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如何防止上当受骗
要教育大学生如何避免受骗上当,一旦受骗要及时报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防止被诈骗的方法。
大学生防止被诈骗的方法和预防措施
社会环境纷繁复杂,随着高等学校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保卫部门应针对各类诈骗案的特点,在进一步加强打击和查处力度的同时,加强教育管理和安全防范。一方面,要控制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维护校园的治安秩序,不给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专项教育,及时将大学生被诈骗的情况予以通报,使广大学生及时了解诈骗分子的诈骗伎俩,学会自我保护。
(一)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贪图小利
大学生外出做家教和勤工俭学时,要通过正当的途径,确实将对方情况搞清楚,对社会上招聘大学生的广告要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和调查,特别是对那些待遇优厚,诱惑力极强的广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防止招聘陷阱。
(二)切忌头脑简单发热,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确实搞清对方的真实身份和意图,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同情;交友要谨慎,感情交流要理智,单凭感情用事、一味“跟着感觉走”,往往容易上当受骗。有些大学生信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就是没有想到这正是诈骗分子进行诈骗的手段之一。对于那些慕名和打着“朋友”、“老乡”的旗号找上门来的人,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对于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上门客,要谨慎小心,尽量不为他们提供单独行动的时间和空间,更不能随意留宿,以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三)个人及家庭的资料要注意保密
在大学里过集体生活,免不了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但与人交往要有分寸,交朋友要有原则,在不充分了解对方时,不要轻易将个人和自己家庭的资料和盘托出。有的同学则不然,总是大大咧咧,有的到处乱写乱扔,有的在存取现金时输入密码也不注意回避,更有甚者将密码直接告诉他人。殊不知有时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上面提到的远程诈骗,有些诈骗分子就是利用这些途径获取受害人详细资料的。
(四)保持高度警惕性,积极同诈骗分子作斗争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搞好学业的同时,要关心和参与校园安全建设。上述诈骗案件,并不是诈骗分子每一次都能得手,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反映曾经碰到过这些现象,只是没有上当罢了,而有的则因诈骗数额较小,根本没有报案。当前全省正在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学校应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使更多的大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教育大学生如何避免受骗上当,一旦受骗要及时报案;如发现对方可疑要沉着冷静,拖延时间,尽量配合公安保卫部门抓获犯罪嫌疑人,使违法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载。
诈骗大学生的几种常见手段和特点
(一)冒充大学生进行诈骗
假冒大学生行骗,在诈骗大学生的案件中占的比例最大。骗子往往是几个人相互配合,有男有女,自称是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多以银行卡被吞、包被盗或同学走散无钱返校为由,进行诈骗。
案例1 2003年9月,某学院二年级女生张某,在校门外马路上遇到一高一矮两名男青年,二人自称是北京艺术学院学摄影的学生,来济南实习。因所用银行卡是外地的,被取款机吞掉,现在两人身无分文,请张某帮忙给南京的妹妹打个电话,通话中其妹妹(诈骗团伙成员)对张某说明天飞往济南。后矮个男青年要求借用张某的银行卡,让家人将钱汇入此卡。张某遂将银行卡和密码给他,矮个假称上机后线路故障为由,将银行卡还给张某(这时卡已被其调换)。张某在给了对方5元公交车费后与两人分手返校。事后不放心自己到取款机查询,才发现原来卡内4252元现金已全部被提走。
