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国庆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心得范文

镇圳分享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能源事业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生产水平很低,供求关系紧张,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心得范文_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心得范文

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素材整理

领袖致词

2019 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周年华诞。

70 年披荆斩棘,70风雨兼程。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 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 瞩目的中国奇迹。

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 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摘自领袖 2019 新年贺词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十大成就

1.两弹一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1967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 20 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 年 10 月 25 日,在联合国大会第 26 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恢复。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重回联合国,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3.载人航天

1992 年 9 月 21 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并将该项目命名为“921 工程”。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之后,从“神州六号”到“神州十一号”,中国航天技 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4.港澳回归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 年的殖民统治。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大大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 路。整个工程分两期建成,2006 年 7 月 1 日全线通车。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成功解决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

6.加入世贸组织

2001 年 11 月 10 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 15 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 15 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享有了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7.2008 年北京奥运会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改革开放 30 年风雨历程,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个蓬勃的新兴经济体。北京奥运会则把“文化中国”传递给了世界,“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进了传统奥运理念之中。

8.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 年,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当年名义GDP 为 54742 亿美元,比中国少 4044 亿美元,中国 GDP 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自 1978 年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国产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空 母舰,其前身是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1999 年,中国购买了因苏联解体而建造中断的“瓦良格”号,并继续建造改进。2012 年 9 月 25 日,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2017 年 4 月 26 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 002 型航空母舰在大连正式下水,它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海上作战平台自主设计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2017 年 11 月 5 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 年,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北斗”全球组网卫星。2018 年12 月 27 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正式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五大圆梦工程

1.中国桥

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近十年来中国大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纵观世界桥梁最长前 100 所大桥中,大部分都由中国建造。其中已建成跨度超 400 米的斜拉桥、悬索桥分别有 114 座、109 座,中国分别有 59 座、34 座;全球在建及拟建的主跨 400 米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为 49 座、37 座,中国分别占据 39 座、29 座。其中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如今,在世界桥梁界有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看欧美,90 年代看日本,21 世纪看中国。

2.中国路

从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 1 万公里,我们用了 12 年时间,从 1 万公里到突破 2 万公里,我国只用了 3 年时间。可以说仅仅 15 年,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需要 40 多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进程,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高速公路里程 13.1 万公里世界第一,2020 年将达 15 万公里;高铁里程 2.2 万公里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 4153 公里世界第一。

3.中国车

2017 年 6 月 25 日“复兴号”下线,这是中国第一列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涉及的高速动车组 254 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了 84。2018 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 2.9 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2019 年, 计划确保投产高铁新线 3200 公里。高颜值、高速度。高铁,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4.中国港

2018 年 12 月 10 日,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开港试运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而洋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占到上海港 40以上,是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点。与传统人工码头不同,洋山四期码头是一座高科技新型码头,集装箱的装卸转运将全部由智能设备完成。除了上海港,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超级大港,中国已 经包揽了七席。一座座由中央企业参与建造的港口和巨轮,正在搬运着整个世界,也在托举着中国梦由理想变为现实。

5.中国网

当前,中国的光缆线路总长 3041 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4G 网络,竖起 299 万个基站,拥有 8.9 亿用户;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有 7.51 亿人,全球第一……在中国,每三个手机用户,就有两个在使用移动支付。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购物、吃饭、加油……甚至在路边摊,中国到处都能移动支付。中国在互联网方面的进步正在改变着全国甚至全球的生活方式。在经历了移动通信领域“2G 追赶,3G 突破,4G 并进” 等阶段之后,在即将到来的 5G 时代,中国通信业正在酝酿着一出更加精彩的“引领”大戏。

70 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巨变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穿衣服主要靠购买布料自行加 工。而由于供应紧张,买布还得用布票,每人每户都有严格的限量。人们的着装风格也很单一,颜色是沉闷的黑、绿、蓝,面料是一水的棉布。当时流行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布票逐渐被取消, 添新衣也从自己加工变为购买成衣。到如今,各种品牌和风格的衣服琳琅满目,线上线下大小服装卖场随处可见。衣服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御寒保暖,舒适、个性和时尚才是人们的普遍要求。

改革开放之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供应紧张,同样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直到 90 年代初,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才逐渐消亡。而今天,分门别类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 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破旧民居,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单位上的人们为了分房子有时还会勾心斗角。从 90 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 物交通也方便。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人,居住的选择就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

