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技巧大全>

新闻摄影技巧

若木分享

  【导语】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一、新闻图片的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 “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二、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

  (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志。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 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5)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6)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

  在纸质媒体,特别是在报纸上,新闻摄影的地位,近年来从“配角”逐渐提升为与文字平起平坐的“主角”。新一代能文能摄的记者逐渐增多,改变了以往摄影记者为文配图的从属地位,从而涌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优秀作品。细观这些佳作,几乎均以细节取胜。它们历经岁月,能再度激荡起人们心中的波澜,主要是细节在起作用。细节能跨越时间,细节能穿透心灵。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从业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今天的新闻都可以成为明天的历史,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必是经过时间的积淀,经得起筛选、检验的新闻;而能留存下来,并启示后人的新闻,往往以细节取胜、以细节打动人心。文字如此,摄影也是如此。

  1991 年,上海南市区老城厢。这里每天“晨曲”的第一个音符便是生煤炉。《熄火的老虎灶》是细节的力量的又一个生动的例证。它刊登于2008年9月9日新民晚报第8版,同为“上海·我们的故事”栏目。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截取的是一个悠久而即将消失的行业镜头,放大的是市井生活的一个细节画面。曾经,到老虎灶泡开水是许多居民每日生活的第一件事情,因家中煤炉能力有限,管烧三顿饭已经不易,用水就只好借助于老虎灶。如今,老虎灶的使命已经完成,上海几乎没有一个家庭再为一壶开水伤脑筋。照片抓住的是“开门七件事”当中的又一个细节。正是通过这一细节,折射出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

  所谓细节,就是组成事物的细微片段。细节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将粗略变为详尽,将表面变为本质,将理性变为直观,将疏远变为亲近。细节具有的渗透力,恰如一句唐诗所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幅新闻摄影作品,如果有了令人难忘的细节,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能把或许不太好理解的真理,阐释得更加生动具体、通俗易懂。

  新闻摄影作品,是一种基于事实的视觉艺术。而视觉艺术中的细节,可谓点燃人类情感的导火索。生动的细节,可以感染人心、产生共鸣、引起联想。一张有着上佳细节的新闻摄影作品,对于读者的冲击可以通过眼睛直达心灵。

  一双龟裂、粗糙的手,捧着一朵初放的红玫瑰。这是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作品《在那玫瑰盛开的地方》。那是一双劳动者的手,一道道黑黑的口子布满手掌;那是一朵无比娇艳的红玫瑰,温馨美丽。两相对比,让读者产生了很多联想。这是谁的手?红玫瑰与那双手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在图片说明中这样写到:“红玫瑰如此娇艳动人,然而种了7年玫瑰的花农向中飞的双手却被玫瑰刺扎得面目全非……对于消费者来说,玫瑰代表爱情,而对花农来说,玫瑰花更多的是代表着一家老小的生计。”这幅作品,牵动读者神经的正是花农的那双手,引起读者联想的也正是这双手。为了玫瑰的艳丽,为了一家子的生计,花农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这双手,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引起的心灵震撼不是瞬间的,而是长久的。

  这幅同样被评为“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向农民工鞠躬道歉》也是一幅由细节加剧感染力,从而打动读者的作品。画面上,8位穿着不同工作服的农民工一字排开,一位衣着整洁的男子正把腰弯成90度,向这8位农民工鞠躬。原来,2006年1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榕明到西安一工地慰问,向农民工送上慰问金。不料,张榕明走后,慰问金竟被包工头搜走。张榕明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当即责成有关部门严肃处理。照片拍摄的,正是劳务公司的一位经理,向农民工鞠躬道歉的镜头。

  画面上,农民工默默地注视着道歉者,其中一位年长者,举手似乎想阻止经理鞠躬,正是这一在画面中不占主要地位的细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些农民工的善良与朴实。处于劣势地位的他们,尽管遭受了诸多不公,但当有人向他们表示歉意时,他们竟有些受宠若惊,同时他们的宽容和无奈也让读者动容。作者抓住的细节,也许是无意所得,但却给人印象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细节,这幅作品只是一般的事实记录,而有了这样的细节,就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带来更多的感动。

  细节之所以能点燃读者的情感,是因为它具体生动;对于新闻摄影作品来说,又因为它可视可感。细节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加速人的情感产生“化学反应”,提高人们情感的温度,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目的。

  尽管新闻的审美,是一种受制于事实的审美,但并不是说事实面前人就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传播主体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质……”一个审美素质高的记者,一定会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出色的细节,他懂得细节可以提升审美价值。

  今晚报记者刘筝拍摄的《滑轮钻杆见功夫》就是一幅通过细节见精神的作品。这幅作品的画面是一男子在做轮滑表演,他要完成的动作是双手双脚呈一字贴地钻过横杆,这是一个高难动作。在现场,也许很多观众会关注于他的手脚。但是,刘筝却在他的作品中,把表演者的眼神放在视觉的中心位置。正是这高度紧张的眼神,折射出了动作的难度。这眼神提升了这幅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素养。

  郑州晚报的记者张翼飞,在2009年春节前夕,曾拍摄过一幅名为《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作品:大雪纷飞,漫漫春运路上,匆忙赶着回家过年的人群中,一位父亲抱着年幼的儿子,正用一只手艰难地把围巾缠到儿子头上。虽然他自己已满头雪花,但他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那条橙色的围巾在画面中是如此突出、如此温暖,它成为作品的视觉中心,让人想起农民工远离家乡在外讨生活的不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到了春节,终于可以返乡与亲人团聚时,却是路途艰难。《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带给人们太多的联想,而记者恰恰是在春运大潮中捕捉到了这对父子舐犊情深的画面,以一条橙色的、温暖的围巾,来反映农民工的生活。作品的画面触摸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其审美的意义和价值,尽在不言中。

  虽然“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但是,记者仍然可以通过对于精彩细节的捕捉和定格,让自己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在捕捉细节的过程中,记者的自身素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85 年,永吉路。送煤的板车经常出没在街头 2008年10月2日,新民晚报“目击”版上的“上海·我们的故事”栏目,刊登了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灰飞烟灭》,它摄于1985年,距今已有24年,画面上凸现的一只只排列整齐的煤饼和那个汗流浃背的辛劳背影,给了读者强烈的视觉感染。这些煤饼和这个背影,令人清晰地记起上海无数家庭都曾有过的每天清晨生炉子的经历,因而又想到今天家家户户清洁而明亮的燃气化厨房。这就是细节的力量、细节的冲击。透过这样的细节,勾起人们今昔对比,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变化,对“发展是硬道理”做出了最生动的、来自民间底层的诠释。

  细节提升图片审美价值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8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