案例2 2004年8月,某学院03级女生郝某某在自济南市长途汽车总站返校途中,遇到一自称是重庆某高校研究生的青年男子,声称自己与同伴走失,身无分文,帮忙给他“导师”(其实是同伙)打电话。“导师”在电话中要到郝某某的银行卡号,说马上给其弟子汇款,随后在电话中称已经汇款完毕,24小时以后才能提取,这时该男子声称要急着坐飞机赶回学校参加论文报告会,让郝某某提前支取现金5000元。郝某某回到学校后于29日晨拨打该男子手机,发现是空号,所幸该男子于28日晚继续作案时,被警察抓获,郝某某被骗钱款已全部追回。
上述诈骗案件的共同特点是:①受害人都是女生,他们利用女大学生涉世未深、单纯善良、容易产生盲目的同情和怜悯等特点和弱点进行诈骗;②作案地点一般选择在高校校园内、周边或学生返校途中的火车站和汽车站;③作案时间一般选在学生返校或开学初,此时学生卡上都有学费或生活费且数额较大;④诈骗分子采取伪装、合伙和演双簧的方式打消学生顾虑,博取同学的同情;⑤有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只是利用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和死缠硬磨,使学生碍于情面,往往上当。
(二)冒充高校老师或工作人员进行诈骗
案例3 2004年7月,某学院02级学生朱某某、刘某某报案称,俩人在校园里遇到一名青年男子,其自称是本校网络中心工作人员,以每天30元劳务费的价格雇用他俩去科技市场为学校采购计算机设备。二人遂前去科技市场购得计算机CPU、主板、主机、显示器等价值3万余元的货物,带领货主将货物拉至学校教学二楼门口,两名学生在该男子指示下带货主到教学二楼三层结算货款,结果没有找到人,下来时发现该男子与大部分货物已经不见踪影。被骗货物价值约2.7万元。
案例4 2002年9月,某高校新生入校期间,两名诈骗分子到某学院计算机系新生宿舍,自称是计算机系的老师,要每名同学交80元现金统一购买软盘,结果收了30多名同学的现金,当时有的同学有些怀疑,诈骗分子就叫两名同学跟着去领软盘,当走至学校图书馆时其中一个诈骗分子称刚才把钥匙不小心掉在学生宿舍了,叫一名同学回去帮他取,并让他回来到实验楼某房间去找他们,然后继续向前走。当快到实验大楼时,诈骗分子又让另一名同学去看看那个同学为什么还不回来,结果两名同学都被支开。当两名同学最后找到实验楼某房间时,才知道上当受骗,诈骗分子早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类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是:①诈骗分子往往年龄偏大,看上去比较成熟,衣服穿着讲究,对高校的情况了如指掌,一旦得手,诈骗数额大,诈骗范围广,诈骗方法诡秘,危害较大;②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勤工俭学挣钱心切的弱点作案;③利用新生报到时,情况不熟、人员不熟、防范意识差等弱点作案。
(三)利用银行卡账户进行远程诈骗
近年来,这类案件在高等学校也时有发生。诈骗分子通过某些途径了解到了大学生的手机号码和家庭地址及电话等信息,然后通过电话进行诈骗。诈骗分子多以大学生患 严重疾病或遭受严重伤害等危言耸听的理由,利用学生家长恐慌、急切的心理实施诈骗,并要求尽快将索要费用汇入其指定账户。这类诈骗数额一般很大,易于得手,且较难侦破。
案例5 2003年11月,某学院一名男生突然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要求他将手机关机一小时配合公安机关破案,然后将电话打到该同学家中称该同学遇到车祸,急需5万元现金交住院费,要求家长将钱汇到某账号,家长焦急万分,多方筹款。后因有些怀疑,试着拨打孩子的手机,结果该同学提前打开了手机,避免了一起数额较大的诈骗。
(四)利用大学生进行招生诈骗
招生诈骗一般是通过熟人作案,利用同学、亲朋好友等关系和家长为孩子求学心切的特点,让大学生参与招生中介实施诈骗,这类诈骗数额一般较大,给大学生和被骗家庭带来很大危害。
案例6 2003年11月,某高校接到两起公安部门的协查案件,反映7月份被该校勒令退学的学生刘某,打着在武汉某大学能办特招生的幌子,通过该校大学生的同学和亲戚关系,分别收取淄博一冯姓家长现金50000元和潍坊一周姓家长现金108000元。后因家长接不到通知书也拿不到退款,遂向公安机关报案。参与中介的学生有的出于热心帮了倒忙,有的受利益驱使从中收取了一家数额的中介费,最终参与中介的学生受到处分,两位家长落得赔钱误时,而真正的骗子刘某却至今逍遥法外。
(五)招聘诈骗
这类诈骗主要是利用大学生找工心切,以待遇丰厚为诱饵,特别是对女学生实施诈骗,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例案7 2000年12月,某学院一名女生在大街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专门招聘女大学生,待遇从优。该女生于是前去应聘,被骗到邹平做三陪小姐,人身自由被限制,最后被公安机关解救出来。目前,社会上诱骗大学生参与传销的现象较多,大学生被进行传销理念灌输,有的则被限制人身自由,有的自动退学,其危害性后果也十分严重。
(六)利用老乡和同学关系诱骗
这类诈骗在高校的发案比例也比较高。诈骗分子年龄和体貌与大学生相仿,有的就是因违法违纪被学校开除的。他们对大学的情况十分了解,对大学生老乡观念强的弱点摸得很透,诈骗往往容易得手。
案例8 2003年某高校抓获一名诈骗分子马某,其连续作案多起,专门诈骗老乡,打听到和谁是老乡就和谁套近乎,最后住到老乡宿舍,等到第二天早上同学出早操时,则将宿舍值钱的物品和现金席卷一空,扬长而去。
(七)利用道具诈骗(利用假手机骗走真手机)