改革开放之前,最主要的短途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因此, 中国也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火车和长途汽车的条件也很差, 拥挤、缓慢更谈不上舒适性。而坐飞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现如今,私家车高度普及;公交路线增多、车辆条件大为改善;出租车招手即停,“滴滴”等打车软件更加方便了 出行;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高铁和动车;坐飞机已成为一种日常的出行方式。

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 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一、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67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119 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 3679 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 1.8,居全球第 11 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 年经济总量突破 1 万亿元,2000 年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2010 年达到 412119 亿元,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党的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 70 万、80 万和 90 万亿元大关,2018 年达到 900309 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 16。按不变价计算, 201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 1952 年增长 175 倍,年均增长 8.1; 其中,1979—2018 年年均增长 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 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 1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18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 9732 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建国初期,我国财政十分困难。1950 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 62 亿元, 1978 年增加到 1132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9 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 10000亿元。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2 年达到117254 亿元。党的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18 年达到 183352 亿元。1951—2018 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2.5,其中 1979—2018 年年均增长 13.6,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上世纪50—70 年代,我国外汇储备相当紧张,1952 年末外汇储备只有 1.08 亿美元,1978 年末也仅为 1.67 亿美元,居世界第38 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2006 年末突破 1 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 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 30727 亿美元,连续 13 年稳居世界第一。

(三)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影响力日益彰显。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外来封锁等影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 的经济交往较少。上世纪 50 年代,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一度开展交流;70 年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交往明显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 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1980 年 4月和 5 月,我国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003 年以来,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建设自贸区,目前已与 25 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 17 个自贸协定,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党的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 路”,得到 160 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 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以 WTO 改革为代表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现了大国担当。

二、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上世纪 60—70 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 1978 年的 30477 万吨增加到 2012 年的 61223 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 1978 年的 1397 亿元上升到 2012年的 86342 亿元。党的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谷物、肉类、花生、茶 叶、水果等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回首 70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 1949 年的 11318 万吨提高到 2018 年的 65789 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 1952 年的 18 万千瓦提高至 2018 年的 10亿千瓦,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 1952 年的 1996 万公顷扩大到2018 年的 6810 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二)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多项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建国之初我国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拉开了我国工业化的大幕,上世纪 50—70 年代我国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宝贵基 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2012 年工业增加值比 1978 年实际增长 38.2 倍。党的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并逐步向中高端迈进。2013—2018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 11.7和 9.5。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 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 2010 年起稳居世界首位。2018 年,我国原煤产量为 36.8亿吨,比 1949 年增长 114 倍;钢材产量 11.1 亿吨,增长 8503倍;水泥产量 22.1 亿吨,增长 3344 倍。电子信息产业应运而生,实现快速发展。2018 年,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达到 18.0 亿台和 3.1 亿台。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 70 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 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 195亿元,到 1978 年也只有 905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469575 亿元,比 1978 年实际增长 51.0 倍,年均增长 10.4。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 9.0、10.1 、10.3 和12.0 。党的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 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 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50.5、20.8和 28.7。上世纪50—70 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78 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27.7、47.7和 24.6。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2 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党的以来,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2018 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7.2、40.7 和 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4.2、36.1 和 59.7。

三、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现重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交通邮电快速发展,基础产业地位不断巩固,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斐然,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 建国初期,我国交通十分落后。建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交通线路长度随现代化建设成倍增长,2012 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比 1978年末增长 0.9 倍和 3.8 倍。党的以来,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服 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8 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 万公里,比 1949 年末增长 5 倍,其中高速铁路达到 2.9 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 60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 485 万公里,增长 59 倍, 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 年末达到 14.3 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 12.7 万公里,增长 72.7;定期航班航线里程 838万公里,比 1950 年末增长 734 倍。

(二)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加快构建。建国初期,我国邮政通信发展水平很低,邮路总长度仅为 70.6 万公里,长途明线仅为 14.6 万对公里。建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18 年末, 全国邮政营业网点 27.5 万处,比 1949 年末增长 9.4 倍;邮路总长度 985 万公里,比 1978 年末增长 103;光缆线路总长度达 4358 万公里。党的以来,邮电通信全面发展,“宽带中国”建设加快实施,2018 年移动宽带用户达 13.1 亿户,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三)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基础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能源供给严重短缺。1949 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只有 0.24 亿吨标准煤,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经过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2018 年我国能源生产达到 37.7 亿吨标准煤,比 1949 年增长 158 倍。2018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 19 亿千瓦,比 1978 年末增长 32.3 倍。党的以来,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生产比重从 2012年的 15.3上升为 2018 年的 23.5,我国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积极引领者。

