着一“难”字,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思辨性。前文在评价之中蕴含深意,后文在对话之中流露真情。曹老师还举了她的一个学生的事例。

她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我是一棵树》的作文,主体结构是“我是一粒种子”、“我长成了一颗小苗”、“我长成了一颗大树”、“我是一棵树”,她修改为“我只是一粒种子”、“渐渐地,我长成了一棵小苗”、“终于,我长成了一颗大树”、“毕竟,我只是一颗树”。改动后,虽然只添加了“只”、“渐渐地”、“终于”、“毕竟”等副词,但情感浓烈,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群内和风陵渡中学孙艳芳老师的讨论——如何让学生作文语言真实生动,这又是一个具体、鲜活、操作性强的例子。 正如曹老师所说,作文难也不难,考场作文更是有章可循,通过训练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思维方式相关文章:

1.

2.有几种思维方式

3.让你尖叫的的13种思维方式

4.常规思维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5.思维方式训练

6.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

7.关于人的四种思维方式种类

8.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

9.成功人士的各种思维方式

10.关于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

    46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