这类诈骗中,诈骗分子的应变能力很强,往往冒充企业老板,很有派头,先打消行骗对象的顾虑,同时利用了人们占小便宜的弱点,让行骗对象感到他手中的物品超值,捡了便宜。这类诈骗往往数额不会太高,但也不排除将来用别的道具诈骗更高档次物品。
案例9 2002年底至2003年初,某高校连续发生几起利用假手机诈骗的案件。一名诈骗分子自称从南方某地开车到济南出差,路上遇到车祸或车子坏在了路上,钱都花光了,来找熟人没有找到,称自己的手机没电了,借受害人的手机打电话,电话的另一端配合演双簧的女同伙帮其圆谎诈骗,先是借银行卡骗取密码不成,于是骗子将假三星翻盖手机作为抵押(假手机仅能显示“检查SIM卡,电量不足”的字样),骗走部分现金。有的骗子则使用假手机将受害人的手机骗走,受害人拿着换取的进口名牌手机到手机专卖店询问,方知是手机模型,最多值10元钱。
以上9个案例基本上包含了目前诈骗大学生的惯用手法和特点,诈骗分子无非是利用了少数大学生思想单纯、同情心强、贪图小利、交友不慎、防范意识不强等弱点,实施诈骗。
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
1.伪装身份,直接骗钱。诈骗分子李某,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持某电视台台长名片,提高级摄像机一部,来到一所高校学生宿舍,声称要招收若干名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每人先交五十元报名费,经考试合格录用。当即不少学生与李某结交,并有二十多名学生报名交款。李某为这二十多名学生录了相,说是带回去审核时作参考。结果,李某骗得1000余元后,逃之夭夭。
2.推销紧俏商品,以假钞骗真钞。不法分子张某和廖某探听到某高校刚发过奖学金,有意到女生宿舍行骗。她们带着紧俏的真皮背心去推销,优惠价说成108元,称交朋友,只收整数100元。行骗者事先就在衣兜里装好一张100元票面的假钞,买皮背心的女生付100元票面的真钞,行骗者接过去往衣兜里一插,马上又拿出来还给对方说:“最好付零钱。”纯朴的学生万万想不到瞬间返还她的钱已经不是她刚才付的那张真钞了,又拿了两张50元的真钞付给对方。等得知上当时,追行骗者已经来不及了。
3.假装销“黄”,乘机敲诈。某高校学生刘某和王某无聊闲逛到夜市场。有一人拿着录像“光盘”鬼鬼祟祟地推销说:“享受刺激,难得机会,有意者价格优惠”。这两个学生神魂颠倒,经不住诱惑。刚与其谈好价钱,就冲出一伙人说:“我们是便衣,你们敢干这违法的事,是当场罚款,还是到所里接受审查”。行骗者诈光学生身上的钱还不满足,又坐出租车到学校里拿钱,碰上校卫队巡逻盘问,才当场抓获。
4.故意撞人,勒索钱财。某高校的三位学生在灯光耀眼的大街上散步,莫明其妙地有一名过路人撞了过来。那人拣起落在地上的眼镜说:“你眼睛瞎了,我这副眼镜是进口玻璃、进口镜架,一共980元。”不知“行情”的同学以为三张正理嘴,不愁搬输赢。想不到又走来一伙人,摆出一副公道的样子说:“你们撞人不认账,还想打人,若不赔偿,我们要帮他摆平。”三位同学见势不妙,只得掏光身上的钱,还挨了一顿打。在回校的路上才明白,今晚遇到的是合伙作案的骗子和流氓。
5.投其所好,引诱上钩。以帮助办理出国手续,介绍工作,买紧俏商品等手法作为诱饵,达到行骗的目的。
大学生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和出国。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与人交往要区别对待,保持应有的理智。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其言,查其色,辨其行”而不能“一是朋友,都是朋友”。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如微尘”的上门客,态度要热情、处置要小心,尽量不为他们提供单独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以避免给犯罪分子创造作案条件。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大学里,无论哪个系、哪个专业,班集体总是校园中一个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这个集体中,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帮助。有些同学习惯于把个人之间的交往看做是个人隐私,但必须了解,既然是交往就不存在绝对保密。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适合的范围内适当透露或公开,更适合安全需要。特别是在自己觉得可能会吃亏上当时,与同学有所沟通或许就会得到一些帮助并避免受害。
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为了加强校园管理,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度,总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制度却是必不可缺的。况且,绝大多数校园管理制度都是为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和校园秩序而制定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