四、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旧貌换新颜。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多姿多彩。建国 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

10.6 。1978 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 17.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 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9.6,比 1978 年末上升 41.7 个百分点。党的以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断提高。2018 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3.4,比 2012 年末提高 8.0 个百分点。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速,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1949—2018 年,城市数量由 132 个发展到 672 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由 65 个增加到297 个,县级市由 67 个增加到 375 个;建制镇由 2000 个左右增加到 21297 个。

(二)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初 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随着人口较快增长,农民 温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农村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交通、通信明显改善。据测算, 2018 年,全国农村地区有 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99.9 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99.7 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话,98.1 的户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线电视信号,95.7 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宽带。党的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8 年, 全国农村地区有 65.3的户所在自然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83.6 的户所在自然村垃圾集中处理。

(三)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蓄势崛起。 建国初期,我国地区差距很大,工业基础薄弱,且都集中在“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上世纪 50—70 年代,在工业化建设中,生产力布局逐步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2018 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52.6,比 1978 年上升 9.0 个百分点。中西部后发优势不断显现。2018 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21.1和 20.1,分别比 2000 年提高 1.9 和 2.7 个百分点。党的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

五、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

(一)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货物贸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建国初期,我国外贸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 11.3 亿美元。上世纪 50—70 年代,进出口略有扩大但仍处于较低水平。1978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 206 亿美元,居世界第 29 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01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8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 4.6 万亿美元,比 1978年增长 223 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 7919亿美元,比 1982 年增长 168 倍,居世界第 2 位。党的以来,我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效果显现。2016—2018 年,我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进出口。

(二)引进外资大幅增加,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2018 年,我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 1350 亿美元,比 1983 年增长 146倍,年均增长 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1979—2018 年,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 20343 亿美元。其中党的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 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 2018 年达 68.1。

(三)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能

力明显加强。建国以来至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开展对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外贸迅速发展,带动了企 业逐步走出去。进入新世纪,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18 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1205 亿美元,比2003 年增长 41.3 倍,年均增长 28.4。党的以来,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 56 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2018 年为 156 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的 13。

六、从发展落后到创新驱动,科学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建国初 期,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全国科 技人员不超过 5 万人,专门科技机构仅有 30 多个。上世纪50—70 年代,我国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体系初步建立,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但科技总体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出台,产学研结合不断强化,科技领域投入持续增加, 带动创新产出不断扩大。2018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19657 亿元,比 1995 年增长 55.4 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18,比 1995 年提高 1.61 个百分点,超过欧盟15 国平均水平。2018 年末,全国有效专利达 838 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 160 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 件。我国自 2013 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 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 6 年和 8 年居世界首位。党的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不断显现。

(二)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建国初期,我国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20左右,全国 80以上人口是文盲。上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重视发展基础教育。1978 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5.5;1982 年,文盲率降至 2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18 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 2831 万人,比 1978 年增长 32 倍;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1982 年的 5.3 年提高到 9.6 年。党的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18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 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 10340 所。教育事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资源。

七、从相对滞后到全面进步,社会事业繁荣昌盛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硕果累累,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国家软实力明显增强。建国初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上世纪 50—70 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总体上仍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 要。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 展。2018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3173 个,比 1949 年增长 56.7 倍;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 99.3;全年出版各类图书 95 亿册(张),比 1950 年增长 34 倍。党的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汉语学习热潮在众多国家兴起。2018 年末,全球 154 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 所孔子学院和 1193 个孔子课堂。

(二)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新 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建国初期,我 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 年代,经过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 17 万个,床位数 204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246 万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18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99.7 万个,比 1949 年末增长 271 倍;卫生技术人员 952 万人,增长 17.8 倍。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党的以来,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居民预期寿命由建国 初的 35 岁提高到 2018 年的 77.0 岁,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 200‰下降到 2018 年的 6.1‰,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迭创佳绩。建国初期,我国体育发展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上世纪 50—70 年代,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突破。1956 年,

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9 年,容国团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1984 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 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所获金牌数首次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1949—2018 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 3458 个。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党的十八 大以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各种健身场所迅速兴起,有力促进群众体育运动开展。近年来,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到 1.6 平方米以上,近 4 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国际比赛中捷报频传。

