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
每年到了元宵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张灯结彩,到处都呈现出欢乐团圆的气氛。那么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元宵节相关内容推荐↓↓↓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民间活动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已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就已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元霄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美其名曰“元宝” 。现在的“元宵”即“汤圆”,以白糖、豆沙、芝麻、黄桂、玫瑰、枣泥、果仁、核桃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球形,可素可荤,风味各异。可汤煮、蒸食、油炸,有团圆美满之寓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成的,而是在糯米粉中一层层“滚”成的,或煮或炸,预示着亲人们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为明帝提倡佛法,正逢蔡愔自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年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圣佛舍利,是参佛的良辰吉日。于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传令正月十五夜,宫中及寺院都“燃灯表佛”。从此,元宵观灯的习俗就由原来仅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平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挂灯的习俗,到唐代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生活富庶。在皇帝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自然办得越来越豪华。时至中唐,已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期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非常大,燃灯达五万盏,花灯式样繁多,皇帝令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甚为壮观。
于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或灯饰的奇幻精美,皆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是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元宵灯会经过历代的发展,灯节的举办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十五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增加了两日,明代则又在前面加了五天,从初九到十八整整十天。
元宵各地习俗
1、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传统的老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
2、河北省
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井陉拉花是一株古老艺术奇葩。赞皇县元宵节习俗——“拉碌碡”,拉禄碡是一种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动在元宵节,它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锣、铙、水镲等。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3、安徽省
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各种花灯早在几天前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撂火把是一种青少年集体活动。在凤阳农村,留心的孩子都会早早有意识地收集、准备着一些废旧扫帚、刷把,以备元宵节撂火把。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相关文章:
★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 元宵节由来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