(四)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上世纪中叶起,环境保护发端于工业化国家。我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就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等污染物治理。1972 年,我国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之后成立了一批环境保护相关机构。改革开放后,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90 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改善环境质量取得突出成效。2018 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22.1,比 1978 年提高 15.5 个百分点;全国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 74 个城市PM2.5 平均浓度比 2013 年下降 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 ;十大流域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比 2013 年下降 2.1 个百分点。

八、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 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新中国 成立前,经济凋敝,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1949 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 18082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仅有1533 万人,城镇失业率高达 23.6。上世纪 50—70 年代, 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我国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 年末,我国就业人员达到 40152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9514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8 年末,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 77586 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 27.6和 46.3,比 1952 年末分别提高 20.2 和 37.2 个百分点。党的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3—2018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 6 年超过 1300 万人。

(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56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 98 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 88 元。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 171 元,人均消费支出为 151 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8228 元,比1978 年实际增长 24.3 倍。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 19853 元,比 1978 年实际增长 19.2 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28.4,降低 35.5 个百分点。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18 年,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 41.0 辆、121.3 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 22.3 辆、116.6 台,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党的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 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2018 年已下降至 2.69。

(三)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 50—70 年代, 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 水平稳步提升。党的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8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41848 万人,比 1989 年末增加 361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 19643 万人,比 1994 年末增加 1167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23868 万人,比 1994 年末增加 2204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 9 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13 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四)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巨大。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贫困如洗。上世纪 50—70 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按照 2010 年标准,1978 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 7.7 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 97.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2 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 9899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 10.2。党的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尤其是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 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2018 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 万人,过去 6 年共减少 8239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 1.7 ,过去 6 年下降 8.5 个百分点。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 70。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 年披荆斩棘, 70 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 心,奋斗不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建国 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的历史性转变。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工业制造加快向高质量发展推进。新中国工业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推动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70 年前的旧中国,由于长期战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工业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经过新中国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工业成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中国工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国 70 年来,我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增加值从1952 年的 120 亿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305160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 970.6 倍,年均增长 11.0。分阶段看,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时期(1949-1957 年),我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建国初期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在整个“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 19.8的增长速度。“二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以前(1958 年-1978 年),受大跃进及十年等影响,工业建设遭到很大损失。但在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1978 年,工业增加值 1622 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比 1952 年增长 15.9 倍,年均增长 11.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焕发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壮大。1992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1 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2012 年突破 20 万亿大关,2018 年突破 30 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 年比 1978 年增长 56.4 倍,年均增长 10.7。我国工业国际影响力发生历史性变化。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 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建国初期,我国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原煤、钢铁、建材、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2018 年,原煤产量 36.8 亿吨, 比 1949 年增长 115 倍;粗钢产量 9.3 亿吨,增长 5799 倍;水泥产量 22.1 亿吨,增长 3344 倍;平板玻璃 8.7 亿重量箱,增长 803 倍;化肥产量 5424.4 万吨,增长 9040 倍。

主要消费品行业实现了供应不足向供应充裕的巨大转变。2018 年,纱产量 2958.9 万吨,比 1949 年增长 89.5 倍;布产量 657.3 亿米,增长 33.8 倍。日用消费品丰富多彩。据轻工联合会资料显示,如今我国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等 100 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 年,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 18 亿部、3.1 亿台、1.9 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在 70-90 之间;汽车产量为 2781.9 万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高铁动车组已成中国靓丽名片,走出国门。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 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工业发展模式是半封闭型的,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多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我 国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78 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仅为 168 亿元人民币,2018 年已达到 16.4 万亿元,增长 979 倍。自 2009 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 80以上是初级产品。1978 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 53.5, 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到 46.5,2000 年以后工业制成品上升到90 以上。其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主力。2018 年,机电产品出口 9.6 万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接近60 。 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更新换代,出口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等行业已成为我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些技术已从跟跑到领跑。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技术能力比较薄弱。随着国家 经济实力的增强,党的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作为创新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2017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 10.2 万家,比 2004 年增长 5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 2004 年的 6.2上升至 2017 年的 27.4,提高 21.2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 R&D 经费支出 12013 亿元,比 2004 年增长 9.9 倍,研发投入强度(R& D 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由 2004 年的 0.56提升至 1.06,提高了 0.5 个百分点。

研发成果日益丰硕。2017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 93.4 万件,比 2004 年增长 29.8 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仅排在美国之后。部分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产业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 500 强榜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

二、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旧中国,我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的加工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 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我国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在 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

(一)建立了门类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从“一五”开始就将有限的资源, 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经过 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

药等工业行业不断由小到大,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通信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建国以来,我国传统工业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如水泥行业 2012 年底前基本淘汰了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基本全覆盖。截至 2017 年,中国拥有 1715 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其中日产万吨的生产线有13 条。煤炭行业 1997 年就开始整顿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2017 年,大型煤矿企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 96,掘进机械化程度提高到 54。钢铁行业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冶炼、轧制设备,钢材品种质量提升实现巨大突破,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 100。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从主要技术装备依赖进口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电解铝技术输出国外的转变, 落后的自焙槽电解铝生产工艺已经全部淘汰,中厚板高端航空铝材已用于大飞机和军工等领域,高铁用铝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三)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孕育发展。建国初期至 90 年代,我国工业结构是以钢铁、建材、农副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8 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11.7、8.1 ,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5.5 和 1.9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13.9和 32.9。2018 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 8.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2.7 个百分点。主要代表性产品增势强劲。2018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 66.2,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 23.5, 智能电视增长 17.7,锂离子电池增长 12.9,集成电路增长 9.7。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 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8 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四)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党的以来,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展加快。一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据材料,截至 2018 年 9 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 67.8和 48.5。二是“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 2018 年 6 月,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 33.7、24.7、7.6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日益兴起。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迈出实质步伐。工业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钢铁、家电、服装、机械、能源等行业,国内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超过了 50 家,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了 59 万台。

三、多种经济成份携手共同发展,经济活力大幅跃升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 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 77.6,集体企业占 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

(一)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1952 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8.2 亿元,固定资产原值 149 亿元。

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等艰 难探索,国有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 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18583 亿元,比 1952年增长 658 倍;2017 年固定资产原值 309410 亿元,比 1952年增长 2076 倍。国有企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2018 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 93.2和 91.7;在石油加工、冶金、有色等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 37.0-61.1 之间。国有企业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党的十五大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 的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私营经济一步步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2001 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 3.2 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 18.9,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 为 3.9、7.7 和 6.0。2018 年,私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量已超过一半,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均超过 2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港澳台同胞积极响应,率先前来投资。1978 年,第一位港商广东投资办厂,此后一大批港澳台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纷纷来内地投资兴业。2018 年末,大陆境内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 2.3 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 956 万人,主营业务收入 9.9 万亿元。港澳台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为内地输入了先进的理念 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工业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四)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79 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增长,一些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大财团纷纷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党的以来,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为外商投资企业长期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外商投资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2018 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 2.5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 931 万人,主营业务收入 14 万亿元。不断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同时也为外资企业持续提供了良好回报。

四、不同地区工业总量均实现历史性飞跃,区域经济不断向协调发展推进旧中国的工业主要聚集于东部地区,布局极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进行了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率先发展,区域经 济发展差距有所拉大。世纪之交,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一)东部地区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对全国工业经济起着压舱石和导向标的作用。1952 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一半。经过 70 年的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规模持续扩大,在由速度向质量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2018 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38089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117 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 57.4。2017 年东部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61.6。

(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对全 国工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中西部地区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一直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振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战略,相关地区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8 年中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 13498 亿元和 12000 亿元,较1978 年分别增长 192 倍和 147 倍;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 2764 亿元,较 1978 年增长 21 倍。

(三)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 来,相关地区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升。2018 年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46.7 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 45.7,较 2014 年 41.6的比重,提高了 4.1 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2017 年长江经济带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 值的比重为 53.2。部分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积极进展,产业转移协作有序 推进,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创新协作新模式,一大批跨区域重大产业项目与共建园区陆续落地,为京津冀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四)区域政策趋于精准,区域经济在不断调整中向协调联动推进。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上更加精准,更加注重跨行政区域、大区域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 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2018 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7.4,西部地区为 6.9,分别比东部地区快 1.8 和 1.3 个百分点,2018 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为 22.8和 17.5,与2000 年 13.9和 11.3的比重相比,分别提高了 8.9 和 6.2 个百分点。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2016 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 3.1,随着一系列东北振兴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措施的逐步落地,东北工业企稳势头不断巩固。2017 年工业增加值增长 4.2,2018 年增长 6.1。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有所扭转, 不同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新中国成立 70 年,中国人民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创造了波澜壮阔、世界瞩目的工业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工业仍然还有很多山要爬,还有很多坎要过,但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一定会再创新的辉煌,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历史奇迹。


    126881